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麗達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瑞典福利國家制度之管窺
龍麗達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社會福利的普遍享有原則是現代國家福利制度的重要特征,瑞典在近百年的歷史上比較徹底的貫徹了這一原則,使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社會提供的基本福利。瑞典社會福利覆蓋面廣泛,福利政策涵蓋內容周到,因此,“瑞典模式”被譽為福利國家的楷模。
瑞典;福利國家;制度
社會福利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了改善國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而依法向國民提供的各種津貼補助、公共設施和社會服務。②社會福利的普遍享有原則是現代國家福利制度的重要特征,瑞典在近百年的歷史上比較徹底的貫徹了這一原則,因其福利計劃覆蓋很廣,福利項目設計很全,福利保障水平很高,使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社會提供的基本福利,基本實現福利面前人人平等,使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能享受福利,因此,“瑞典模式”甚至被譽為國際公認的福利國家的楷模。
雖然瑞典從貧困國家開始起步,但在走向福利國家的道路上,卻具備了自身能夠發展的各種條件。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瑞典位于歐洲的北部邊境地區,能夠有效抵御外敵的侵略和統治,瑞典在過去300年間從未在本國領土上介入過戰爭。第二,瑞典沒有經歷封建制度時期,從中世紀開始到現代一貫秉承著自由農民的存在方式。第三,北歐的宗教改革雖不像德國、英國的那樣創建了新的教派,但作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組成部分的北歐宗教改革,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①第四,1930年前后,執政的社民黨政治領導人比較清廉,此外,1938年在索茨霍巴根(Saltsjobaden)簽訂的勞資大妥協②成為瑞典福利國家的基礎。
(一)社會公共服務
1.兒童看護服務
瑞典的托兒及養育服務政策的目的是:激發成長時期兒童的開發潛力,平衡社會集團間的差異。另外,對兒童養育方面的援助是與父母在雇傭或學業方面得到的援助相并行的。瑞典的兒童看護服務是向基本上1歲到6歲的所有兒童(學齡前兒童)提供全日制及小時制的服務。
2.勞動市場雇用服務
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的高失業,帶來了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擴大和計劃的多樣化以及分權化。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勞動市場計劃分為5個方面:職業訓練、殘疾人技術訓練、臨時雇傭、招工援助和青年雇傭援助。雇傭政策與福利政策相聯系,并根據勞動市場進行一次分配,也就是重視雇傭和工資的公平性。這是因為被一次分配所忽略的不平等和歪曲從長期來看,將給通過效率性維持負責二次分配的福利國家帶來困難。
3.保健醫療服務
保健醫療服務是最能體現瑞典普遍性福利服務特征的一項服務。保健醫療服務的目標是向所有人提供優質的平等的醫療服務。進入20世紀90年代,醫療服務費用中本人負擔費用增加。這一點,一方面起到了減少醫療服務過剩消費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無法順利接受醫療服務的副作用。投藥和牙科服務相關的費用也增加了,同時通過保健醫療部門的改革,護士等相關人力資源被縮減。
4.殘疾人服務/個別定制社會服務
瑞典進入20世紀90年代,與其他福利制度減少相對,身體及精神殘疾的殘疾人福利反而得到加強。殘疾人個別援助制度被引入,實現了卓有成效的殘疾人服務。向緊急及需要特殊服務的對象提供了個別定制社會服務,它由大的收入援助服務、兒童及青少年社會服務、中毒者保護服務等組成。
(二)公共的收入保障制度
1.社會保險制度
作為保障收入的社會保險制度,由病假保險、產業災害補償保險、殘疾人年金、遺屬保險、養老金等組成。全國所有人,無論是否有工作,都可以在滿65歲后,領取到最低限額的養老金。退休后就要領退休金,其中退休金由基本金和附加金兩部分構成。在瑞典,人們在生病期間不僅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治療,而且還能從病休的第二天起領取病休補助。如果因病需要請病假的,還可以享受相當于正常收入80%的病假津貼,用于彌補患病期間的收入損失。
2.對養育兒童家庭的援助救濟
作為對撫養兒童家庭的收入保障援助制度,由父母保險、兒童家庭補貼、住房補貼、兒童年金等構成。父母保險是向一個孩子發放480天,其中390天發放收入的80%,剩余90天每天定額發放60克朗。臨時父母保險是針對撫養患病兒童的父母向其發放直至12歲的補貼。兒童家庭補貼是援助沒有收入和資產的家庭的代表性普遍福利,是向有子女家庭通過向所有家庭子女發放的重要收入源。住房補助是通過對申請者收入的審查來決定援助金額的選擇性福利。兒童年金是在父母死亡的情況下,以遺屬年金的方式接受援助。兒童看病補助是在兒童患病或有殘疾的情況下,對在家照顧兒童的父母進行援助的制度。
3.失業救濟及補充失業補助
失業救濟從失業之日起至100天為止,發放相當于月工資的70%,其后再至200天為止發放65%,這一程度遞減。瑞典為阻止長期失業者和病假勞動者數量的增加,相應減少了失業救濟和病假救濟。社會補助是通過資產調查援助的代表性選擇福利。社會補助領取者的條件資格由地方政府來確定,而基本義務條件是:必須進行求職活動、必須參加政府雇傭計劃、無條件從事任何工作。
瑞典福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縮小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抑制了財富不均的現象,對社會安定起了積極的作用。盡管瑞典福利國家制度在運行了半個世紀,度過“黃金時代”以后,其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也日益顯露出來。但是,透過瑞典福利國家制度的成功與失敗,仍然帶給中國乃至世界其他正在建立福利制度的國家以借鑒和啟示。
①1938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郊外的索茨霍巴根(Saltsjobaden)簽訂了勞資間的基礎協定。索茨霍巴根協定中設置了勞資。
②雙方均參與的勞動市場委員會。這一協定至今為止仍舊是瑞典勞資關系的基礎。
[1]閻安.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及其特點.科學經濟社會,2006,1.
[2]張旭鵬.試析北歐宗教改革的特點.殷都學刊,2001,1.
[3]祁亞輝.透過“櫥窗”看到的福利國家.學術交流,2004,9.
The analysis of Swedish welfare state system
Long Li-da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ism,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social welfar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system, Sweden in the history of hundred years more thoroughly carry out this principle, can make all citizens enjoy the society provide basic welfare. Swedish social welfare coverage is widespread, considerate welfare policy covers the content, therefore, "the Swedish model" has been hailed as a model of the welfare state.
Swedish; the welfare state; system
F74
A
1000-9795(2014)08-000336-02
[責任編輯:鮑 雨]
龍麗達(1978-),女,北京人,法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犯罪防治。
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倫理生態”建設及協同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4BZX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