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環 尹春芳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實效性,是眾多研究的基本方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實效性,不同研究者選擇不同的切入點。我們的研究從課程教材及教學目標特點入手,調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實現由教材話語體系向教學話語體系的轉化,構建符合教學實踐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
我們知道,教材話語體系與教學話語體系是不同的,前者是固定的文本話語,以一定的教學目標為根據,經過編者字斟句酌的編撰、專家審訂和教學實踐的檢驗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具有科學化和規范化的特點。后者是對教材個性化解讀的實踐話語,是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具體方案,具有具體化、靈活性的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經歷“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發展過程,其實質是教材話語體系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材話語體系,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讀,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吸收一些新的、體現時代發展變化的話語資源,但體現在教材話語體系上,其最大的特點仍然是理論化和系統化。因此,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使課程真正受到學生喜愛,并因教育而使其終生受益,就要按照人才培養規格,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將抽象、范式的教材話語體系轉變為具體、個性的教學話語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科學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內在統一,它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其一,用馬列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與信念。教育過程尊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在重大思想和政治原則問題上立場要堅定。其二,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精神價值與精神動力,強調理想、信念對大學生的指導意義,將其作為教育的核心,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其三,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在指導思想、內容、方法論上的真理性和正確性,做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真理的力量說服人,用科學的方法吸引人,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輸送合格人才的歷史重任。
能否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關鍵在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注重理論認知,更注重理論應用。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自我選擇意識強,不愿接受別人灌輸的觀點。他們追求時尚與新潮,崇尚創新與探索,愿意接受新事物,主動關注、追蹤社會熱點,尤其是與自身相關的問題。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排斥單純的理論教學、厭煩空洞的政治說教。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擺脫教材話語體系的束縛,避免照本宣科,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話語體系,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一,根據“05方案”,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教育”三門課程構成。這三門課程,教學內容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復,對教學內容的處理,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學校,甚至同一所學校的不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理論的難易、深淺掌握不一致,教學隨意性強。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存在著兩個極端:一是緊扣教材,注重系統的理論講述,導致教學內容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教學過程過于隨意,以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為借口,忽視理論教學。
其二,“概論”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主干課,但教材與高職院校的教育層次、教育要求不匹配。在內容的編排與取舍上沒有體現職業教育特點,不利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學大綱中對本、專科教學的課時安排有不同要求,專科院校不可能也沒必要把全部內容講精、講透。
其三,缺少統一的考核標準。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缺少具體的量化標準。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效果缺少統一考核標準,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定存在著較強的隨意性。
1.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查。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對我校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狀態方面,通過問卷形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習目的為提高政治理論素質的學生占62.9%,為應付考試的占37.1%;學習興趣方面,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生占31.8%,感覺一般的為36.2%,明確表示不喜歡的是33%。學習目的與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的占35.3%,只聽不記的學生占30.6%,只在感興趣時候才聽的比例為34.15%。
2.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一是認為課程內容脫離當前實際,與學生距離太遠,學了也沒用。二是認為教材說教意味太濃,理論性強,缺乏趣味性。三是認為教師上課形式及教學方法單一、呆板。根據調查,我們不難發現,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能說,就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打破教材的條框限制,讓理論教學更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體現專業特色,搭建平等對話、有效溝通的教學話語體系。
1.堅持“三貼近”原則。認真調查、分析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切實回答、解決學生關心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立足不斷變化的新實踐,釋疑解惑,著力把道理講透、事實說清。
2.堅持知行統一原則。既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理論教育,又重視引導其參加社會實踐,把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結合起來,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3.注重能力培養的原則。教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整合教學內容,組織專題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取與整合上,注意做到針對課程特點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確定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內容選取與整合,彌補本科和專科院校使用同一本教材的缺陷。根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理論的應用與實踐的指導上。
2.注重學以致用,關注社會實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理論掌握基礎上的應用與實踐,科學理論指導下對社會現實的準確認知,對國家政策、制度高度認同基礎上的自覺行動。要通過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等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實際,學以致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
3.適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特點,將教學內容設計的計劃性與實施過程的靈活性相結合。突出課程的時政性與實效性,使教學內容的設計適應社會變化,能夠根據形勢變化及發展及時調整并付諸實施。做到突發事件,應時講解;持續關注,了解變化。突出課程的思想性與理論性特點,及時反饋,把握方向;正確引導,科學認知。
4.注重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實踐為載體,師生互動,進行理論學習與應用”的教學模式。圍繞“一個核心”,體現“兩個特征”,以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核心,通過師生互動傳遞教學內容,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參與教育教學實踐中展現自我、鍛煉自我、完善自我,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