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 郭飛君
無論是從19世紀60年代外國教會在我國開辦的第一所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還是在30年以后我國自主建設的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開始,經過150多年的洗禮,我國的高等學府教育體系已經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成長為朝氣蓬勃的少年,并以其特有的指導精神繼續為我國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在高等教育的建設初期,由于我國辦學經驗不足,加之當時西方國家文化已經很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在參考了國外一些著名大學發展與人才培養案例后,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向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剛剛經過戰亂,工農業都遭到極大的破壞,急需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支持我國的重新建設。因此,當時國家出臺政策,合理安排高等院校的學科結構以及專業方向,并建立了很多專業性很強的高等院校,如建材學院、材料學院、醫學院、紡織學院、理工學院等。隨著我們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最近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也高速發展,現階段需要越來越多的綜合型人才,并且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相互滲透越來越深,也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向綜合化、多學科發展,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1.經濟的發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改革。世界經濟由原來的地方格局逐步走向全球一體化,經濟的一體化勢必帶動教育、技術、人文等向一體化方向發展。隨著世界其他國家教育機構的進駐以及我們主動引入的一些國外先進教育模式與人才培育理念,促使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改革。傳統院校對學生所進行的單學科培養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科技一體化后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因此,迅速對所涉及的專業學科進行調整,加緊對市場所要求的人才進行綜合性培養,以適應經濟一體化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2.人才需求變化需要高等教育的轉變。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國家近十幾年出臺了很多政策以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成,也使市場需求的人才種類發生了變化,這就對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我國對落后產業的改建、重組、優化配置、技術升級等,以及第三產業的新興與快速發展,都對高等教育提出新挑戰。在這一個因果反應中,高等教育作為末端的受體,改革已成必然。
3.高校擴招促使高校多科性的發展。我國的教育由以前的精英化正走向全民化,各個院校都在緊急擴招。據統計,我國2001年大學招生人數僅30萬左右,而在2008年大學招生人數達到600萬,7年之間大學擴招人數達到了20倍。但是,傳統院校的教育力量卻跟不上高等教育擴招的速度。另外,隨著高校的急劇擴招,學生所需的教育也逐漸向多樣化發展。而傳統院校單一的學科以及有限的專業數量已經不能接受這樣的擴招速度,使得傳統的院校接受著嚴格的考驗。
4.高校實現長久發展要求進行多科性與綜合化改革。地方高校通常建校的時間較短,教學硬件以及師資隊伍不充足,教學基礎和經驗不牢固,學科以及專業不豐富,甚至一些學科相對落后。當面臨快速擴招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與阻礙。所以,加快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多學科、綜合型的地方高校,不斷開發地方高校的提升空間,將地方高校建成真正適宜學生發展的多學科、綜合型高校是非常必要的。
1.高校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對自身的長期發展意義重大。要想好培養人才、培養好人才,就必須建設好的高等教育學府。在沒有好的學科建設以及好的專業結構建設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建設出優秀的高等教育學府的。統計發現,世界上一流的大學以及我國優秀的高等學府,都是具有很多學科的綜合性高等學府,而不是只有一種或者幾種學科的專業結構簡單的高校。地方高校向著多學科以及綜合化發展,可以使學校的綜合實力得到增強,使不同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貫通,并在各個學科的相互作用中為新興學科的誕生提供必要的條件及有利的前提。地方高等教育向著多學科、綜合性發展對地方高校是否能夠順利地實現長期成長以及是否能完成學校制定的發展規劃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2.高校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有利于提高我國人才的綜合競爭力。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形成的是世界各國緊密的合作與激烈的競爭。如今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軍事力量的競爭,同時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實力、科技力量、教育水平上,而這些都是以人才培養為基礎的。因此,為了能夠跟上當今世界經濟、文化、科技、技術的發展方向,對地方高校進行多學科、綜合化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我國長期穩定、發展、繁榮的前提與保障。
3.高校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能夠培養復合型人才。在以往的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發現,科技上的創新點、科研中的新突破、學科內的新發展以及新興學科類別的誕生,很多都是源于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用、滲透,而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正需要向這一方向發展。地方高校形成多學科、綜合化的高等學府,使得各個學科之間相互聯系、作用、滲透,使得原有學科本身不斷發展,并且誕生出新興學科。不僅如此,地方高校多學科、綜合化的建設還能使學生接受更全面、更系統、更多元化的知識,拓展了自身發揮的平臺。與此同時,這也是為社會培養知識面廣、理論性強、創新能力高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4.高校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可以促使新學科的發展。地方高校進行多學科、綜合化的建設,不僅僅是增加幾個新學科或者豐富一下專業結構,而是對各個學科的整體水平進行提高以及對各個學科的專業結構進行整合。不僅使學科的數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使學科的質量提高。通過多學科之間的相互提升,也為新學科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高校進行多科性與綜合化改革形式大于內容。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建設多科性與綜合化大學的過程中,由于自身沒有開設相關學科的經驗,加之學校建校時間并不長,也沒有足夠的教學與科研累積,導致在多科性與綜合化的建設過程中帶有學校本來體制的影子,還是依然使用著學校改制前的教學與科研模式,并沒有使學科建設發生質的變化。例如,一個專業師范院校在進行多科性與綜合化的改革中,其教學內容、知識體系、培養方法與課程結構等都與改革前的極其相似,使其學科改革只是單純增設了幾門相關學科,不僅沒有提高學校對人才的培養能力,同時也會造成學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模糊不清。
2.高校在多科性與綜合化改革中不能擺脫原有的局限性。多學科和綜合化發展指的是不同學科之間要相互聯系、影響與滲透,使得不同學科本身的水平有所提高,同時也能夠促進新學科的誕生與發展。多學科和綜合化發展不是單純地增加學科的數量,簡單地擴大學校的專業設置與招生規模,而是要形成兩個或者幾個學科體系,形成統一協調的學科體系群。在實際的學科建設中,很多地方高校只是簡單地對其原有的學科進行橫向的延伸,設置很多相似專業,更有甚者只是將學科的名稱改變,其實際的教學內容、課程安排、培養方法、教學目標等都和原來的學科非常相似。
3.高校對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的認識與目標不清。對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的本質認識還不清楚,沒有計劃地進行學科擴張,沒有根據學校自身專業的實際情況、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以及市場的需求變化來設定發展目標,而是盲目地追求招生數量與專業數量。過分注重學科的數量以及學校的規模,沒有考慮到學校自身的教學條件以及師資力量是否滿足擴張要求,盲目跟風設置專業,適合學校的學科要設置,不適合學校的學科也硬要設置。
4.高校多科性與綜合化改革方向不夠明確。很多學科的建設沒有參考高校自身的建校定位,不符合學校對學科建設的要求指導以及自身的整體建設計劃,對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分布統籌力度不足,沒有對社會所需求的人才和發展趨勢進行系統研究,而一些既符合學校定位、也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科整體水平又不足。對人才的教育方向并沒有實時地按照新產生學科以及交叉性較強的學科發展方向進行,一些市場急需、適應社會的學科專業不能有效地開設。所以,為地方提供人才的速度緩慢,跟不上當地經濟的發展。
1.找準自身定位,優化資源配置。學科建設要根據學科自身的指導思想,達到教書育人、科學發展以及社會滿意的目標。另外,還要從學校自身的情況出發,在服從學校整體規劃的前提下,考慮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等周邊設施是否滿足學科建設的要求,對新學科的建設要進行全方位考察,合理規劃,有計劃地布局實施。
2.依托當地經濟,培養可用人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分工也越來越明細,加之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性、不同地域對人才需求的差異性,人才需求表現出種類多、規模多和層次多的特點。地方高校應根據其不同的教育條件、科研基礎以及辦學宗旨等,有針對性地培養特色人才。現階段,社會上人才的種類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精英型人才,一種是技術型人才。精英型人才的需求量小,但是要求高;技術型人才需求量大,直接參與經濟建設等活動。所以,地方高校在進行新學科建設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的發展趨勢、現有的主要行業、技術型企業需求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科方向,以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各類人才需求。我們還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市場調節,整合和分配高校的教育條件,增加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將學科發展與高校的建設融入當地經濟技術發展的宏偉體系中,這樣才能找到地方高校多科性與綜合化發展的方向。
3.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尖端人才。當地方高校進行多科性與綜合化改革時,一定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學模式與培養方法中,應根據學校的定位、學科專業的定位、人才的定位,采用適合自身院校、專業發展的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模式要符合人才培養計劃的整體布局以及社會要求,技術型人才的教育方式與培養計劃的具體實施,需要按照教學規律,協調好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仔細研究社會所需求的人才類型,招聘企業所需求人才的專業方向,甚至可以同用人單位一起對學生進行專業定向的培養,尤其是在用人單位委托培養的專業人才方面,要注重教學與實際生產的緊密聯系。某些需要很高專業技術或者與實際生產結合得非常緊密的專業學科,應該根據生產一線的專業知識以及關鍵崗位的技術要求來安排教學內容與培養方式。
4.充實學科內涵,增強綜合實力。新的學科建設中,由于地方高校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與科研積累,使得新建設的學科專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學科教學不完善。所以,我們必須增加對新建學科的建設投入,充實學科的內涵建設,提升學科的綜合教育實力,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對學科培養的內容和范圍要有明確的方向;二是把握好學科的口徑尺度;三是建立并完善最優的人才培養方式與計劃;四是實用的教學方法與內容;五是雄厚的師資力量;六是先進的科研水平;七是完善的教育設施與配套的實踐方案等。
5.加強學科隊伍建設,教學與科研共發展。地方高校新學科建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對學科隊伍的建設。優秀的學科科研與教學隊伍是建設好一個學科并使其穩定、快速發展的關鍵。在學科隊伍的建設中,學科帶頭人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挑選一個適當的學科帶頭人可以使該學科順利發展、逐漸強大。另外,優秀的學科隊伍還可以形成濃郁的學術氛圍與積極的學習態度,防止學術腐敗、學術造假以及急于求成等不良學術風氣的出現。另外,還要對原有的人才激勵機制進行改革,并增加教學隊伍相關的周邊設施的建設,以建設一支好的學科隊伍,留住一支好的學科隊伍。
6.轉變思想,適應新環境發展。地方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的同時,要轉變原有的辦學思想,需建立服務意識、人才意識、專業意識、創造新事物、加強緊迫感的教育等。學科建設要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要求進行專業課程的規劃,并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及時對學科專業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可以適當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或者國內高校的經驗方法等,但是更要求我們根據高校的自身情況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趨勢,發展高校自身的特色專業、特色學科,以發揮高校及學科的自身優勢,為區域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繁榮提供全面性、綜合性、高端性的專業人才。
地方高校進行多學科與綜合化的建設,需根據地方的人才需求、經濟發展的方向、人才緊缺的種類為指引,根據高校的自身情況,合理地規劃學科建設、統籌各學科專業設置,同時加強和當地的用人單位、科研開發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實時加強人才培養方式設置,加強不同學科的相互聯系、滲透、交叉,提升學科教育的水平,實現地方高校的多學科與綜合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