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慧
高校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根本要求是為社會輸送能夠與崗位匹配的專業型人才,學生崗位能力的提高,則需要高校為學生提供科學、合理的實踐操作平臺。當前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主要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以及就業崗位的需要,開展一系列的生產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課內實訓、課外實踐、課程實習及畢業實習四個環節。為有效提升高職實踐課程的效果,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實踐工作或活動的質量監控,并以科學、嚴謹的制度作為實施依據,保障高職實踐教學的落實。
高職院校在我國龐大的高校群體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從不同級別院校的教育需要來看,高職院校多是根據崗位需要來設置專業,這樣能保障教學的專業性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就業率。目前,我國社會對于學生受教育層次的要求更加明確,以往僅針對名校的招生態度發生了轉變,有些企業更加愿意招聘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兩相對比之下,本科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優勢已經逐漸喪失。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雖然本科生的理論基礎較強,但是缺乏實踐經驗,企業在招聘這樣的員工后,需要耗費一定的資本對其進行培養,這無疑加大了企業的成本投入,中小企業無法承擔這樣的培養成本。
高職院校在就業上的優勢逐漸加大,這也促使部分學校投入更多的經歷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在高職教育中仍然存在應試教育,學生所吸收的知識多來源于教材,而教材雖然通過改革和創新,契合社會的發展,卻依舊和現實的工作崗位之間存在差距。高職院校對待這種狀況,采取各院系自主選擇契合實踐教學的方式,院校的領導者主動尋找與本院系匹配的社會崗位,在學生獲得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后,再將其送入社會,在實際崗位中進行實踐學習。同時,學校還建立相應的實習評估系統,根據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以及學生的實踐報告等文字信息,對其進行綜合測評,結合真實的崗位需求,確定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其與崗位的匹配度,落實學生的實踐要求。另外,學生實踐期的監管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主要對其考試成績、實習報告、畢業論文等進行測評。
我國高職院校成立之初,借鑒西方國家技能型勞動力的培養方式,教學的唯一目標在于為社會輸送崗位契合型人才,彌補我國應試高等本科教育在實踐上的不足,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具針對性。但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崗位需求的多樣化以及專業技能的復雜化,導致高職院校在人才輸送上明顯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崗位能力匹配性逐漸下滑,企業對此類院校的信任程度也明顯降低。部分院校為了升本科,甚至將本校教育方式向本科靠攏,放棄自身專業技能教育的優勢。與此同時,一些院校所堅持“為了實踐而實踐”原則,僅根據國家的教育需求為學生添加實踐課程,但并未對實踐成果的質量進行監控,這樣就根本無法體現實踐教學的真正作用。學校在教學質量監控方面主要存有以下弊病:
1.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院校所強調的監督僅是針對學生在實踐中的安全,其收獲知識和能力并未提出翔實的要求,這就忽視了對最為根本需求的監督。監督控制不力,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教學質量評價時,權衡標準不一。以偏概全地評價學生實踐能力的狀況經常出現,學校往往不對學生實踐的結果進行綜合的評價,極大地掩蓋了學生的真實情況。院校強調學生實踐后的自我評價和教師的綜合評價,企業的評價只作為參考。對社會性評價的忽視,使學生的自我評價及教師評價變得片面,不深入,導致評價語言大同小異。
3.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存在諸多紕漏。通常,優秀的教學成果是由良好的綜合條件推動而成的,不僅要有教學能力過硬的教師,還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教材、課程涉及等,任何一個環節的偏失都可能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如教學設備與社會應用設備不相匹配,學生進入企業后依舊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教學環境與社會工作環境差異過大將降低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效率。同時,缺失科學的監控體系,無法針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有效的監控,更加難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4.信息傳遞落實存在問題。有的院校會建立完整的信息傳遞系統,當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生問題時,可以快速向上級反映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彌補相關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危害。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下級隱瞞信息,上級信息落實緩慢等問題層出不窮,低效率的工作無疑制約著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1.提高生產實踐課的教學質量。高校領導的決策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著絕對的影響,并不認可實踐教學的領導,將造成學生無法獲得實踐能力。因此,首先要讓高校領導班子富有責任感,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的根本目的,幫助學生提升各項能力。其次,領導者要深入地剖析當前的社會現狀,從社會的真實需求出發,建立學生實踐培養制度。再次,要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以鼓勵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最后,要逐步完善教學體制,建立長久的實踐教學培養機制,根據社會狀況的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節,最終實現可持續實踐教學的發展。
2.優化專業設置,合理設置實踐教學科目。我國在評定高職院校教學水平時,通常針對其專業和課程的整體設置。與本科院校相比而言,高職院校在專業的設立上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但是由于課程需要加入實踐內容,所以難以有效設立實踐課程。管理教學的高層領導可以首先根據社會狀況,添加一定的專業,在添加專業時需要考量社會需求的持續性以及當前市場的飽和程度,以滿足學生未來的就業需求。在課程設置上,需要向行業專家或企業的相關部門尋求幫助,使學生能夠在更為嚴謹的課程體系下進行學習。
3.完善師資力量,構建高職“雙師”隊伍。“雙師”隊伍的建設是我國高職院校中的一大難題,因招聘擁有技能的教師十分困難,所以學校常常忽略對教師的監控。合理科學地建立監控體制應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設立監控主體。由于教育行業與其他行業有著明顯的差別,監控主體難以完全交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所以應采取多部門結合的方式,包括教務、科研、校企等部門的結合。其次,要設立科學的監控指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成果和課堂表現等進行監控評價。最后,要完善信息交流機制。有效地將監控結果快速反映到相關部門,并由部門領導反饋獎懲信息或是對相關制度提出整改意見。
1.轉變高職教育質量觀,重視實踐教學質量。近年來我國整體教育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高校伴隨著不斷增加的學生數量獲得較為理想的發展契機。但是,高中生的學習目標是考取本科院校,對于高職院校往往不屑一顧,高職院校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只有特色的教學體制、優越的教學環境和高質量的教學水平才能夠吸引生源。而良好的教學質量與環境取決于有效的監控制度,所以院校必須轉變教學思路,設置合理的監控機制,實現教學工作的監控,以逐步提升教學質量。此外,高質量的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實踐技能,這就需要對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監控。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因素包括教師、環境、設備、教材、課程、學生智力能力等,在建立監控機制時,要對所有影響因素進行覆蓋,以免造成監控遺漏。機制基本確立后,還要詳細分配監控工作,各部門間協調統一,保持有效溝通。只有完善、科學、嚴謹的監控體制,才能夠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2.創新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健全校內、校外教學質量檢查評估體系。評估系統主要針對教學質量進行整體評估,一是對教學的評估,即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評估工作,可采取監控聽課或學生綜合評教等方式;二是對硬件設施的評估,根據企業的應用設備和工作環境,對校內環境或學生實訓地點進行評估,以使實踐教學與崗位需求相契合;三是對評價進行評估,對學生的實習實訓報告、監控教師所提供的評價、企業或其他機構對學生實踐工作的評價進行綜合評估,進而準確、翔實地獲知學生實踐學習情況。
3.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優化信息處理和分析系統的運行。根據教學質量評估以及監控主體所反饋信息,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處理分析系統。當評估信息遞交給組織系統后,責任人應首先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檢查,并進行信息的分析和處理工作,以發現并解決問題。其次,要給出相應的處理建議或要求,并傳達給下級。最后,由監督主體或其他部門布置后續工作。信息處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教學質量監控最為重要的環節,在發現問題后,要快速解決,才能夠真正地實現監控的目的。
4.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系統。保障系統的建立首先應確定監控責任人以及監控主體。責任人要對監控主體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充分的處理,監控主體則是工作的具體執行者。根據教育機構的特性,責任人可由教務校長擔任,在監督覆蓋面積過大時,則要求各學院的院長參與其中。監控主體通常是由人力資源、教務、行政和科研四個部門共同承擔。由于參與部門較多,應明確各部門的權力與責任,并建立科學、規范的監控機制,以保證監控主體有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