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李丹 王緒軍
我國在經歷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初期以規模擴張為顯著特征的外延式發展之后,已逐步走上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是實現內涵發展的基本要求。”為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一般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應在規劃編制、宏觀調控、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對上述基本要求予以貫徹落實。招生工作作為人才培養的“源頭”工作,理所當然地應該為實現高校的內涵發展而有所作為。
在國家層面,高等教育招生計劃是落實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調節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節奏,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層面,招生計劃作為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宏觀調控來實現學校對各二級院系注重內涵式發展的促進和引導。因此,科學合理地編制高校招生計劃,不僅是保障高等教育健康持續發展、體現教育公平、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也能直接影響高校辦學資源的合理配置、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組織、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高校招生計劃的編制是一個綜合考量的過程,既要考慮滿足人民群眾對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又要考慮學校自身整體的辦學條件和招生容量;既要考慮經濟社會對人才的數量和結構需求,又要考慮學校自身的培養能力和支撐條件??梢哉f,招生計劃編制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著高校的發展和效益,關系到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符合度和貢獻率。
同時,由于招生計劃直接決定著高校辦學規模,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學校的辦學收入,特別是財政撥款收入。通常情況下,高校中各二級院系的辦學規模也直接影響著其辦學收入,因而不論是高校自身,還是其所轄的各二級院系,均對招生計劃有著不同程度的強烈追求,這也是當下存在盲目“要計劃”“爭計劃”,貪多求大,攀比規模的原因所在。面對新形勢,科學合理地編制招生計劃,努力促進高校按照內涵發展的要求,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當招生計劃與辦學規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等因素捆綁在一起的時候,招生計劃才能由“數字”變為“杠桿”,才能發揮出導向作用,從而推動高校辦學條件的明顯改善、學科專業結構的有效優化、教育教學質量的切實提高。
作為高校招生計劃制訂和執行的職能部門,在編制學校分專業招生計劃時,如何貫徹國家宏觀教育方針,落實分校招生計劃的指導思想,體現學校辦學定位之下的年度工作重點,是一個既復雜又關鍵的問題。結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和真實情況,筆者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建立校內分專業招生計劃分配測算模型,力求形成招生工作與專業建設的聯動機制,積極引導校內各二級院系轉變關注熱點,加大對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的關注度和投入度。構建計劃分配模型旨在通過高校內分專業計劃的編制,一方面通盤考慮學校事業發展的整體需要,科學設定各二級院系的招生規模,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招生計劃在促進學校學科專業布局與發展中的杠桿作用,切實保障學??茖W宏觀的頂層設計落到實處。具體來說,要堅持“三個關注”“四個落實”,全面貫徹“加速轉型、重點傾斜、適當獎補”的原則。
1.在計劃分配模型參考因子的選取上堅持“三個關注”。
即關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關注現代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的要求,關注社會大眾對舉辦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的訴求。
2.在計劃分配模型各因子權重的設定上堅持“四個落實”。即堅決落實學校確立的辦學定位,堅決落實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堅決落實學校的年度黨政工作要點,堅決落實學校制定的學科專業布局規劃。
3.在工作推進中強化加速轉型。充分發揮分專業招生計劃與各二級院系辦學規模、各專業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作用,讓分專業招生計劃由簡單數字變為調節杠桿,發揮其導向作用,旨在建立一種招生與專業建設之間互相作用、互為促進的聯動機制,推動各院系摒棄“慣性擴招、貪大求全、固守??评砟畹蛯哟伟l展”等錯誤觀念,切實實現學校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的快速轉型。
4.在實際測算中強調重點傾斜。充分參考學校發布的《年度專業建設質量報告》,以各專業辦學條件、生師比、質量工程建設情況、學校重大教學改革項目實施情況、報考率、報到率、就業率為重要考核依據,對辦學條件優、辦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區域需求大的專業實施傾斜。
5.在測算結果使用時采取適當獎補。對計劃分配模型結果的使用,既要體現計劃安排的杠桿作用,又要考慮各二級院系的實際辦學情況。為了避免波動過大,預留一定存量作為獎補機動,用于扶持那些對于學校學科專業布局有重大支撐意義、對于學校實施重大改革事項有重要影響的專業。
1.自下而上、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各二級院系的辦學實際情況以及其對所轄各專業招生計劃的需求狀況,對一些涉及專業建設的核心數據采取院系上報和實際取樣相結合的原則,在把握學校宏觀發展方向的同時,盡可能尊重各二級院系的辦學主體性,充分發揮二級管理的正能量。
2.確定參考因子和權重。科學選取與專業建設密切相關的因素作為考量因子,包括專業辦學條件、近三年專業報考率、近三年專業報到率、近三年專業就業率、專業質量工程建設情況等。再結合學校的工作實際,確定各因子的相應權重。為了充分發揮分專業招生計劃的導向性,力求體現出招生計劃與專業建設的聯動性,因此對模型因子及其權重實行動態調整。每年根據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學校當年的黨政核心工作,適時適度對模型進行調整。例如,針對困擾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數量與質量問題,加大相應因子權重,引導各二級院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體現提高質量的導向,在2011年新增模型因子“質量工程建設情況”;為大力推進學校重點實施的教學改革工作,2013年模型因子又增設了“大專業平臺建設情況”。
3.制定操作實施原則。每年配合計劃分配模型的測算,制定一次實施原則進行補充配套。例如,2011年提出,總體規模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大力支持各學院調整本??平Y構比例,對于根據社會需求主動調整本??平Y構的予以積極支持,對于主動停招專科專業的,其招生規模在本科中補齊;繼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普猩鷮I,綜合排名后五位的專業停招;積極配合師范學院的人員整合分流,對于藝術類專業美術教育和音樂教育停招;新增專業初次招生按40人的規模設置;根據綜合排名對本科計劃進行適當獎勵。2012年提出,以調控各學院本科在校生規模為手段,以促進各學院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目標,適度調整各學院的本科招生規模;大幅減少??普猩鷮I,繼續減少??普猩幠?;嚴格控制新增專業的首次招生規模,停止對口高職類招生等。
4.確定分配方案。以測算模型的測算結果為基礎,再根據結合實施細則進行獎補的情況,累加或累減后得出具體的分專業招生計劃分配方案。
5.實行上限控制。為了保證基本的辦學條件,學校將生師比作為限制性指標,以各二級院系現有生師比情況綜合考慮畢業生人數,測算出該院系的本年度招生規模上限作為紅線,明確規定其招生規模不得超過紅線,在此范圍內綜合考慮其專業排名進行適度調整。
6.提交專題會議審議。根據分專業招生計劃分配模型測算而制訂的年度招生計劃分配方案必須報經由全體校級領導參加的專題會議審議,相關的職能部門到會進行釋疑,會議審定之后以紀要的形式予以下發,任何部門及個人不得隨意更改。
通過構建招生計劃分配測算模型,量化了招生計劃安排的相關影響因素,減少了人為干擾因素,增強了招生計劃安排決策程序的透明度,使程序更加規范、結果更加合理。通過構建招生計劃分配測算模型,特別是將一些重要辦學條件設定為限制性指標,有力促進招生計劃分配導向的明晰化,大大調動了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充實教育教學資源的積極性。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以招生計劃調控引導為促進手段、以錄取數據分析反饋為服務方式的,能密切聯動一系列專業綜合改革與建設的有效機制,為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