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博士生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的頂端培養產品,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學術人才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后備人才的生力軍,他們代表了科技界、學術界的未來和希望。現在,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博士生教育對我國國家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科研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2007年9月起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聯合在全國所有博士生培養單位和部分用人單位開展的博士質量調查工作,并在2009年12月形成的《中國博士質量報告》表明,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和博士生導師均對博士生整體的培養質量給予了的比較積極的評價。報告大體上認為,經過近幾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國博士生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已基本實現了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已基本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博士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同時,報告也指出,雖然我國的博士生培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面臨著一些諸如優秀生源嚴重流失、博士生創新能力不足、培養機制相對落后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高校學術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構建良好的高校學術生態環境,對于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非常重要。
生態學原本是研究生物“居住環境”的科學,但如今它已經滲透到許多研究領域,并形成了大量的交叉學科,如教育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等。關于學術生態的概念,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圍對其進行了界定。有學者認為,學術生態是指學術與學術、學術與行政、學術與其他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彼此制約的復雜的統一體,它具有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有學者認為,高校學術生態可以分為內部學術生態(小學術環境)和外部學術生態(大學術環境);前者主要指高校校內和學術群落(學術團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各種關系和氛圍,后者主要指高校學術活動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外部生態要素的關系。簡單來說,高校學術生態環境是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術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發展學術的過程中形成的有機整體。總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對于高校師生的學術發展和高校自身的提升進步是非常重要的,而構建良好學術生態環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有“健康、向上、自由、和諧”的學術氛圍。
高校博士生學術生態環境是整個學術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考察當前高校博士生學術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就必須要看到整個學術界學術生態環境的失衡現象。早在2001年李鐵映就對不良學風之表現進行過形象的表述:(1)浮躁而急功近利:求數量、追速度而不求質量;東拼西湊;求大而不求精;夸夸其談,言之無物。(2)缺乏學術道德:自吹自擂,目空一切,借端炒作,欺世盜名;抄襲剽竊,招搖撞騙;違背事實,不求實證。(3)教條主義嚴重: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言必稱本本或外國。(4)理論脫離實踐:閉門造車,無的放矢,脫離現實。(5)缺乏健康的學術爭鳴與批評:或互相吹捧,或旁敲側擊,或互相攻訐。當然,當前高校學術生態環境的失衡,不僅僅表現在學風上,還表現在各個方面。
高校學術生態環境的失衡也必然導致高校博士生學術生態環境的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某些博士生學習研究耐不住寂寞,不刻苦不下功夫,“讀博士”成了“混博士”;違背學術道德,抄襲他人成果,偽造實驗數據,引用不加注釋;治學不嚴謹,沒有科學精神,粗制濫造低水平重復;急功近利,一稿多投,只求數量、不講質量;參與論文黑市交易,存在“當槍手”或“請槍手”現象;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學分或影響論文答辯等。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功利化大環境的不良影響;導師要求不嚴格甚至是不以身作則;高校博士生學術道德教育不足;高校博士生培養機制存在缺陷;高校博士生學術評價簡單化、形式主義;高校博士生學術團體的缺失;高校學術監督獎懲機制存在漏洞等。
筆者建議針對當前的形勢,可以按照“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即樹立一個觀念,把牢兩個關口,抓好三個教育,完善四個機制,來構建良好的高校學術生態環境,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高校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指導,注重總結研究高等教育規律,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構建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是高校健康發展,保障學生尤其是博士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石的觀念。這就需要學校領導、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學院負責人及導師等承擔博士生教育培養的有關人員,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負其責、形成合力,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經常開展理論學習、深入檢查落實、納入部門個人考核體系等方法,努力營造適合博士生成長成才的良好學術生態環境,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觀念。
導師是學術生態環境中對博士生最直接、最顯著的因素。因此,導師不僅對提高博士生的專業水平負責,也應對博士生的學術道德負責。因此,學校嚴把導師遴選關對構建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十分重要。學校在遴選導師時,不僅僅將學術研究能力、學術科研成果等作為重要依據,還應對導師的學術道德進行嚴格的考量,將不能恪守學術道德準則的導師擋在入口之外。
生源質量是決定博士生培養質量一個重要的因素,只有嚴把入學錄取關,才能為以后的一系列博士生培養措施得以順利實施提供前提,才能為培養出在科學和學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人才打好基礎,也才能使構建良好的高校學術生態環境成為可能。因此,高校在嚴格博士生入學考試和錄取工作的同時,也應該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革,在參考考生的筆試面試成績、碩士畢業院校、已經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一定的學術工作經驗等因素外,還要考慮考生恪守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素養,有不良學術行為的不能錄取。
博士生尤其是跨專業考入的博士生要想在所研究的領域內有所建樹,就必須打牢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是博士生論文寫作和從事科研的基礎。而現在有些博士生治學態度浮躁,在專業基礎課沒有學好,專業經典書目不去精讀,甚至對某些專業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急于開展有關研究,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這就需要導師和有關管理部門重視對博士生專業課的教育,通過指定專業必讀書目、了解專業前沿信息、嚴格專業課程授課、加強專業課學習監督等方法,指導博士生開展系統扎實的專業課學習,打牢專業基礎。
當前各高校所開展的博士公共課教育,一般是英語課和政治課的學習,毋庸諱言,對于這兩門課程開設的必要性、重要性教育界是有普遍共識的。但為了提高教育效果,從授課內容、授課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改革嘗試也是有必要的。目前,各高校對英語的教學改革比較重視,諸如開展了某些專業課的“雙語教學”、增加了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等,這對提高博士生的英語能力,適應“學術全球化”的趨勢非常有必要。但對政治課的重視程度和改革力度就要小得多,有必要對政治課進行深入改革,以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開設博士生學術道德教育課程,對于博士生形成良好的學術道德修養,構建高校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進而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很有必要。博士生學術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學術精神教育、學術規范教育、學術責任教育和學術創新教育等。學校一方面可設置有關科學研究方法論、科學發展史和學術規范規章制度的相關課程或講座,并將學術規范明確告知博士生;另一方面,要與博士生導師配合,通過正面事例的引導激發博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進而最終養成良好的學術道德意志和學術道德行為習慣。
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博士生培養中的核心內容,學校一方面可以加大物質投入,通過諸如建設實驗室、資料室、博士工作室等軟硬件環境,打造培養博士生學術創新能力的物質平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組織學術創新報告、開展學術創新大賽、加大學術創新獎勵、鼓勵博士生從事風險性創新課題研究等方法促使博士生創新能力的養成,發揮博士生在創新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學術交流機制的形成是博士生快速健康成長的保障,學校一方面可通過促進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組建博士學術團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實施聯合培養等方法鼓勵引導博士生多參加學術活動,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另一方面要注重導師在學術交流中作用的發揮,為導師建立相互交流和提升綜合素質的平臺,鼓勵導師帶著博士生走出去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評價機制的完善對于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會起到指揮棒的作用,改革簡單量化的學術評價機制,做到不僅僅關注量更要關注質,不僅僅關注最終結果更要加強過程培養,這就需要教育部門聯合導師加大對博士生的全過程指導和培養,細化學期、學年學習任務和科研進程,加大學年和中期考核,防止博士生平時不努力,最后抱佛腳“趕”論文的現象。
在博士生培養過程中,監督機制的存在和良性運轉對于促進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我們要構建良好的博士生生態環境,就少不了對博士生的學術監督體系。當然,博士生培養是一個有序的連貫過程,只有連貫的、系統的博士生培養監督活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構建的博士生學術監督體系要全方位、全過程并且要有獎懲甚至是淘汰機制,明確導師和學術委員會對博士生的學術監督職責,調動博士生學術社團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