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彰新 李子濤
2011年,環境保護部等六部委首次聯合下發了指導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強調要不斷加強全民環保意識,建立全民共同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融入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建設各個方面。生態文明的理念必將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巨大影響,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積極探討如何培育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古人把“經天緯地”稱為“文”,“照臨四方”稱作“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經天緯地”是指人類改造自然,著重于物質活動成果;“照臨四方”是指驅除各種愚昧、提升智慧,側重人類的精神活動的結果。從廣義講,文明是人類在適應、征服、改造、利用自然與社會環境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制度和物質的所有產物。從狹義講,文明偏重于文化含義,指國家或群體的風俗、信仰、藝術、生活方式及社會組織。目前學術界對生態文明意識的概念尚未有統一的界定,但筆者贊同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積極優化和改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建立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制度、精神等各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意識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現代文明的基本體現,它不僅僅包含健康的生態心理、文明的生態思維、優良的生態道德和體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平等的價值定位,而且也包含環境科學意識、環境道德意識、環境法律意識等現代環境新觀念,是人的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標準之一。
要想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社會,必須構建生態文明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實施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社會,近些年來,我國的部分高校開始注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相繼開設了相關環保課程,在校園內組織和宣傳生態環保綠色活動,倡導綠色消費,建設綠色校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但是大多數學校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不夠重視,流于形式,只注重培養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他人與自己之間關系的能力,而忽視了引導學生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深入剖析,教育內容淺顯,缺乏認同感,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習慣,導致他們對生態環境問題認識不足,生態觀念淡薄,進而頻繁發生破壞校園生態環境的行為:白天在寢室或教室開燈;洗漱時長時間不關水龍頭;亂倒剩菜剩飯,隨意扔掉還沒用完的生活用品、學習用具;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吸煙,亂扔果皮、紙屑、礦泉水瓶、塑料袋等;在教室或宿舍里的書桌上、墻壁上亂刻亂劃;隨意踐踏草坪,攀折花木;互相攀比,講排場好面子,買名牌衣服,奢侈浪費等。由此可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刻不容緩。
1.培育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生態文明憂患意識是人類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而產生的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擔憂意識。生態危機主要是因為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不合理,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危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然而目前許多大學生的生態意識較為淡薄,沒有意識到生態危機帶來的嚴重后果。對此,高校要發揮宣傳部門、校園文化的作用,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和宣傳方式(如校園廣播、報紙報刊、課堂、網絡等)普及環境知識,強化大學生對環境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利用學生的積極性舉辦各種與環境有關的活動,如世界環境日等;組織學生開展環境問題研討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融入了解、服務生態環境的活動中去,樹立保護環境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
2.培育大學生正確的生態消費意識。生態消費意識引導人們形成一種與自然環境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持續消費方式,它既滿足于消費者的健康需要,又不損害生態環境,有利于人的健康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既滿足于經濟發展水平與消費水平之間的平衡,經濟建設與環境相協調發展,又在人們的生活中構筑健康、理性、合理、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厲行節約,抑制奢華貪欲,公平理性消費。大學生是社會消費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護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生態消費意識,必須落實在具體日常行為上,教育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不追求奢侈豪華,奇珍異味,不鋪張浪費,珍惜點滴資源,從自身做起、持之以恒,把生態消費觀念深入到腦海里,從而養成合理、適度、綠色、生態的文明生活方式和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3.培育大學生愛校護校的校園文化意識。《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指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是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培育學生樹立愛校護校的校園文化意識,就必須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積極開展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構建“綠色校園”“和諧校園”“生態校園”。首先應該營造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置身于清新潔凈的自然環境中,受生態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接受生態文明理念,身體力行地保護校園生態環境。其次應開展各種科技、藝術、體育等校園生態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態文化,建立起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促使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發生改變。最后應落實生態文明規范,如要求學生愛護校園生態環境,爭取做到人人心中有校園、有生態,鼓勵學生逐步形成適度的綠色消費,反對鋪張、浮華奢侈,杜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等行為。
4.培育大學生的現代環境新觀念。培育學生具有環境科學意識、環境法律意識、環境道德意識等現代環境新觀念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踏踏實實地采取實際行動,不能空喊口號,熱衷形式。培育學生具有現代環境新觀念,需要建立一門高度綜合、能夠囊括各種生態知識的學科,并將其列為所有高校各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形成完整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生態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和生態文明培訓基地,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充分了解和掌握環境問題的危機以及如何避免危機的發生,了解各種環境法律制度、道德意識、科學知識,系統地掌握生態文明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具體方法,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和重要性,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促使大學生建立起現代環境新觀念,并將這些新觀念轉化為自覺的行動,為保護環境,創建美好生態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