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威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同時能否更多的考慮客戶需求,獲取最大利潤,成為現代企業思考的一大問題。 而對于教育研究者來說, 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平衡個性化教育和標準化教育之間的矛盾, 對此有學者提出了 “規模化定制教育”的思想,認為在制造業中,單件生產和大批量生產的矛盾隨著大規模定制這一理論的出現而得到了解決,教育也可以嘗試借用這一理論[1]。
大規模定制是在相似性、 重用性和整體性的基本原理指導下,集企業、客戶、供應商和環境等于一體,充分利用企業已有的各種資源,在標準化技術、現代設計方法學、 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等的支持下,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產的低成本、 高質量和高效率提供定制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方式[2]。 據此有學者對“大規模定制教育”定義為:大規模定制教育是一種集學校、教師、學生、客戶和環境于一體,在系統思想指導下,用整體優化的觀點,充分利用學校各種教育資源,在信息技術、標準技術、模塊技術和敏捷人才培養技術的支持下, 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以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提供定制化的畢業生和服務的教育方式。 并提出實行大規模定制教育的方法在于全面分析客戶需求, 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則作為可以模塊化的“產品”分成若干標準模塊再進行“生產”[3]。重點在于根據不同需求實現課程結構的模塊化。
根據“大規模定制教育”的定義,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已有許多類似的嘗試, 例如在一些中小學存在的“國際班”、“特長班”、“火箭班”等等,都具有大規模定制教育的特點,即整合學校資源,根據不同學生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學和課程模塊, 在進行標準化教學的同時,盡量照顧學生自身特點。 但是,這些嘗試都在實踐中遇到了許多問題, 甚至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的質疑。例如設置“火箭班”、“重點班”加重普通班學生的自卑心理, 也會使得部分教師產生受冷落感[4],同樣的,國際班真正適合入讀的學生嗎[5]?
對于分班的質疑早已引起政府的重視,2006 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就明確規定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 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 但是,新法正式實施后,媒體和普通群眾從自身觀感和認識出發,難以認同重點班“真正消失”的可能,人們傾向認為,重點班實際上正改頭換面,甚至變本加厲的存在。 例如一些所謂的 “實驗班”、“特長班”等等,以分數選拔學生,實際上就是換湯不換藥的重點班[6]。
筆者認為,分班問題之所以大量存在,難以禁絕,首先在于統一式的班級授課制本身存在許多不合教育規律的弊端,從人發展的差異性原則和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則出發,不同學生在同一學科的學習進度上絕不可能一致,尤其是受我國教育資源緊缺的影響,一個班級中老師往往面對四五十個學生甚至更多,教師有限的精力使得這種進度不同導致的學習成績分化更加嚴重。因此,分班制本身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是受到需求影響的。 分班制度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的反映,在有需求的情況下,資源的稀缺性只會加大獲取需求的成本而不會削弱需求本身。從“高價課外輔導”到“出國受教育”的種種現象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再次,我國法律法規雖然禁止將普通中小學分三六九等,但其上下游仍然存在三六九等之分,例如“211”、“985”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區別,尤其是普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受到歧視現象的大量存在[7][8],只會加劇人們對所謂“重點班”的需求。因此,單純依靠法律法規禁止人們對分班的需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小學也許沒有了“重點班”,總會有其他“某某班”或者校外培訓機構提供類似服務,在市場供需態勢沒有變化的情況下, 這只會加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成本,分散教師課堂教學的精力,極大的降低學校教育的效率效果。
分班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分班本身,而在于人們對班級劃分管理的不滿, 首先是對資源分配的不滿,分班的目的應該是合理調配教學資源, 適應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周期。 但現實變成將主要資源和重點資源集中于暫時處于優異的學生,出現教學實踐中的“馬太效應”,反而導致了所謂“重點班”和“普通班”學生的水平越拉越大。 其次則是對學校教學模式的不滿,當前所謂的分班教學,歸根結底還是屬于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分班,重點班所謂適應“吃不飽”的學生,也只是用更多更難的應試內容“喂飽他們”而已,這種分班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等其他評價因素。偏重應試,缺乏多元化知識和能力培養下的分班,只會成為生產“考試強人”的訓練場,而不是培養真正有用的人才。 當前除了部分發達地區學校以外,我國大多數學校缺乏更多學習模式的選擇,讓學生在校期間接觸自己更擅長和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根據“大規模定制”理論來看,基礎教育是完全符合實施“大規模定制教育”條件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13 年中國青少年人口詳數”調查研究顯示,全國中小學生總人數約2.08 億[9],我國基礎教育的受教育人數是巨大的,巨大的市場需求完全可以支撐該理論的實踐運用研究。結合對符合定制教育思想的實踐問題的分析,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對定制教育理論運用的研究可以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在學校開發更多課程模塊提供給學生選擇:面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如何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學校軟硬件資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根據自身不同定位如何提供契合自身特色的“定制教育服務”;實施定制教育服務的學校, 其自身教學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 基礎教育定制教育如何配合高校招生改革等等教育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注定不能一直關起門來辦自己的一套,面對我國大量人群用自身行動表達對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模式的不滿的時候,如何積極回應市場需求,尋求更適合學生的新教育模式,注定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問題。
[1]盛亞,鐘濤.基于大規模定制思想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1):94.
[2]祁國寧,楊青海.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綜述[J],中國機械工程,2004.7,15(14):1240.
[3]王其和,張嵐.獨立院校大規模定制教育策略及措施[J],河南教育(高教),2013,(9):8.
[4]蒙少松.關于在重點中學設置重點班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1997,(5):29-30.
[5]王紅,劉偉平.高中國際班,并非所有孩子都適合[N],鄭州日報,2013-8-13.
[6]袁新文,邱炯圖.法律法規叫停卻并未消失,重點班“名亡實存 ” [EB/OL].(2006-9-11)[2007 -3-25].http://www.jyb.cn/zs/zxxzs/zszx/t20060911_36216.htm.
[7]劉敏,“院校歧視”損害大學生平等就業[N],重慶商報,2013-3-9(A04).
[8]段羨菊,反對“非 211 歧視”須雷聲大雨點響[N],聯合日報,2013-4-19(001).
[9]中國中小學教育門戶網,2013-4-28.http://www.zxxjyw.cn/gedifagui/2013-03-19/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