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貝
當前普遍采取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結構,仍可作為高職英語教改的內在邏輯。結合高職英語項目化教學主題,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內涵解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1.對工作領域的解析。這里不考慮高職學生畢業后不從事本專業領域工作的情況,而是假設他們在畢業后兩年內都將從事本專業范圍內的工作。由此,在校學生所在系部和所學專業,將構成他們未來的工作領域。如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將在物流業從事相應的技術和管理工作;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將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相應的會計工作等。之所以將“工作領域”納入到“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中進行解析,原因在于高職英語教改必須與學生的專業背景相契合,這樣才能避免教改流于形式。
2.對工作形態的解析。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各個專業領域的工作形態也發生著動態改變。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即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形態具有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通過工作內容表現出來,如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可能更多體現在人際交往和組織溝通的形態上;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在其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中,可能更多表現為對專業技術文獻的查閱和應用形態上。這些基于對往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基礎上所獲得的信息表明,高職英語教改也應適應這一形態需要。
3.對工作績效的解析。作為一種反饋機制,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還內含有對工作績效的評價。當然,針對在校高職學生來說,我們不可能將工作績效的評價標準強加給他們,但卻可以通過考試環節來近似評價他們在英語應用上的能力水平。因此,這里對工作績效的解析就要求,優化高職英語的測評形式和內容,從而借助倒逼機制來促進教改活動的實踐。
上文已經指出,可以將“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作為高職英語教改的內在邏輯。同時,隨著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三個方面的解析可得,在教改中必須根據不同專業背景建構起差異化的教學創新模式。本文認為,可以在專業群基礎上,針對其中的核心專業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然后微調外圍相關專業來實現整體的教學模式創新目標。就項目化教學模式的定位而言,可以分別從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中進行界定:
1.理論教學中的模式定位。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框架下所進行的定位,可以細化為以下兩點:(1)項目導向。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針對高職學生的教學中仍應強調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如聽說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專業詞匯量等。因此在教學模式創新中,首先應進行文本資料的重構,以滿足提高應用能力的需求,并根據各自專業的具體需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2)任務驅動。這里的任務應理解為“工作任務”,即需要將各自專業領域的崗位工作內容分解到教學細節之中,通過案例或情境教學來促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上述的英語應用能力。
2.實訓教學中的模式定位。眾所周知,高職英語教學沒有實訓環節,這里的實訓指的是專業課程的實訓。實訓教學中的模式定位需要借助在專業課程實訓中植入英語元素來實現。就定位而言,主要把握兩點:(1)任務內容的選擇。專業課程的實訓安排都有一定的計劃,該計劃也體現了專業實訓的不同項目和任務。因此,將英語元素植入專業課程實訓中,在情境模擬的設計上應與專業實訓項目和任務相融合。(2)任務完成的效果。如何保證英語在實訓教學中的效果,將關系到教改績效的水平。因此,任務完成的效果需要通過測試來確定。可見,針對該環節的測試形式和分值配置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上文所述的定位驅動,高職英語教改創新模式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構建:
1.學院管理層必須高度重視。目前高職院校英語的教改工作面臨著被輕視的尷尬局面。無論是在教學資源的分配上,還是在教改經費的配置上都不如專業課程。因此,學院管理層必須對英語教改工作給予高度重視,認識到英語教改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未來職業競爭力。
2.建立多部門的協同會商機制。首先,高職英語教改需要與各系部專業課程相融合;其次,高職英語教改需要在教務部門的統籌下來完成;最后,招生就業部門將為“基于工作導向”提供原始數據。因此,建立多部門的協同會商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具體的操作中,英語教學部門應與核心課程所在系部進行教材體例的商討,并與教務部門進行教學學時比例的商討,以及與招生就業部門進行項目內容設計和效果評價指標的商討。
3.實現教學文本的重構與優化。不同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現狀和教改經費數量的情況是不同的。若是上述兩項要素都比較充裕的高職院校,本文認為可自行編撰符合校本要求的教材。自編教材可以改變傳統的“章節”體例,而以“項目、任務”作為替代進行重構。然而,項目和任務并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根據各核心專業的崗位需要所進行的內容重組。若是不具備上述條件的高職院校,則可以按照“項目、任務”來進行教案設計,并在理論和實訓環節中實施。
4.增強實訓教學中的學生參與度。實訓教學是完成情境教學的重要板塊,也是構建高職學生英語通用能力的關鍵領域。因此,需要增強實訓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增強途徑主要有:其一,增加情境設計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其二,完善實訓教學的考核形式。在實訓項目設計中,應將其與專業實訓項目相融合,并結合崗位內容,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另外,為了便于情境教學的組織管理,教師也可以在情境中扮演一個角色。
5.完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機制。這里主要說的是完善理論和實訓教學的考核形式。理論教學環節的考核,在采取傳統考試或考查形式的同時,應增加面試的分量。同時,還可以通過提交專業文獻的翻譯作業、涉外崗位調查報告等方式來進行考核。針對實訓教學環節的考核,則采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體評價:教師給小組打一個總分,然后由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參與程度進行分值細化。這樣一來,有利于提高小組成員的參與度。
仍需強調,英語教學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因此,在進行工學結合時不應一味模仿其他專業課程的教改模式。為了建立合理的教改方向,有必要討論一下英語教改的目標定位。
1.專業群視角下的目標定位。之所以要在專業群視角下進行目標定位,是因為英語教學改革本身就面臨著成本支出,同時還須考慮到它作為公共課的特點。可見,以專業群為導向開發出符合特定學科板塊的教材就顯得十分重要。例如汽車制造專業,學生的業務拓展往往依賴于對外文資料的查閱和學習,因而在英語專業文獻閱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崗位群視角下的目標定位。如果以上是從學校層面所進行的目標設計的話,那么這里的目標定位則是從實際崗位需求角度來展開的。針對實際崗位需求的目標定位,有助于教材內容的具體編寫,也對教師教學模式提供了路徑指向。高職層次所培養的學生一般處于工作一線,并以實際操作為特征,因此對于有助于他們業務拓展方面的英語輔助來說,應以適用、簡明為特色。重點主要在專業文獻閱讀上,并應以引導和啟發為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