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耀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建立到完善的發展過程中,競爭觀念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和層面。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國高校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承擔著“培養什么人”的重任,其建設問題應與時俱進。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本文以改革優化考核辦法為切入點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1.考核理念短視化,重閉卷而輕開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確定考核的前提下,選擇什么樣的考核方式成為爭論的話題。傾向于閉卷考核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今天的大學生原本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感興趣,甚至還有一定的抵觸心理,這直接導致其持有一種能過即安的消極學習態度,若不閉卷考試,施加一定的外在壓力,距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被邊緣化的實際恐怕不遠了。傾向于開卷考核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希望通過閉卷考核的方式讓大學生從思想上真正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無異于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其實,為了大學生好是閉卷考核與開卷考核的共同初衷,但二者的分歧在于認識理念上的差異,閉卷考核側重于強制性地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對于學生而言是被動地成才;開卷考核則著眼于引導大學生重視自身的全面發展,相對于學生來講是主動地成人。
2.考核目的功利化,重結果而輕過程。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實用主義思潮在大學生群體中很有市場,而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法則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的功利化取向。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過程的集合體,應充分重視過程,結果是過程的附加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著力于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沒有良好的教學過程做保障,談好的教學結果就是空談。然而,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般是把大學生的成績分成平時表現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從表面上看,過程與結果兼顧。實際上,兩者的權重不同,在具體占多少權重上,各高校略有差別,但在期末考試成績占較多權重這一點上基本沒有差別。在分數是王道思想觀念的主導下,大學生不重視平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只關注期末考試能不能通過,一學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成了考試前幾天的集中記憶,臨時抱佛腳。
3.考核內容片面化,重知識而輕能力。基于當前的教學現狀,考核是教學的指揮棒,考什么、怎么考對教什么、怎么教具有很強的指引性。但問題是,高校考核改革的步伐趕不上中小學改革的步伐,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試改革的節奏跟不上專業課考試改革的節奏。看看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考試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其與時代的落差有多大、與社會的距離有多遠。現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試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名詞解釋、辨析題、簡答題、論述題等題型,其特點是有唯一的標準答案或明確的幾條要點。受考試內容的規約,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是要把知識點講到、講完,大學生關鍵是要把知識點記全、背會,皆以課程的知識要點為本,至于概念內涵的正確理解、分析方法的熟練掌握、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等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4.考核方式單一化,重筆試而輕面試。囿于種種原因,我們早已習慣通過期末考試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來評價大學生一個學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狀況。現實反復證明,大學生的卷面成績遠不能成為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高低的依據,單純的筆試也培養不出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考核方法是一個方法集,應是多樣的,各種方法有機配合,能較為全面準確地把握大學生整體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這個客觀實際。筆試考試的優點在于題目統一、難度統一、標準統一等客觀測試的統一標準性,基本免受人為主觀隨意性的干擾,其不足在于考查的是學生記憶力或是其他某方面的能力,與素質教育主旨相悖。如今的大學生全都是“90后”,時代特點鮮明,厭惡循規蹈矩,崇尚張揚自我,樂于發表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看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考核環節應貼近實際,順勢而為,增加面試等其他考核方法。
轉變觀念是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核方法的思想前提。所謂轉變觀念就是摒棄舊觀念,樹立新觀念,包括教育者和大學生兩個教學主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要從“以成才為本”向“以成人為本”的觀念轉變。在“知識就是力量”口號的感召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錯誤地認為成才等同于大學生多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期末考試的試卷自然以識記性題型為主,其目的在于檢測大學生背會了多少理論知識要點。“以生為本”不是“以人為本”的簡單演繹,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轉變,不是懲治學生,而是成就學生。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要從“以分數為本”向“以發展為本”的觀念轉變。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重分數者大有人在,總是把取得高分作為自己學習的終極目標,缺乏獨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自覺。高分數不等于高情商,也不等于高能力,更不等于高素質。大學生在思想上應盡早認識到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多面的,只有確立以發展為本的先進觀念,才能夠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思想觀念先行轉變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核方法優化的實現才具有思想上的可行性。
優化現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考核方法是對其有所摒棄、有所調整、有所拓展,試圖通過方法路徑上的革新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堅持由閉卷考核向開卷考核轉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考核方式無外乎閉卷考核和開卷考核。其中,閉卷考核方法的弊端前面已有所涉及,這里就不再贅述了。開卷考核有助于除掉閉卷考核方法帶來的弊端,但若執行不力,又會產生出新的問題。如某些高校只是把考試方式由閉卷變成了開卷,其他一切照舊,以至于有的大學生認為閉卷考試需要死背,是腦力勞動,開卷考試需要死抄,是體力勞動。試問這樣的轉變有何意義可言?相對于閉卷考核來說,開卷考核不要求大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但要求大學生能夠獨立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等,換言之,要求是更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否則就會流于形式。
2.堅持由重期末考核向重平時考核轉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基本上把課程成績分成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希望通過這樣的評定方式讓大學生既注重平日表現,又注重期末考核。有的高校是平時成績占20%,期末成績占80%;有的高校是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有的高校是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等,不一而足。在如此考評制度下,反映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層面上就是或多或少存在期末成績是大頭、平時成績是添頭的現象,體現在行為表現層面上就是輕視平日上課、重視期末考試。所謂由重期末考核向重平時考核轉向,是指平時成績權重占五成甚至更高,恐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強過程、淡結果。
3.堅持由重筆試考核向重面試考核轉向。考核不應僅僅著眼于課程成績的評定,更重要的是,檢驗運用所學科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所指出的那樣,“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筆試考核已被歷史和現實證明是有效的,但具體考試題目還應細細推敲,好的筆試試題可以給大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思維空間,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助于打破頑固的思維定式。面試考核由于工作量大、標準性差等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考核的實際應用中較為有限。但從學以致用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面試可以更為直接準確整體地把握大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反應與建構、語言的組織與表達、理論的掌握與運用等。
誠然,無論是思想理念的轉變,還是由閉卷考核向開卷考核轉向、由重期末考核向重平時考核轉向、由重筆試考核向重面試考核轉向,都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者的重大挑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牢固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分析社會實際問題,增強科學理論的現實指導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綜合能力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法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