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華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階段的職業學校教育,以高等學校的學歷教育框架為基礎,它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現代高等職業院校制度體系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
現代大學制度,是學校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為適應學校發展環境、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的變化要求,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實學校法人實體和辦學主體所應具有的權利和責任相統一的管理制度,是學校與政府和社會關系的制度規范和行為準則。筆者認為,我國現代大學制度是調節政府、社會和學校內部各種關系的總和,是大學管理與運行的規則體系,是學校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的載體。它不是單一的規范或單一的制度,而是一個制度體系。其內涵和基本架構包括兩個層次三個方面,即國家層次和學校層次,以及政府、社會、學校三個方面。界定好政府與大學、社會與大學的關系,明確大學的治理結構,并以規范性的章程保證,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主要是用來規范政府、社會與學校三者之間的關系,目標是落實和規范學校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參與學校管理的格局。這其中涉及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大學與社會的關系的宏觀制度應由國家頂層設計。學校層面的現代大學制度包括內部治理結構,由學校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來設計,主要是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和健全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的制度體系,以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目標是構建科學規范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使學校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履行好大學的使命。因此,我們討論的現代大學制度主要是微觀制度,是大學內部制度建設,也就是完善現代高等職業院校制度體系建設的思考。
從大學的自身發展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現行的大學制度的弊端凸顯,破解大學制度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水平之間的矛盾,使學校科學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完善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才能得以保障。學校外部關系的明晰,有助于學校成為自主辦學的實體,也有助于在減少行政干預的前提下滿足政府預期;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清晰,可以使學校的決策和運行有章可循,有助于提高辦學效益和完善自我約束機制。現代大學制度為大學的發展提供制度設置,為大學的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為大學的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據。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是現代大學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學校內部體制改革面臨的基本任務。
現代大學制度是在市場經濟體系下,處理大學與外部同時也包括學校內部各種關系的一種規范體系。建立這種制度體系,就應該按照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提出的“要依據法律和章程的原則與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學、科研、學生、人事、資產與財務、后勤、安全、對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種辦事程序、內部機構組織規則、議事規則等,形成健全、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因此,現代大學制度的載體和內容應該是,以學校章程為核心、以規制學校權利運行為重點的系統、全面的學校自主管理的制度體系。它要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遵循原則。在學校的制度體系建設中應當遵循四項原則:一是遵循教育規律和組織學原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二是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法規,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三是借鑒高職示范性院校的成功經驗,具有前瞻和先進性;四是要緊密結合區域要求和學校實際,具有現實針對性。
2.適應國情。學校的制度體系建設要符合國情和區域發展要求,要與當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適應,與學校的發展實際和長遠可持續發展相適應。使制度體系建設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顯著的時代特征,又符合職業院校的本質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促進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理念落實,以保證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以及引領社會發展的現代大學功能的實現。
3.不斷完善。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綱要》”)和我國教育政策的前后連貫性看,建設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并不是創立一套新的制度,而是以運行中的現行學校制度為基礎,按照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新理念、新要求,對學校制度體系進行深刻反思與全面改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情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
4.依據法律。制定和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要以國家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立現代大學制度要以國家《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為依據,制訂和完善可行的學校規章制度,清理過時的和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章制度。
5.突出重點。學校的制度體系建設,要以提高學校章程及制度建設質量、規范和制約管理權力運行、推動民主建設、健全權利保障和救濟機制為重點,正確處理好學校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民主權利之間的關系,形成學校制度體系和與之相匹配的學校管理運行機制,切實落實師生主體地位,實現建設民主校園、和諧校園、生態校園、平安校園的目標。
1.科學決策體系。學校制度體系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大學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決策和管理。學校要適應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就要規范科學決策程序和民主決策方式,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度、教職工大會監督審議制度、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度,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以及崗位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通過校務公開等形式,擴大決策民主性,強化制度約束,避免決策主觀片面和隨意性。
2.高效執行體系。學校的職能部門在學校內部運行機制諸要素中處于承上啟下、連接左右的位置,是內部管理運行中的基本要素與環節,要把學校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必須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因此,要建立內部運行的協調機制,目標考核機制,正負激勵機制,部門之間的牽制和協同機制,實行崗位職責問責制。同時,建立干部退出制度,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學校的決策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等大學的各項功能中有序落實。
3.監督評價體系。監督評價機制是學校制度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內部管理落實學校制度的重要保證。要重視推進專業評估,探索構建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內外評價、以外促內的評價體系,建立第三方評價制度。對學院重大決策、內部管理、運行質量和效率的監督評價,要堅持全面監督評價與重點監督評價相結合、定期監督評價與隨機監督評價相結合、內部監督評價和外部監督評價相結合,建立專家咨詢評價機制,落實校務公開。保障和發揮教授治學的學術權力和群團組織以及全體師生員工民主監督的民主權利,對學校事務的全面監督和客觀評價,實現監督評價理念、制度、方式、信息等方面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