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服裝設計或人物形象設計之類的專業。在實際教學中,服飾美學教育或傾向于美學理論,或傾向于服裝制作,總不能達到既兼顧理論學習又兼顧動手能力的均衡狀態。
要做好服飾美學教育,有必要明確一下服飾美學的概念內涵。“服飾美學”是關于服飾的美的學問,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衣服,起遮蔽軀干的功能;二是佩飾和隨件,起美化軀體而不是遮蔽的作用;三是化妝,包括文身、美容等,起修飾和美化的作用。服飾美學是服飾教育與美學的交叉部分,是美育在服飾教育中的體現,是美學中實用美學部分。
1.基本理論教育難以系統和深入。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來進行講解:縱向的維度包括服飾美學的發展歷史,如中國的服飾美學史和國外的服飾美學史,服飾美學發展歷程中的各種流派和思潮,服飾美學變遷和社會環境變化的關系等;橫向的維度包括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服飾美學和哲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和影響,服飾美學和社會思潮等。這些都是學生應該了解或掌握的,尤其是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論及服飾美的內涵和形式。
這些內容中,有的科目可以采取專題的形式。如“人體形態美和服飾美的關系”,從服飾和人體及文化觀念的關系角度探討中西方形態美、人體美和服飾元素的關系,可以以一個階段或一個知識點為重點,引領學生進入理論世界。“通過對這些基本的美學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首先讓學生站在理論的高度對‘服飾美學’的基本理論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理解,這應該是整個服飾美學教育的關鍵和基礎。”
目前的服飾美學教育中,這些理論知識只能蜻蜓點水,缺乏系統和深入,學生學起來一葉障目,難見泰山。
2.服裝設計不能和服飾美學很好地結合。目前的服裝設計課只是側重動手操作,和服飾美學教育的理論學習“兩張皮”,相互之間不能產生良性互補。服裝設計對各種元素的運用離不開大量的模仿學習和借鑒,否則,設計就是無源之水。借鑒包括對中外的借鑒,也包括對古今的借鑒,這些都離不開史論的學習。
服飾美學教育應該貫穿在設計課的始終,它不是一門單純的理論課,它要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方法產生積極影響,并對學生設計發揮指導和激勵作用。服裝設計的學習離不開對中外服裝美學史、中外設計史、中外美術史的了解,從中可以吸收到大量的設計靈感和素材。
此外,當今服飾設計不能從美學相關學科很好地汲取營養。服飾美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相當廣泛,如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符號學等均和服飾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它們的涉獵是服飾美學理論學習深入進行的關鍵。但學生們往往對直接動手的技能感興趣,而對這些理論知識不當回事,這種傾向是不健康的。如,東方服飾較為保守、含蓄、嚴謹,西方服飾則大膽、隨意、率性,風格的差異無疑是東西方民族文化特征和社會習俗對服飾影響的體現。如果對東西方文化和歷史沒有相當的了解,則很難做到準確理解服飾方面的這些差異。
3.忽視服飾美學教育對校園文化的影響。當前服飾美學教育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搞教育,忽略了教育對人的影響。“校園服飾文化是一種不同于大眾時尚文化的特殊文化現象,它反映了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所特有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時尚觀念及著裝觀念等。透過學生的服飾,我們能感受到學生特有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大學生的著裝風格應該體現出其應有的智性、素養、文明、青春等群體特征。而當前大學生的著裝,大為青睞“酷裝”,“各色摻雜的發色,曲直兼有的爆炸獅子頭(姑且這樣稱呼它),大如書包的褲兜,露窟窿的牛仔褲都是年輕大學生的最愛,顏色也一改過去暗淡的灰黑,鮮亮橙色、粉色、藍色、紫色成為新寵。夸張、獨特、扮酷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特立獨行,標榜自我的一種標志,這就是當代大學生所追求的個性與突出個人與眾不同的品味。”可見,當前高校的服飾美學教育成果并未對校園服飾文化產生應有的良性影響。
1.做好服飾美學理論課的課程設計、課時分配和教材選擇。在課程設計時,將理論課程和基本理論課程按照學年或學期做好分配。確保服飾基本理論知識能在系統性和深入方面做到位,課時的保證是最有力的手段。在做課時整體設計時,首先確定理論課和設計實踐課的總課時比例,以5∶5或4∶6為宜。既防止專業教學因過多的美學理論學習而成為理論研究課,又防止因理論課時不足而成為純粹的動手實踐的“勞技”課。其次,確定好需要進入教學環節的理論課程,從縱橫兩個緯度選擇合適的、能對設計動手能力起到切實指導作用的理論課。選擇理論課程時做到精選,兼顧系統和深入,首選確保知識結構框架線和點上的課程,再選拓展知識面的邊際性課程。
課時分配方面還需注意理論教學對整個專業學習的貫穿,而不能在某一段時間集中突擊,和實踐實訓課皮肉分離,導致學生學理論時忽略實踐,做實訓時又忘了理論。
教師在選訂或編寫教材時,首先要選能對其他相關課程產生知識衍射作用的內容;其次要看內容設計的難易程度,偏重于理論研究的過難教材和偏重于普及性讀物的過易教材均不太適合。在關鍵知識點上能深入進去,在知識脈絡上又比較清晰,這樣的教材較為適合。
2.做好服飾設計實訓環節和理論知識點的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有兩種結合方式:一是以理論教學帶入動手實踐。這樣的方式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在理論知識點的關鍵環節上加入設計實訓的環節,占用理論課的課時。目的是以動手實踐加強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二是以設計實訓帶入理論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接近或等于工學結合,以設計實訓為主,在關鍵環節上進行理論知識點的嵌入。目的是讓理論知識對設計環節產生引導作用,增加學生的設計自覺。
在實訓動手和理論教學的結合這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的一個傾向是理論學習和實訓動手分成兩段分別進行,這樣會導致學生前學后忘,顧尾不顧首。
3.加強服飾禮儀和校園文化教育。服飾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觀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校風校貌有著直接影響。服飾和禮儀又緊緊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說,服飾就是禮儀的外在表現之一。良好的服飾代表了良好的禮儀素養,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要做好高校的服飾禮儀教育,可以從幾個途徑進行: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禮儀文化的內容,并作為日常衣著實踐的重要環節,課堂上培育觀念,校園里身體力行。此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模范帶頭,從自身的禮儀文化做起。二是以活動推廣服飾禮儀文化。通過開展服飾禮儀知識競賽、主題演講、主題晚會、主題征文比賽、主題走秀、主題倡議、主題設計比賽等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在校園里傳播和推廣服飾禮儀文化。三是將服飾禮儀納入學生行為規范和日常守則,作為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個內容,甚至可以納入學生素質考評系統,與學生評優掛鉤,和宿舍批評、考勤管理等一樣,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約束力。此外,可以成立專門的服飾禮儀學生社團,在課堂內外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開展相關的教育,從而推動服飾禮儀知識走出專業、走向普及。
總之,當前高校的服飾美學教育還存在種種有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非專門的服飾類院校。在藝術類學院里,服飾設計如果只是其中一個專業的話,文中論及的一些問題就更為明顯。這或者有師資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課程的設計者和專業負責人要理清思路,在有限的教學資源條件下,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使美學理論教學和設計實訓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