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成志
根據教育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有699萬高校畢業生,被稱為“最難就業年”,到了2014年又增加了28萬,達到727萬,就業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隨著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社會和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加之不理想的就業現狀,都促使我國教育向著以當代大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即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高度職業化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有著更強的競爭力,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擇業空間會變得廣泛一些,能夠有效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實現大學生就業與企業人才招聘的無縫對接。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需要多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而從我國大學生就業觀與自身的綜合素質來看,其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
1.大學生就業期望過高,擇業思想有偏差。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有些扭曲,他們對未來的就業情況抱有過高的期待,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較多。他們只是一味地關注當前的待遇問題,卻沒有長遠的職業規劃,這樣的擇業心態導致他們的擇業期待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之間產生巨大的落差和矛盾。每年都會有幾百萬大學生畢業,但部分大學生對就業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往往四處碰壁,錯過合適的就業機會。缺乏對自身價值的定位是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擇業過程中過分地強調企業的社會價值、崗位的經濟價值,對宏觀就業環境缺乏充分的認識,卻忽視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擇業思想出現嚴重偏差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2.大學生綜合能力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人才是決定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企業會不斷地在社會上搜尋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但目前還有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學校只偏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卻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降。大多數學生只是理論知識扎實,但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不足,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法銜接。
當代復合型人才培養必須堅持以大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拓展教學教育內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優化育人環境,以大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用校企合作來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豐富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提供復合型人才。
1.發揮高校的基本職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標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進入了嶄新的階段,其中明確提出了我國高校的辦學目的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這一目標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謀而合,要求高等院校探索發揮大學的基本職能,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等職能。高校應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將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相融合,強化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高校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制度,幫助大學生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中,尤其要重視本科生對創新項目的參與,鼓勵學生申報科技創新項目,讓科研活動成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練兵場,讓學生能夠在踏入社會前,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個人培養計劃,參與到人才模式培養、教學改革以及社會實踐等領域,學生參與到育人環境的改革進程中會使教學形成良性循環,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并提高其實踐能力。
2.豐富教學內容。復合型人才是具有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背景的人才。通過文理滲透,實現學科的相互交叉,是現代大學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文理滲透、學科交叉有助于學生獲取完善的知識結構、擁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大學涵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具有教學資源優勢,為推動大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豐富資源。首先,高校應構建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中的教師必須具備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觀念,同時擁有多學科綜合素質,在教學工作中能夠以扎實的理論知識、開闊的視野、跨學科的思維為學生講授知識。其次,高校應構建多學科“文理滲透”的課程選擇機制,構建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設置,合理調配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讓文科專業的學生能夠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和前沿知識,讓理科學生能夠對文學、藝術等有所體會和認知;在“化學、物理、數學”等理科課程中滲透文科知識,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引入到理科教學中,在哲學、文學、藝術等課程中滲透引入理科的研究方式。最后,在高校內營造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學術氛圍,通過校園文化感染學生,讓文化底蘊、學術氛圍和大學精神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
3.構建科學的考核體系。高校的考核體系是科學合理的,以學生長遠的發展為導向。在考核評價體系中,應突出對大學生專業能力、基礎能力、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對專業知識、動手能力、跨學科意識、創新意識等進行考核,使考核與獲取研究生推免資格、獎學金、榮譽稱號等均與考核結果掛鉤,改變過去“分數決定一切”的考核機制,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發展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讓主動學習代替被動學習,讓長期考核取代考試定一切等,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考核機制。構建科學的考核體系,要以學生長期的職業發展和興趣為導向,加大選修課在課程設置上的比例,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基礎、理論、實踐應用,重視對前沿科學技術的了解,重視多學科交叉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提高課程的配置效率,鼓勵學生多選修課程,實現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4.讓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當代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的磨礪,缺乏適應社會需求的意志。因此,在當代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過程中,高校要為大學生創造多種渠道,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持續的學習激情。高校可以與政府、企業進行合作,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搭建“產—學—研”結合的學習、實踐通道,以免學校過分偏重對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借助“產—學—研”的模式還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知識轉化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處理家庭與工作的關系,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和社會,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為其步入社會,成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