王忠偉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區域經濟為目的,培養適應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教育質量不僅體現在學生專業技能的熟練和精湛方面,更應體現在掌握技能的人所具備的人格精神內涵方面。目前,高職院校大力進行示范性建設,改傳統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在學生技能的培養上,出現了部分高職學生就業情況好于本科院校學生的情況。但是,在人格精神方面,高職畢業生有一定的不足。其中重要的一項為團隊協作能力欠佳。筆者經過多年的畢業生回訪及用人單位走訪,在提取諸多專業能力要求外發現,團隊協作能力是企業提出的畢業生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這一能力直接影響畢業生在企業的工作業績。如何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是高職教育重要的環節。
團隊是在一個特定的工作環境中,由一些技能、知識乃至氣質上互補的人員,為達到一個相同的目標而一起工作、共同擔負責任的一種小型群體。團隊協作能力是指團隊成員為完成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共同努力完成某一任務的能力。團隊協作的出發點是尊重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成就,核心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協同協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高向心力、高凝聚力、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保證團隊的高效率運轉。團隊協作的前提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特長互補保證了成員共同成長、共同完成任務目標,明確的協作意愿和清晰的協作方式是團隊協作的動力。團隊協作精神是組織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能合理優化團隊人力資源,通過不同崗位的團隊成員相互協作,充分發揮集體的潛能。如果沒有正確的團隊管理,沒有良好的工作心態和奉獻精神,就不會有團隊協作精神。
目前,高職學生為“90后”,在自身素養上有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1.思維有理性,個人興趣廣泛。在目前信息量巨大的時代,“90后”通過各種媒體、網絡等介質,接受海量的、沒有進行合理篩選的信息,這促使他們思想早熟,過多地沉積了對各種事物的各種認識。由于經濟水平及家長文化水平的提高,“90后”的教育從嬰兒時期就被關注。但是,由于高職生源中農村生源占了很大的比例,造就了一批“90后”成為留守孩子的命運,雖然愛好廣泛,但不一定能被正確引導,在學習中出現了一些消極的作用。經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要求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比較注意個人興趣的培養,但對于如何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具有模糊的認識。
2.自我意識強,缺乏自律精神?!?0后”的高職學生自我意識強,具有強烈的自我展示意愿,期待被認可、接受,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團體活動,并急于成為活動的焦點或核心。但是,對于活動中出現自身不能達到或者需要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求時,會選擇逃避、不配合的消極態度,不能很好地處理活動中出現的各種挫折,不能很好地通過積極努力獲取,雖然不成功但具有積極意義的進取過程,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缺乏自律精神。
3.責任感較弱,缺少遠大理想?!?0后”青年社會成長環境處于多元化階段,他們必須在各種文化中進行甄別、選擇,找出自己接受的社會知識,在目前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過早地承擔了社會的一些元素,自我意識增強的同時,責任意識淡化,急于融入社會?!袄硐牒茇S滿,現實很骨感”是他們共同的認識,加上目前就業狀況難、生活成本高、房價高的社會情況,使得他們在步入社會前就變得很現實,幼時遠大的理想好像是一個美麗的通話。但是,缺乏遠大的理想往往會造成年輕人缺乏應有的朝氣和銳氣,缺乏“敢為天下先”的霸氣。
針對“90后”高職學生特點,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還應重視培養其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會使高職學生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成長,更好地為一線企業、事業做出貢獻。下面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談談筆者的看法。
1.項目化課程實施通過“角色扮演”等方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高職院校近年來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目前普及的是“項目化”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是以典型項目或者產品為載體,融“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素質培養”于一體,圍繞具體項目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這種教學模式使用真實或模擬的生產項目貫穿教學內容,學生專業技能得到很大提升。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根據項目的真實實施環境、人員、方法組織開展,實施的方法如下:一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二是小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按照不同的職員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合理劃分項目任務;三是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四是教師考核、小組考核、組內人員相互考核完成項目的考核。在整個項目化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按照項目的要求組建小組,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扮演不同角色的項目工作人員根據項目實施要求積極協作,項目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組內成員除學習專業知識外,也增長了團隊管理、團隊協作的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生團隊意識、團隊協作的能力。
2.自主項目實施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學生課余時間通過自主項目的實施,不僅提高了某一專業能力,還提高了交叉專業問題處理的能力,培養了項目負責人的團隊管理精神及團隊成員的團隊協作能力。2013年,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外事處與院團委首次推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每個項目均有一定的經費,48個學生自主項目立項。參與自主項目的一位學生說,團隊管理真是一件難事,團隊成員在完成項目申報時甚至提出將項目直接劃分為模塊,每個人單獨實施完成;項目組成員討論某一問題可能需要四五次會議溝通才能確定。然而,團隊協作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項目實施及成果。當然,自主項目的實施還需要老師進行適當干預,以便能使項目保質保量進行,不至于半途而廢。在各專業的業余課程小組中,學生忙于完成各種自主虛擬項目,雖然一些項目因各種各樣團隊協作的問題而中止,但是,他們還是學到了許多無法從課堂上學到的人際溝通、團隊管理、團隊協作等職業能力。
3.學生社團的課余社團活動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學生社團是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高職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徑。社團活動內容既有興趣性又有務實性,既關注科研又注重社會。要進行有效的社團管理,通過社團內部、社團之間的協作,取長補短,讓社團成員在社團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努力完成某些活動。在學生社團活動中,每次由社團成員參與不同的社團活動,需要組織人員完成活動中不同的工作任務,與不同的人進行溝通、協作,為完成社團活動而共同努力。社團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的能力特長,促進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學生互相協作。日常社團活動的開展提升了社團成員團隊協作精神,從而進行團隊協作教育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
4.運動項目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拓展訓練來源于國外,強調體驗式學習,對增強團隊意識具有很好的效果。拓展訓練多以團隊的形式展開,在突出團隊意識的背景下,使參與者獲得身體與心理上的觸動,使他們能夠從心底切實體會到團隊協作以及團隊工作方式的重要意義。通過兄弟院校走訪時得知,一些兄弟院校為了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培養學生健全的體魄,開設每周一次的拓展訓練活動,包括開展以團隊協作為主題的拓展訓練,拓展訓練中將學生劃分為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設定的任務。在拓展訓練任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共同協作才能順利完成訓練任務,任務的完成需要組內成員共同的智慧與共同的目標。所以在拓展訓練過程中,將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相融合,積極、主動地配合團隊內其他成員進行活動,并學會如何計劃任務的開展、如何與團隊同伴合作以及如何高效使用有限的資源,學會在沖突中進行協調、規劃等。通過拓展訓練,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潛在能力,增強自信心,啟發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團隊的作用,提升自己對團隊的責任心;學會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學會關心、欣賞團隊成員。通過拓展訓練讓團隊成員體驗成功的喜悅,提升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
5.通過社會實踐、社區活動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生產勞動、志愿活動、公益活動、勤工助學、企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學到更多的人際交流、團隊協作知識。社會實踐活動中,以團隊為管理組織,無論是志愿活動或者公益活動,還是專業性較強的企業實習,任務的完成依賴團隊成員的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團隊成員之間合作與競爭并存,學會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學生最大的收獲。組織不同種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并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合理設計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責任感。社會實踐活動能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及就業能力、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是學生就業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目前“90后”學生中,關注他們專業能力提升的同時,還應關注他們的社會能力,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提升。針對高職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采用多種手段與方法提升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團隊協作的能力。將各種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方法融入整個課程體系,逐步引導學生關心團隊成員、關注團隊任務的實施,提升其責任心,提升團隊協作的能力,打造完美的“90后”高職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