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張皓
高校具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高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高等教育必須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只有立足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地方高校才能獲得發展的不竭動力。不斷拓展社會服務職能既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走內涵發展之路的需要,更是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對其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高校應不斷探索如何強化與地方政府、區域經濟社會的合作交流。
地方高校在與地方政府、區域社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應利用和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不斷加強基地、實體建設,增強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的協調指導作用,增進區域社會與地方高校的互動合作,從而實現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區域社會共建共享的“三贏”。地方高??梢约訌娙瞬排囵B計劃、就業計劃與區域社會人才需求供應系統建設,實施多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在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企事業訂單式委托培養、居民文化素質提高等方面取得實效。地方政府、區域社會應積極推廣地方高校的各種先進技術,用于指導本地企業的產品設計、技術改造、升級換代,加強科技人才及科研機構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的培育與轉化。三方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發揮地方高?!八枷霂臁钡淖饔?,著力推進區域文化與資源的開發論證;推進先進生活方式進社區,參與社區管理及文化建設,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區;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體育場館、圖書館和其他文化設施,為區域社會的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實施學習型社會的推進工程,滿足中國夢的實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1.地方高校自身的服務能力不強。地方高校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上不可能與本地的行業分布及其發展情況完全一致,但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培養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急需人才,選擇與區域經濟契合度高、實用性強的課題開展科學研究。當前,一些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設置陳舊、課程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與地方支柱產業、重點企業關聯度不高,沒有考慮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有關人才需求的長期性、人才培養的超前性。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地方高校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不能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跟不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2.地方政府的協調與引導功能滯后。目前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是省級部門主抓高等教育,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來執行高等教育的管理、監督和督查、評估;市(州)、區(縣)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門主抓本區域的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或職業教育。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來協調區域社會與地方高校的關系,缺乏地方政府、高校、區域社會三者互通的運行機制,缺少加強三者合作交流的平臺。這種機制和平臺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對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協調與引導功能缺位。
3.區域社會對地方高校的認識不足、認可度不高。由于地方高校與區域社會二者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社會對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社會服務狀態缺乏了解。在一些部門或一些人看來,高校是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人才的“象牙塔”,與區域社會的生產、生活沒有聯系或聯系不大,很少思考或根本沒有思考如何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優勢、智力優勢和技術優勢來發展區域經濟。有的企業或單位即使對地方高校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地方高校的服務內容、服務形式不熟悉,對地方高校能為區域經濟社會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務了解不多。同時,區域社會對地方高校的信賴感不夠、認可度不高,寧愿花高價舍近求遠,也不讓本地高校來提供技術服務。
4.三方在發展關系協調上存在脫節現象。脫節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體制上的條塊分割,這給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基地建設等帶來一定的困難。就地方高校自身而言,不管是省屬或市屬高校,還是省市共建高校,他們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課程開設都會按照學校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去實施,教師招聘、財政撥款、招生計劃、設備設施配置等方面都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決定,這或多或少容易與地方高校所在區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脫節。就地方政府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而言,它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地方高校能為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效益上。效益大,則合作緊密、支持力度大;反之,則會輕視或忽略高校的改革與發展。由于關注點不同,地方高校不能很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地方政府和區域經濟社會不能及時把自身的客觀需求及時反饋給學校,使得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不能有效發揮。
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區域社會三方應緊密聯手,共謀發展。地方高校在向地方政府、區域社會提供社會服務的同時,地方政府、區域社會也在不斷滿足地方高校的各種需要。地方高校在促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也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因此,應建立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區域社會合作交流的完善機制,使三者之間能夠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開展社會服務是地方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實現其“地方性、應用型”發展思路的重要途徑。地方高校在為社會服務中能夠充分了解區域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并據此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操作中,地方高校可以采取與相關行業、企業和政府合作創辦二級學院、合作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合作共建專業或進行課程開發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地方各界的合作和聯系。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方面,要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的結構變化,不斷提高學科的建設、調整、轉型能力和條件。在科學研究方面,要著力“三個面向”開展科學研究,包括面向區域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基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面向經營管理中的問題、生產領域的技術難題。研究要偏向于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增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影響、輻射、帶動、引導和提升作用。
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科學合理的宏觀調控機制,從完善教育立法、政策制定等方面對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工作予以適當的支持。為確保社會服務職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地方政府應主動與地方高校攜手,不斷探索建立起一套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校社會服務機制。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支持或推動地方高校與相關產業聯合共建科教園區;幫助地方高校與企業、科研單位共建產學研基地;召開科技成果推介會,促進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聘請地方高校有關專家為顧問,建立地方政府重大決策向地方高校咨詢制度;等等。
區域社會應建立與地方高校之間的互動合作機制,加強與地方高校社會服務的協作,切實提高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水平和社會服務效益。采取相關措施,加強互信,建立地方企業、科研單位依靠地方高校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的體制,提高地方高校社會服務對企業的吸引力。地方企業、社會各界要支持或推動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聯姻”,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資源、智力優勢、科技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無論是從地方經濟、文化、教育發展趨勢還是從地方高校的職能來看,地方高校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教育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高校應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同地方政府、區域社會的合作,大力開展服務社會工作,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