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龐凌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基礎,具有指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法論意義。本課程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內容組成,就其內容講具有抽象性特點,就其結構講具有三部分內容難于形成整體性的特點。鑒于此,處理不好,往往就會造成課程教學實效性不強的結果。所以要想增強本課程的實效性,就必須實現各種教育環節之間的有機契合,即主要有教學內容中的部分和整體之間的有機契合、教育的知識性和思想性的有機契合、教育的現實行與理論性的有機契合、教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契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內容組成。教材在編寫中也沒有把三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實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在教學中不能把三部分內容分開進行講解,從而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內容時要有一條明確的、可以貫穿整個理論的教學線索,否則會使學生感覺到三部分內容分割開來,學一塊扔一塊,也使教學內容缺乏連貫性和思想性。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實現三部分內容的有機契合的主線,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也可以歸結為人的解放。這里的人既包括單個人,也包括人類群體。人的解放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此為線索我們可以把本課程三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脈絡清晰的教學內容脈絡體系。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設計和闡述的。人的解放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人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就是人的制度解放。具體地講,我們可以把內容細化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就叫作思想解放,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唯物主義、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從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辯證的思維方法和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角度出發,啟發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以及人和世界的關系,實現人的思想解放。另一部分內容叫作制度解放,包括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以馬克思的歷史觀為理論基礎,進而分析資本主義制度,并在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向和發展規律。經過這樣的脈絡整合,可以實現教學內容中的各部分和整體之間的有機契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正確處理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關系的問題。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知行統一,必須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調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
本課程從內容上看知識性很強,很容易造成教師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思想教育。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在基本理論點講透的同時,一定要歸結到思想理論教育這個教學目的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觀念,精化教學內容,精心教學設計。一定要脫離專業知識講授的怪圈,在知識傳授中結合現實問題和大學生思想實際進行具有特點的思想教育。加強思想教育并不是弱化知識的傳授,主要是尋找到思想教育和知識傳授的有機契合點。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和社會全球化的今天,在新媒體起主導作用的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往往具有務實、多元、開放的特點,但是也有由于生活經歷少、閱歷淺造成的沖動、盲目的特點,從而出現大學生社會道德缺失、理想觀念虛無、團隊意識淡化和責任感不強等問題。要切實加強本課程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社會思潮和大學生思想變化的規律,分析造成大學生思想現狀的根源,從而找到思想教育和現實教育的契合點。理論教育如果脫離實際,就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往往教育的效果會適得其反。要正確引導和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求教師不但要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精神的引導者,也要作為學生的益友,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認真分析面臨的難題,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了解學生思想變化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講解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分析這些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座談等活動與學生相互交流,做學生心靈的導師,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現實中面臨的問題。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在校大學生利用假期及課余時間,有組織地深入到農村、醫院、社區、企業、部隊等考察和了解社會,并利用學到的專業知識進行服務的實踐性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把學到的感性理論知識應用和內化為行動指南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不可或缺的鍛煉環節,也是知行合一的具體體現。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本身來講也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是教育教學內容的深化過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可以在社會這個課堂里盡顯自己的才能,真正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和適應能力,也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理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的實踐,這樣理論才能發揮其教育意義和作用。這就要求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教師通過仔細篩選,設定一定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實踐題目和方式,讓學生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實踐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了解社會、體察民情。只有把自己放在社會的大課堂中去鍛煉,學生才能了解國家和社會,才能夠懂得自己的責任,才能提升自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在實踐教育中要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避免走過場。教師首先要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根據課程設置精心規劃,合理設計。在實踐內容設定上,可以是與學生自身相關的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實踐小組,根據積累的調查材料撰寫調查報告。而且要設立評估考核體系,讓學生感覺到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成績上都有所得。從而實現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向社會教學的延伸,真正發揮思想理論教育的效用。
實現這幾方面的有機契合,才能縮短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和目的性,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真正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