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蓉
我國高校從1998年開始逐步擴大招生,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大小與高校教育體制和教育服務具有密切關系。高校應建立起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教育體制,根據社會和企業的要求調整教育制度和模式,進一步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推動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及其就業。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高等教育趨向大眾化。但隨著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其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許多大學生對踏入真實的社會、找到合適的工作等就業上的不自信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這更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大學生一次性就業率跌至65%。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及市場為大學生提供就業職位的相對緩慢增長的矛盾直接導致就業供需失去平衡。在未來幾年中,會有更多大學生進入社會,所面臨的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高校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1.我國教育產業結構與社會人才需求結構不符。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一些傳統的熱門專業在實際工作中已供大于求,一些傳統生產領域不斷萎縮,很多職位、專業已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另一些新興企業、部門也在不斷地崛起與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大學生專業分配上還存在問題,導致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不符。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校的教育結構、質量也應適時進行轉變。當下,我國許多高校均未能及時調整自身專業結構,使一些已被社會逐漸淘汰的專業招生人數眾多,而相應的一些新興專業學生明顯不足,造成許多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產生錯位,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降低。
2.部分大學生及家長在專業選擇和擇業過程中存在錯誤觀念。現在絕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專業選擇及擇業過程中都傾向工作輕松舒適、待遇豐厚、不干涉業余生活等。當下,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占總人口的5%左右,但與其他發達國家還存在巨大差距,我國大學生尚未達到過剩程度,因此,因大學生飽和而造成失業是不存在的。據教育部統計,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大學畢業后能到沿海發達城市發展,只有少部分學生愿意到中西部中小城市發展,對一些鄉村及偏遠地區基本上沒有就業意向。可以發現,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學生擇業存在錯誤觀念,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大公司、企業,而中西部地區對大學生的需求量依舊很大。很多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和艱苦創業精神,就業觀念還局限于傳統擇業觀上,在職業選擇上過分追求一些精英崗位而忽略了一些基層工作。大學生的這種擇業態度和觀念如不能被及時糾正,就業難問題就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近年來,國家一直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許多大學生都缺乏相應的創業精神,只希望能夠找到安穩工作,對自主創業的興趣較低。
3.我國人才市場機制不健全。人才市場是大學生尋找工作的重要場所,集聚著眾多急需人才的企業。但目前,我國人才市場對人才供求信息的采集、發布和交流尚未建立一個完善、統一的程序、過程,缺乏必要的管理。許多大學畢業生對社會、企業的認知還未完全成熟,不能夠完全地自主擇業,他們在人才市場的擇業較盲目,而相應的畢業生擇業法律保障體系也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從人才市場的管理機上看,并沒有一套系統、完善的管理和保障機制,對招工單位缺乏激勵措施。政府對企業的用人也沒有明確方向的指引,使得一些單位在進行人員招聘中不愿意花費精力、時間去培訓剛畢業的大學生,相對于高素質的應屆大學生,企業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經驗的人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的就業。
4.企業錯誤的用人觀念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企業在用人上過分追求高學歷,而忽視人員是否符合企業的崗位需要,將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交由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完成,造成一些低學歷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在看重學歷的同時,有些用人單位還較看重應聘人員的畢業院校,重視名牌院校的畢業生而輕視普通院校的畢業生,使得名牌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要比普通院校畢業生高得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1.高校應樹立起以人為本的就業指導理念。在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在高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要把素質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立足于高校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在日常教育過程中,讓大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使大學生明確當下國家的就業形勢,引導大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念,培養大學生的擇業能力。高校還應針對不同大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能夠對自己進行正確的定位,對自身發展目標進行詳細、系統的規劃。
高校要注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注重專業課程的教育,還要注重實踐能力、個人道德水平的培養。在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中,文化素質占基礎性的地位。文化素質的提升能幫助大學生開闊思維、更好適應社會、明辨是非善惡,使大學生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在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靈魂,是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應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特征,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及應變能力,增加大學生就業中的競爭力。大學生運用在學校中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為自己未來發展制定良好的規劃,利用自身優勢實現自我價值。
2.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就業指導是根據大學生的個人情況及社會的具體需要,為使大學生能夠更加適應社會、企業發展的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幫助大學生合理選擇職業的過程。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短時間內能完成的。高校應將大學生的職業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就業指導工作。對剛步入校門的學生,高校應使他們明確自身專業與社會職業之間的關系,認識到自身前進與發展的方向,使他們明確自身目標,樹立起正確的職業意識;對二年級的學生,應有針對性地培養對職業方面的興趣,對其職業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針對不同的性格特征制定專門的職業規劃,注重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與開拓創新能力;針對三年級的學生,要努力開闊他們的眼界,提升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他們對未來自身發展具有明確的導向;在大學四年級,應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高校應進行積極的指導和幫助。
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必須依靠高校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教育滲入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激發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意愿和興趣,使他們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應當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場所,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并便于在假期及業余時間開展實踐。應當多組織大學生參與到社團活動、實踐活動中,使大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自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就業觀。
3.根據國情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創業觀。中國高校就業指導相比西方還比較稚嫩,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多借鑒西方國家的教育經驗,針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大學生特點進行就業指導,凸顯出就業指導的個性化、科學化。當前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都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大學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對職業過于挑剔。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都傾向高收入、鐵飯碗的工作;很多大學生認為在沿海發達城市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造成眾多大學生寧可在沿海城市打工也不愿去中西部城市。我國高校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應當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大學生應當轉變自身的就業觀念,堅持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思想,在基礎崗位上不斷磨煉自己,增加社會和工作經驗。國家要鼓勵大學生深入到中西部和中小城鎮中,大學生要根據自身能力理性地選擇工作和職業,在工作的過程中踏踏實實而不是盲目自大。大學生應當在工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尋找到符合自身發展需要和方向的自足之地。
4.高校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實踐機會。高校應通過各種渠道建立起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實踐基地,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機會和空間。高校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創立科技園區和見習基地,與大中型企業開展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在日常實踐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教師應對大學生的實踐進行積極指導。在注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技巧的培養。
5.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和就業的一項基本素質;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擺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健康成長。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擺正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樹立起正確的擇業態度,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高校大學生應把目光放長遠,不能只局限在眼前利益上,樹立起一步一個腳印的就業觀。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誠信已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重要指標,不誠信會對大學生就業及工作產生重要影響。高校應當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加入誠信教育的元素,將誠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