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趙林惠 張建成
針對當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學生適應社會差、就業創業能力不強以及應用型人才緊缺等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該綱要為人才培養指出了一種新的培養途徑,即通過高校與行業的深度合作,縮短畢業生進入行業的適應期,促進畢業生在短期內深入行業技術前沿解決實際問題。教育部積極響應,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據統計,兩批次參與該項目的高校共192所。而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879所本科院校,287所獨立院校。那么對其余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制定適應自身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提出一種依托行業發展通過行業型院校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人才的培養模式。
新中國成立初期,與工業體系相配合成立了一批單科性行業院校,如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它們是具有顯著行業辦學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稱為“行業特色型大學”,它們奠定了行業型院校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務院機構調整使相關大學也進行了調整和劃轉,有的歸屬部門辦學,有的劃歸到教育部所屬的大學,有的劃歸到了地方。劃歸地方的高校中一部分進行專業擴張,擴大規模,逐漸脫去了行業特色;另一部分則在擴大學科領域的基礎上保留原有行業特色,成為探索地方行業型院校特色發展之路的先驅。與此同時,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拔地而起。重慶大學副校長李茂國提出,行業型院校是新建院校的較好選擇。這類大學是行業型院校的中堅力量。
本文提出的“行業型院校”既包括劃轉后的地方行業型院校,也包括選擇面向行業的新建院校。“行業型院校”目前尚無準確定義,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王秉琦等提出行業型學院應該通過人才培養為行業提供人力支持、通過行業科研為行業提供理論支撐、通過成果轉化為行業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文化傳承為行業提供文化支持。本文將“行業型院校”定義為:依托行業并與行業密切聯系協同發展,與行業共享信息、資源、文化,與行業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教學研究、成果轉化實現協同創新,最終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院校。
院校特征主要包括教育理念與辦學定位、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三個方面,即圍繞教學理念與辦學目標設置學科專業通過教學過程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目的——人才培養。
1.教育理念與辦學定位與行業相契合。行業型院校的辦學定位必須是來自行業、去向行業的。對于行業型院校而言,首先必須有較清晰明確的行業指向;其次要求對行業未來10年左右的發展規劃有清晰的認識;最后院校與行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必須體現相互性、雙贏性以及人力資源和硬件資源的共享性。高校與行業合作互建有社會影響力的高水平行業人才培養基地,從而進行多方位的互惠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能實現以下促進功能:高校提供人力資源,行業提供硬件資源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彼此提升社會影響;高校教師深入行業內部承擔行業課題解決行業技術需求,承擔行業工程師培訓,促進行業發展;行業工程師參加高校課程體系建設,參與教學過程,促進人才培養。
2.學科專業設置考慮行業未來趨勢。行業型院校的必須立足行業結合師資配備發展優勢學科,圍繞優勢學科前瞻性地建立適應企業發展前景的專業方向。
3.人才培養目標指向行業。人才培養目標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行業型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滿足行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動態需求。行業院校型人才培養目標即人、人才、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綜合培養目標。人的培養目標:畢業生應具有高于其年齡段的社會人共同的人文素養,包括社會能力、工作能力、個性特點等方面。人才的培養目標:畢業生應具有專業素養,包括對本專業課題的分析、設計、開發、創新等專業能力。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畢業生應具有行業素養,了解行業背景,理解行業現狀,把握行業前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該兼具人文素養、專業素養和行業素養。
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國外合作教育進行了很多探索,如以推動產業結合、學術界密切合作的英國的三明治模式,德國的校企合作以培養能力為主的雙元制,日本的官產學協作等模式。無論哪種模式,其核心都是高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合作。我國的學者針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紛紛提出自己的模式。學者毛智勇創新性地提出“企業全程介入”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企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學者王應密等提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培養人才,突出學生本身的主體地位;學者趙予新等提出一種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實習教學、校企聯合培養等多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教學體系等。這些模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給出人才培養的范例,奠定了行業型院校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
結合上述分析,本文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滲透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以及教學方法中,提出行業型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個體差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高中生在報考大學時對專業并不了解,甚至是調劑過來的,如何調動、激發學生的行業興趣成為難題。行業型院校在培養學生時也應充分考慮生源特點。一方面采用大類招生提供學生第二次選擇專業方向的機會,另一方面,院校可通過人才培養基地進行行業認知、行業參觀,幫助學生對行業和專業建立興趣。應該承認,人本身具有多樣性、差異性,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層次的。教學體系采用分層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在自身基礎上成長為行業需求的一類人才。
2.高校、行業、學生“三位一體”的辦學定位,行業全程介入構建教學體系。“三位一體”有如下具體含義:行業型院校人才培養主體融“高校、行業、學生”為一體,人才培養目標融“人文素養、專業素養、行業素養”為一體,人才培養途徑融“高校教師、行業工程師、學生”為一體,最終培養出高校得意,行業滿意,學生愜意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文提出人才培養的主體“高校、行業、學生”,符合《中國教育法》中“學生主體”的提法;人才培養目標是兼具人文素養、專業素養與行業素養的,其中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是學生自己,學生主動要求成為真正的人,自覺吸收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專業素養培養的途徑是高校,高校提供專業課程體系和師資;行業素養培養的途徑是行業,行業提供參觀實踐基地以及高級工程師。通過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使院校學科建設與行業高新技術研發資源共享,行業全程介入構建行業型院校教學體系。教學理念與行業理念相結合,課程體系與行業技術相配套,教學過程與行業工作相貼近,教學評價與行業評估相吻合。
3.理論教學與行業實踐課程有機結合的交互式模塊化課程體系,分層教育。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是通過課程體系來實現的。本文將課程體系分為人文素質培養、專業素養培養和行業素養三大模塊。(1)人文素質培養模塊將專業導論和行業文化融入其中。(2)專業素養培養模塊通過實際工程項目實踐人文素養和行業標準,該模塊體現真實性、實用性、先進性和規范性。真實性體現在課程內容來源于真實的工程項目,真題真做;實用性體現在課程項目與實際行業技術問題緊密相連,適合現場應用;先進性體現在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與技術都是當前行業實際生產和創新設計所需的,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標準性體現在課程設計內容要求遵守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契合行業技術需求。(3)行業素養模塊主要在人才培養基地完成,行業高級工程師帶領學生進入行業之門,并指導學生完成一項實際項目,該模塊的完成可鞏固前期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因此,三個模塊之間彼此滲透,形成內在的聯系性與交互性。每個模塊下平行分為3個亞模塊,允許學生根據興趣與層次選擇亞模塊進行學習,實施分層教育,學生與課程之間形成交互性。
4.專職教師與行業高級工程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可自我提升。對于行業型院校的專職教師而言,不僅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而且通過承擔行業課題、參加行業協會并承擔職責獲得在行業話語權;對于行業高級工程師而言,不僅通過參與教學過程培養行業人才,而且能在與高校教師的合作中提高學術水平。專職教師和行業工程師都能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5.探究式與項目引導式有機融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項目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應用。對應不同的素養培養和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比重將探究式和項目式教學方法有機融合起來。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吸收知識,采用項目考核方式檢驗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程度;對于專業素養的培養則探究式和項目式教學方法并重,使學生既有專業學習能力又有專業應用能力;對于行業素養則主要是項目式教學方法,探究式方法輔助得出創新成果。探究式教學方法適用于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學生,項目式教學適用于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可根據學生特點適當調整比重,確實做到因材施教。
行業型院校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應包括四方面:行業型高校自身評價、行業評價、畢業生評價、社會評價等方面內容。量化評價主要體現在:畢業生行業對口率高;行業需求高;畢業生幾年時間后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建樹,自我滿意度高;社會認可度逐漸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