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國生 譚鈺怡 徐碩
1.調查方法及過程。本文采用了文獻分析、案例對比、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文獻分析。收集了自2008年以來的有關網絡課程建設的相關文獻并進行分析。第二步是以香港公開大學網絡教學平臺和網絡課程為案例,將兩地網絡教學的平臺功能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第三步是展開問卷調查。本文對廣州市1100名中小學教師(學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歷時共2周,共回收問卷1045份(含前測問卷361份)。調查對象中,33%為男性,67%為女性;小學老師占54.6%,中學老師占45.4%;這些老師年齡在25~58歲,平均年齡為35.8歲(標準差=6.595),平均教齡為14.3年(標準差=7.428)。學科涵蓋中小學所有學科。
2.調查結果。其一,網絡課程開發模式較為封閉。廣州市網絡課程開發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教師課題組模式,二是商業公司制作模式。兩種開發模式在開發人員組成上都較為單一,難以實現協作開發和資源共享。在訪談中,一位曾經參與網絡課程開發的教師認為,在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中,往往因為開發人員在學科背景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巨大差異,造成沖突和矛盾,導致網絡課程重復性開發、粗制濫造或可供學員選擇的課程匱乏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并不是所有課程都適合開發成網絡課程;(2)學習無相關的政策保障教師參與網絡課程開發建設工作,學科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3)教師工作量大,普遍不愿意再花大量時間投入到課程后續的開發中。
其二,中小學教師對網絡課程質量總體滿意,但尚未達到很滿意的程度。總體上,廣州市中小學教師對目前網絡課程的質量比較滿意。但從網絡課程技術設計、內容設計、資源建設及服務支持四方面對網絡課程質量進行細化評價(見表1),可以看出,各指標的滿意度均值在3.18~3.81,說明教師對網絡課程尚未達到很滿意的程度。

表1 中小學教師對網絡課程的滿意程度
其三,網絡課程教學平臺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網絡課程最常用的載體就是教學平臺,其主要包括網頁設計、技術硬件支持和網上學習環境等。根據表1的數據,引入信息質量、系統質量和服務質量三個變量,作了滿意—質量相關圖(如165頁圖所示),從滿意—質量相關線看,滿意程度較低的指標主要與系統質量相關,滿意程度較高的指標主要與信息質量和服務質量相關。

教師網絡培訓滿意—質量相關圖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網絡課程無論在網頁設計,還是在學習資源、學習服務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如對其功能與導航進行完善以迎合學員需求,并保證課程信息的有效傳遞。
其四,網絡課程資源建設重理論輕實踐,典型教學案例不足。據統計,目前廣州市的網絡課程共1000多門,其中教師自主開發50多門,從各個渠道購買900多門,廣州本地特色課程僅有約6%。在訪談中,教師普遍反映目前部分網絡課程選題陳舊,理論知識過多,實操與典型教學案例不足,經典特色課程更是少之又少。47.7%的學員認為,課程內容需結合案例講授,最好是案例分析,如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由此表明,目前網絡課程資源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典型案例與課堂實錄的設計,課件資源有“普教化”的趨勢而忽略了教師的需求。
其五,網絡教學平臺學習功能不強,學習活動缺乏服務支持。網絡課程要實施教學是需要學習服務支持的。本文從學習功能的角度將香港公開大學的網絡教學平臺與我市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對比分析(見表2)。比較后發現,總體上,香港公開大學網絡教學平臺(1)注重互動性,增加新的互動功能,如將微博、虛擬課堂等整合到教學平臺中;(2)注重學習功能的開發和使用,如思維導圖、學習檔案袋;(3)注重評價功能,包括教學過程的督導和最后的教學質量評價。相比之下,我市網絡教學平臺在互動性、學習功能的建設上略顯不足,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師的學習活動。

表2 兩地網絡教學平臺功能比較
網絡課程是整個遠程培訓的核心。只有提供高質量的網絡課程,才可能培訓出高水平的教師。在網絡課程建設開發中,每門課程的開發都離不開相關教育教學資源的支撐。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教育教學資源整合起來并將其利用于網絡課程建設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極大地縮短網絡課程的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增強網絡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及服務功能。隨著遠程教育的飛速發展,建立基于資源整合的第三代互動式精品網絡課程建設模式已成為大勢所趨。
1.成立網絡課程開發團隊。網絡課程開發團隊應包含課程統籌人員、學科專家、教學設計人員、輔導教師、網頁及媒體設計開發員。團隊人員既要共同參與,又要各司其職。其中,(1)課程統籌人員可由教師培訓機構內部教師擔任,其工作任務包括準備課程計劃、需求調研、經費預算、課程申報等。(2)學科專家在網絡課程開發中主要是提供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并標明教學重點難點,進而初步設計教學計劃。(3)教學設計人員在開發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與學科專家合作,指導學科專家編寫網絡課程及相關自主學習材料;與設計人員合作,設計頁面、選擇合適的媒體和技術。(4)輔導教師則在網絡課程投入使用后,開展導學、組織討論和點評作業等。(5)開發員的任務包括建立技術平臺、課程頁面功能安排及每項功能的鏈接,并對學習材料的媒體展現形式進行細節設計,對網絡學習環境進行美化和編輯。
2.建立開源互動的一站式網絡遠程教育平臺。安全、穩定、可靠、流暢的教學平臺是網絡課程實施應用的基本條件。完整的網絡課程是由網絡課程資源網站、課程交流交互平臺和課程開發團隊組成的。因此,我們總體上可以從網絡課程內容、網絡學習環境、網絡學習活動的設計、網絡學習支持服務、網絡課程資源應用、網絡課程教學效果評估和質量保證等方面綜合考慮,建立一個功能全面、環節互動、資源共享、質量保證、具有良好成本效益的一站式網絡教育服務平臺。
3.分析學習者的特征及需求。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學習者的特征是網絡課程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前置因素,缺少這一環節,網絡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將會大打折扣。因此,要實現網絡課程的精品化,就必須首先對學習者的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其需求。一般來講,可從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學習動機、學習風格、學習策略、運用能力等方面入手。
4.分層分類選擇、設計網絡課程內容。曾有教育專家提出關于網絡課程內容選擇的4條衡量標準:持久的價值、居于學科的核心地位、需要發現和有吸引力。因此,在網絡課程開發前需加強選題調研與規劃,分析不同教師群體的差異性,找準課程定位。例如,在全員培訓中,應多開發一些教師學科專業知識與更新拓展的課程,設計典型教學案例,并注入學科精華部分以及熱點問題;而在分層分崗的教師培訓中,針對新教師,內容設計應以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為引子,以學科教法為抓手,重點進行某種技能的操作和演練。
5.開發第三代互動式精品網絡課程。在網絡課程的開發建設中,要提高網絡課程的精制程度,開發第三代互動式的精品網絡課程。建設這樣的課程必須切合教師終身學習的特點,并能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法與手段,在資源建設、教學內容、技術支持服務、整體設計等方面體現出特色。(1)課程媒體選擇及運用形式多樣化。網絡課程的表現形式應采用文字說明、背景資料支持、配音闡述、動畫表現、圖片展示、圖形示意、視頻播放及動態網頁技術相結合。(2)豐富課程資源建設。遠程學習最大的優勢就是超越了傳統課堂和傳統教科書的局限。網絡課程資源建設中要有利于完善中小學教師專業知識、技能和提高思想素質的課程資源;也要有利于教師更新知識與技能的課程資源;還要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課程資源等。(3)學習服務支持。遠程教育中“教”的過程就是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學習支持服務的過程,“學”的過程就是學習者接受服務的過程。網絡課程中涉及的學習服務支持主要包括網上學習導航、提供學習工具、學習答疑、小組協作互助,學習反饋等。
6.建立網絡課程的質量評估體系。評價不僅僅是對網絡課程建設結果的評價,而是應該貫徹網絡課程建設的整個過程。評價主體既要包括課程專家又要包括學習者,只有多方參與才能保證網絡課程建設的順利開展。結合廣州市網絡遠程教育的實踐,我們認為可進一步細化網絡課程質量評估標準。總的來說,網絡課程的評估體系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進行構建。其中,微觀指標主要評估每個具體的網絡課程,而宏觀指標則只要評估課程資源庫和網絡課程技術。在宏觀指標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細化指標:第一是網絡課程資源庫的技術規范,保證資源標準化;第二是網絡課程資源庫的評審標準,保證資源合理化。關于技術規范,對各類課程素材,如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都提出具體的數據規格,從而保證素材的“元”屬性,以保證課程風格的統一性和資源庫的可重復利用性。網絡課程資源庫的評審標準一方面以技術規范的要求,另一方面以整個課程設計的原則和各網絡課程的申請書為指導,輔以專家意見的及時反饋來確定,因此力求在穩定和變化中達到審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