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增強 苗琳
在當今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物欲橫流的時代,各類青少年犯罪、炫富事件頻繁上演,人格危機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具體表現為功利主義膨脹,感情意識弱化,物質追求過高,倫理道德淡薄。構建和諧人格不僅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訴求。
伴隨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發展的基本走向和主導形勢,這不僅是普通大眾的基本訴求,同時也是當代大學生塑造和諧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諧人格的構建與和諧社會的發展有著必然聯系,和諧人格作為一種人格形態是與其辯證統一的。首先,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全面闡釋。和諧人格不僅是在校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基本訴求,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學是樹立正確人生三觀的重要階段,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生力軍的特殊群體,他們所應具備的和諧心態和健康人格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密切關系。其次,和諧社會對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構建有著必不可少的促進作用,良好的社會發展形態有助于推進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從而進一步優化大學生生存空間,為構建和諧人格提供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人格是指個體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性、道德、操守、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完整統一和協調發展的平衡狀態,是個人與社會認知統一的最佳境界?!雹俸椭C人格是指構成人格整體的各個內在要素之間處于協調、平衡與統一狀態。大學生的和諧人格體現在內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等多方面,內部因子包括大學生內在意志行為等,外部因子含有社會群體、國家、自然等外部形態。與和諧社會相促相長,還必須具備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堅定科學的人生信仰以及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能夠在不斷自省中實現自我價值,真正做到與和諧社會良性互動。
當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從總體來說是好的,但也不乏和諧人格缺失的學生,如2010年李啟銘在河北大學撞倒兩名女生后叫囂“我爸是李剛”;2010年藥家鑫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3年林森浩把做實驗后剩余并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注入飲水機槽,致其舍友死亡……這些和諧人格缺失現象的成因有以下方面:
1.市場經濟對道德規范的沖擊。我國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社會公德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本質區別,但受市場開放、價值多元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損人利己,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盛行,拜金炫富現象不斷出現。
2.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脫節。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主干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目的是塑造大學生的和諧人格,給大學生人文關懷,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實際,提高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由“教授型”向“研討型”轉變,基本做到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很少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沒有鼓勵學生通過自我磨礪、內省等方法培養自律精神;極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鍛煉和情感體驗。由此導致大學生知行不一,在理論上認同勞動光榮,實際上卻想不勞而獲;在理論上認同愛護公物,實際上卻濫用公共資源;在理論上認同勤儉節約,實際上卻浪費資源……
3.網絡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負面影響。第一,網絡垃圾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滑坡。網絡信息化快速發展,涌現出很多網絡信息垃圾,微博、微信等新的網絡平臺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傳播有害信息,蠱惑大學生思想,使其誤入歧途,道德意識弱化。
第二,網絡的隱蔽性導致大學生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不穩定,易受蠱惑或誘惑,易產生偏激思想。一些學生瀏覽非法網站,例如黃色網站、惡意交友網站等;一些學生傳播網絡病毒、通過信用卡盜竊詐騙等。這些以大學生為主的網絡犯罪,大多數動機單純,只是一時偏激犯下的錯誤。同時,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網絡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第三,現實人際交往淡化。首先,網絡世界是一個錯綜復雜的“虛擬社會”,在這個空間里的交流都是“空白的”,網絡世界失去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與存在感,人際交流無從談起。缺乏實際的交流必將導致學生長期沉浸在網絡虛擬空間里,弱化其真正的交流意識,人際交往減少,從而喪失與周圍人的正常交往能力,甚至自我意識缺失,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危機,如焦慮、恐慌、孤僻等。
第四,網絡成癮。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幾乎所有的家庭都配有電腦,網絡如寄生蟲一樣寄生在各家各戶,網絡成癮癥隨之而來,而且來勢洶洶,一份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幾乎76%的被調查者有網絡成癮的傾向。網絡成癮給很多學生、很多家庭帶來痛心疾首的傷害,很多孩子網絡成癮,無法克制自己上網打游戲,逐漸變得暴躁不安,厭學情緒高漲,叛逆孤僻,網絡成癮還會導致精神不振,嚴重降低學習和工作效率。尤其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沉迷于網絡不僅耗費了在校園里的青春年華,更是失去了人格培養的黃金階段。
4.缺乏大學生科學的自我評價核心體系。“所謂學生自我評價,指的是大學生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思想能力和品質等方面的判斷與評估?!雹谧晕以u價是評價對象自我認識、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但我國從基礎教育開始,對學生的考評就主要以考試為評價手段,評價方式以他評為主。但已經成年的大學生渴望自我評價,這就需要教育者樹立新的學生評價觀,引導學生構建自我評價標準和知識體系??上КF階段大學教育改革還不深入,缺乏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
1.“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教學模式會對教育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廣大教師應該從思想意識上扭轉教育理念,形成“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群體是在校大學生,他們不僅身體發展成熟,在心理上也開始趨于成熟,而且不同的學生群體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訴求,在教育中落實和諧發展理念,進一步在實踐過程中促進和諧人格的培養。
2.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性格多元化決定了學生群體生活的復雜化,不同的在校大學生有著大相徑庭的心理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構建和諧人格都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著必然聯系。健康和諧的人格需要健康陽光的心理作為基礎條件,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個人的內在思維模式及外在行為方式,對個人和諧人格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里難免會存在心理不健康或處于階段性心理迷茫期的學生,學生生活在一起,容易相互產生影響,感染不良的心理情緒,針對這樣的情況,高校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并順應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第一時間給學生進行心理指導與幫助。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較為特殊,心理敏感、自尊心強,在這樣數量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中極易產生心理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應加強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有效組織學生群體進行心理普查,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輕重級別的篩選,分類別進行疏導教育,并在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人格和諧發展。
3.以動制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大學生和諧人格構建,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貫徹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極其重要的。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使得在校大學生對其敬而遠之,但“以動制靜”教學模式可以讓死氣沉沉,缺乏朝氣的理論知識“動”起來,由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案例教學模式,讓理論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活”起來,使學生們能夠從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案例中認知德行、認知自我。同時,貼近生活的案例教學能夠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互動研討的方式使理論在評判中得到升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學生心靈的引路人,更應該轉變思維模式,以理服人,兼顧以情動人,貼近學生心靈,思學生之所思,想學生之所想,將構建和諧人格的意識從施教者到受教者達成共識,推進意識升華的進程。
4.豐富大學課外活動,升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思想。素質教育的普及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訴求,課外活動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素質教育方式,是塑造大學生和諧人格的重要平臺。不多的課程量讓學生有了充足的課外時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課外活動。實踐檢驗真理,課堂知識需要經過提煉,然后用于指導生活,繼而在生活中檢驗課堂知識,在循環往復中能真正領略其內涵。大學生和諧人格構建離不開在自身生活實踐中升華,課外活動可以從校園走進社會,從社會回歸校園,捕捉社會倫理道德現象,檢驗生活真善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素質,強大內心世界,堅定政治信念,從而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
[注釋]
①劉建文.構建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8(3):24.
②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