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恒祥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100)
史料教學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選擇和運用三個環節。其中,最能突出史料教學中教師指導作用的是史料的選擇。
現階段教學的史料選擇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把史料用作證明教材結論的工具,對史料性質不加甄別,引用不加出處,史料選取文不對題,忽視學情,史料運用望文生義等。[1]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在史料選擇上的具體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史料教學如何確立主題呢?一般而言,課題往往就是主題,但也不盡然。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標,認真確定主題,挖掘課題的內涵與外延。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這一課的課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作為一專題教學,這樣的主題還算合理,但對一節課而言則顯得有點大。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歷史概念,筆者確定本節課的主題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崛起”,突出中國無產階級。主題之下,取教材“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共產黨三大決定”等內容,舍“國民大革命”這部分教學內容。取的理由是這兩方面內容都涉及無產階級,一方面涉及的是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另一方面涉及的是無產階級政黨。舍的依據是涉及與國民黨的合作,內容比較復雜,同時,“國民大革命”與下一課“國共十年對峙”有著密切聯系,將其下移能兼顧歷史的延續性。所以,教學時可以如下板書,這樣主題便一目了然。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無產階級)
1.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
2.無產階級政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
3.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
“史實”“史識”“史論”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笆穼崱奔礆v史事實;“史識”是指在史觀指導下對史料的理解、對歷史現象的辨識、對歷史規律的感悟和對歷史與現實聯系的認識等,多表現為歷史階段特征即對某特定歷史階段(時期)諸多社會現象的本質概括(規律);“史論”是關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偏重于影響(聯系現實或后世的),“史論”則著重強調作用(對當時的)。[2]三者相互支持,構成了史學的知識體系。
要想讓歷史有血有肉,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故事,老生常談,是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選擇史實,讓歷史更加豐富多變,讓歷史之間的聯系顯得更加自然密切,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感悟歷史。
選擇史識,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以達到引發學生思考的目的。當代史學家杜維運指出,“任何一種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錯誤,可能有虛偽,可能有私人的愛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見,不經精密的考證,即篤信不疑,后患實無盡無窮”。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選擇史料往往有一種傾向,即選擇史料來證明教材的觀點,這樣一來,史料不過是教科書內容的一種外在的附加品,這是史料教學的大忌。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分析史料,因為很多史料是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發表觀點,往往會受時代、社會、情感、經驗的左右。
因為作者的身份和身處的時代不同,所以選擇史論時,不能隨意,否則會適得其反,形成不正確的歷史認識,大大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所以,我們不能搞“一言堂”,而應該“百家爭鳴”,選擇當事人、當時人和當今人的評論,形成對比,在豐富的史料面前,讓學生自我鑒別和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學會習史的基本方法,體會歷史研究的過程,形成證據意識、歷史意識。
選用的史料應該是科學的,只有具有科學性的史料才能正確地反映歷史,開展正確的學習歷史活動,不科學的史料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我們在選用史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辨別真偽,絕對不可以使用那些野史逸聞和連專家也無法考證的史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問題清單來辨別史料質量:
Who:史料作者是誰?立場如何?
Why:作者為什么要記載?沖動還是深思后的結果?
Where:史料是原始史料還是道聽途說?是屬于隱私還是公開的?
When:史料是在什么時候形成的?當時、當代還是當今?[3]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辨別史料質量時需要注意“時間”“地點”“誰”“目的”“立場”等幾個關鍵詞,根據這些關鍵詞,我們不難發現:歷史所留下的直接痕跡,歷史當事人、當時人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所留下的史料及那些屬于個人隱私、避免了公開而造成危險的史料,都是質量高、可信的史料。所以,選擇原始史料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每一份史料都含有偏見。史料只是告訴我們作者認為發生了什么,或者僅僅是作者想讓我們認為發生了什么。所以,我們在辨析史料或證據時,應該把上面的“關鍵詞”謹記在心。
中學史料教學的對象是中學生,所以我們在史料的呈現形式、方式上需要特別注意,以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結構。除了眾所周知的史料要多樣化(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和圖像史料三種史料形式要兼而有之)、史料要多元化(兼顧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外,筆者認為史料呈現一定要紙質化,以紙質學案形式呈現更為必要。
現實中,我們閱讀有兩種基本方法,一種是閱讀紙質書,另一種是瀏覽網頁、電子書。如今,大家更傾向于電子書,它容量大、便捷,但猶如品茶和喝水一樣,同樣都是喝水,但境界不同。閱讀紙質書如同品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在中學歷史課堂上,使用PPT能呈現大量的歷史信息,但卻不能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學生走馬觀花地瀏覽,似是而非,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情和學習質量。所以,史料教學提倡紙質學案和PPT呈現相配合,以學案為主,PPT為輔。紙質呈現,讓學生能耐心閱讀史料,領會史料之間的聯系與不同,能讓學生體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思想,讓學生體驗歷史學家探究歷史的過程,同時,教師在紙質學案上補充大量史料,可以延伸、拓展和質疑,開拓學生視野,延伸課堂。PPT呈現起輔助作用,配合史料教學課堂的組織,能讓學生明白重點和難點。
[1] 解學慧.美國歷史教育的特點之一: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資料[J].歷史教學,2004(5).
[2] 甘正權.一道歷史題引發的爭議[EB/OL].2011-1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b58220102 duy9.html.
[3] 馬其鳳.史料資源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開發利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09.
[4] 葉小兵.歷史教科書中對史料的運用[J].歷史教學,2004(7).
[5] 李偉科.21世紀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歷史教學,1999(4).
[6] 宋瑋.中美中學史料教學的比較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