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崢 藺俊
在我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歷程中,紡織高等職業教育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紡織高職院校既擁有良好的機遇,也面臨諸多的挑戰。紡織高職院校如何適應新的形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快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1.職業教育發展方針明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完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氛圍。可見,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十分重視,提出了新舉措,寄予了新期待。
2.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經濟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后我國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此,國家正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促進科技和經濟的深度融合,營造創業創新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由高投入、高耗能、低技能、低附加值轉向提高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期待產業技術快速發展,需要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另一方面,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勞動者的技術技能需不斷提高,廣大在職人員迫切需要進行技術更新培訓;同時,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有必要對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開展就業培訓等。如此巨大的人才培養培訓需求,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指出了新路徑,帶來了新機遇。
3.紡織工業發展市場廣闊。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紡織工業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攻方向,以自主創新、品牌建設和兩化融合為重要支撐,以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以完善價值鏈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重要著力點,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綠色環保、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紡織工業體系,為實現紡織工業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生產大國,國內外市場需求潛力很大,紡織產業前景廣闊。這為紡織高職院校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賦予了新使命。
1.行業優勢相對不足。高職院校所服務的行業對其事業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紡織高職院校大多服務于紡織、服裝、染化等艱苦行業,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業發展的制約,辦學困難較多。一段時期以來,在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下,國內一些紡織院校紛紛出現去“紡織”化現象,陸續更名。如山東紡織職業學院2006年更名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更名為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8月30日,全國2442所普通高等學校中以“紡織”冠名的還有7所,其中高職院校6所。
2.招生壓力日趨增大。因人口出生率下降、高職院校數量增多以及社會對高職教育認可度不足等原因,高職生源危機正在全國范圍內蔓延。201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約為912萬,已連續5年下降,與2008年最高峰時1050萬報考人數相比,減少約138萬。“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適度擴大本科招生規模,試行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分類入學考試,高職院校逐步實行注冊入學。調查顯示,許多家長和考生往往“以名取校”,對以“紡織”冠名的高職院校認同度較低。隨著生源總量的逐年減少,紡織高職院校招生壓力越來越大。
3.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多年來,紡織高職院校利用和依托地方紡織服裝產業,形成以紡織、服裝、藝術、染化類專業為主體的專業格局,專業設置基本涵蓋了紡織服裝產業鏈的需求。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快速發展變化,紡織院校的專業設置已不能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一些新特緊缺專業由于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等原因未能開設;一些傳統專業的課程、教材更新滯后。紡織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及時調整辦學定位,努力拓寬服務面向,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切實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在辦學類型上,從紡織行業型向區域綜合型轉變。行業轉制高職院校起源于行業企業辦學,有著深厚行業企業背景的優勢,但也存在行業企業封閉性的劣勢。紡織高職院校大多是由中專校獨立或合并升格而來,前身是由行業主管部門創辦的紡織服裝類中等專業學校,主要是為適應紡織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紡織服裝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往往只有紡織技術、服裝設計、染整技術等幾個專業。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已發生深刻變化,或由原來唯一的紡織,發展為多個支柱產業。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紡織高職院校應通過廣泛調研論證,努力“跳出紡織”,面向區域辦學,提高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契合度。要適應市場需求,設置緊缺專業,培育新興專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進一步拓展人才培養專業覆蓋面,從面向一個行業服務到面向多個行業辦學,推動辦學類型由單一行業型向復合型、區域型轉變。如江蘇紡織高職院校,可圍繞江蘇沿海汽車城建設,做大做強汽車類專業;圍繞新材料、新能源和港口建設等新特產業,創辦光伏材料、風力發電、港口物流等專業,探索學校主干專業鏈與地方支柱產業鏈“雙鏈”對接,形成貼近地方產業特色的各類專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實現辦學類型由紡織行業型向區域綜合型的轉變。
2.在辦學功能上,從人才培養向四項職能并重轉變。高等學校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四項辦學職能。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種辦學類型,也應具有上述職能。但在現實中,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工作一直都十分重視,而比較忽視另外三項職能的發揮,辦學內涵相對單一。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辦學功能理應從單純注重人才培養向人才培養與多種功能并重轉變。在科學研究方面,要積極組建研究開發團隊,成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構建科技研發平臺,主動融入區域技術創新體系,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共建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教師到企業轉化科技成果,開展聯合攻關,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在社會服務方面,可創造條件建立國家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站和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充分發揮繼續教育培訓點作用,構建社會培訓平臺,開展企業員工崗前培訓、換崗培訓、班組長培訓和職業安全健康教育,提高社會培訓能力;在文化建設方面,可將“校企行地”文化有機融合,汲取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地域文化的精華,培育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凝練形成并弘揚特有的校園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構筑起全校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并充分發揮輻射作用,提高文化傳承創新能力。
3.在辦學形式上,從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學生是學校存在的理由,生源發生變化,學校的定位也要跟著變化。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以舉辦全日制專科教育為主。隨著高考生源的減少,高職院校應與時俱進,堅持以生為本,以滿足學生需求為最大發展目標,不斷創新辦學形式,探索人才培養規格從單一技能型向技能型、技術型、升學型、創業型等多樣化發展,著力構建人才培養新體系。在辦學主體方面,要積極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相關學校合作辦學,可成立學校理事會,積極探索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同時,與知名企業集團合作創辦企業學院,實行雙主體辦學,實施管理融合、產教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實現校企聯手、互利共贏。在生源渠道方面,一方面可通過單招、統招、注冊等多種方式,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廣大社會人員開展成人非全日制學歷教育以及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在人才培養方面,應為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各具特色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按需施教;采用集體教學、個別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采取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工學交替等多種方法實施教學,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特色化教育服務。
4.在辦學水平上,從一般高職院向示范高職院轉變。紡織高職院校主要服務于紡織服裝行業,辦學條件有限,辦學水平一般。面對競爭激烈的新形勢,紡織高職院校應正視現實,迎難而上,不斷創新發展思路。要堅持以質量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內涵建設為重點,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課程建設和改革,強化“雙師型”專兼職教學團隊建設,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教學管理部門、教學監控部門和學生三方聯動的教學質量控制監督機制,從而不斷提升辦學水平。要按照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全面加強學校內涵建設。要以全國、省、市、校技能大賽為牽引,著力提高學生雙證書獲取率,提升學生職業能力。要以國家、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對照示范建設標準,積極實施質量立校、特色鑄校、人才強校、創新活校、和諧興校方略,大力推進體制機制、重點專業、人才隊伍、特色文化、服務能力建設,著力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加快轉型、提高質量、增強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從一般高職院向示范高職院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