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于曉萍
技能競賽是面向高職院校師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是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行之有效的途徑。技能競賽對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職業素質等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和要求,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必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一大批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技能競賽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并構建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技能競賽機制,通過技能競賽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依據企業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分析,在充分考慮高職學生能力特點和高職人才培養特點的基礎上,構建“雙元三層”的“1+3+N”技能競賽模式和技能競賽機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
1.“雙元”主體。“雙元”是指競賽活動在學校的有效組織管理下,專業導師和學生構成技能競賽活動的“雙元”主體。依托校內專業導師工作室和校外企業工作站,建立一支由校企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專業導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成員包括學校骨干教師、職教專家、企業技術能手等,教學團隊在技能競賽中的任務包括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研究技能競賽的組織形式、競賽方式;根據公平公正的辦賽目標確定競賽內容、評價標準和評分細則;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制定科學訓練方法;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技能競賽,開發相適應的競賽設備等。通過舉辦技能競賽提升指導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形成高水平實踐教學團隊。學生作為技能競賽的主體,從入學開始就進行專業教育,引導他們進入導師工作室,為每名學生配置1名專職專業導師和1名兼職專業導師,專業導師的導學、導業、導能貫穿學生學業發展的全過程,雙專業導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從學生的專業特長和興趣出發,指導和鼓勵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活動,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
2.“三層”競賽。把技能競賽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種特殊的教學組織形式嵌入日常教學工作中,構建“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層次的競賽體系。一是定期開展校級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校級競賽注重學生的廣泛參與,實現“人人參與競賽”的目標。調動學生技能訓練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并為省級比賽與國家級比賽培養“種子選手”。將競賽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實訓教學項目,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競賽的籌備與實施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通過競賽項目的訓練和指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教師工作室、企業工作站查閱相關資料等,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二是積極參加省級競賽,加強交流,不斷學習。把省級比賽作為進一步提高學生技能的訓練平臺,積極組隊參加各類省級競賽,開闊學生眼界,鍛煉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促進校際之間交流、合作及資源共享。三是積極參加國家級競賽,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把國家級“化工儀表維修工”“單片機設計與調試'等作為引領專業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載體。充分認識國家級競賽專業交叉性強、賽項綜合程度高、技術含量高和競爭激烈等特點。校企深度合作設計體現行業發展和技術前沿的訓練項目。引入企業的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按照職場化真實的工作要求組織訓練;積極聘請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行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技能大師等進行指導,確保訓練質量和效果。
3.“1+3+N”日常訓練模式。以專業導師工作室和企業工作站為平臺、以技能競賽為紐帶、以工程項目為載體,分層分段開展技能訓練。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展開分階段培養和選拔,形成“l+3+N”的技能競賽訓練創新模式,即1名三年級學生、3名二年級學生和N名一年級學生組成技能訓練小組,對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普惠性的技能訓練和對二、三年級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賽前輔導和專項技能訓練,既能保持小組的相對穩定性,又能保持小組成員不斷更新,有利于互幫、互學、互助、互愛團隊精神的養成。普惠階段所有學生都要參加院系組織的技能競賽,選拔高階段優秀的二、三年級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
1.制定和完善技能競賽的管理運行機制。將技能競賽活動納入學院教學管理體系中,尊重技能競賽活動的項目管理特點,健全教師激勵辦法,制定技能競賽活動的各項配套措施,建立《技能競賽活動管理辦法》《專業導師指導技能競賽工作制度》等規章制度。成立校企結合、科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導師組成的教學團隊,依托“導師工作室”“企業工作站”,實施“l+3+N”的學生技能競賽培養訓練模式。營造競賽氛圍,建立常態化訓練機制,開展學生技能競賽訓練和輔導。建立健全學生激勵辦法,長期開展學生技能競賽促學風建設活動,“以賽代考”“素質加分”,將競賽取得成績者直接折算成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分納入學期綜合測評,與學生的評優評獎結合,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2.將技能競賽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將技能競賽項目和技能鑒定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保證每學期設置一門與技能競賽相匹配的課程,確保每學期有一項專業技能競賽,從而實現學生在校期間專業社團活動、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專業技能競賽不斷線,并將技能競賽活動與第二課堂活動相對接、技能競賽成績與技能證書考證鑒定相結合、技能競賽項目與畢業設計相融合。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以一年級生手、二年級熟手、三年級能手為職業能力培養層次目標,系統化設計相適應的訓練項目與工作任務,依托國賽、省賽、院系競賽三級項目競賽平臺。一年級主要開展以專業基礎知識為主的校級競賽,訓練生手學習與工作的基本方法能力;二年級主要開展專業專項能力為主的校級競賽項目和省級(或行業協會)舉辦的比賽項目,達到熟手的能力要求;三年級主要開展專業綜合能力為主的技能競賽,重在通過綜合技能項目訓練,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全面提高,成為技術的能手,全方位促進學生技能和素質的提高。
3.建立全開放導師工作室,搭建技能競賽平臺。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以專業導師教學團隊的專長為主導建立導師工作室,通過導師工作室平臺開展技能競賽訓練和練習。實施導師工作室全天候開放制度,引導學生進入教師工作室,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強化專業技能。學生在業余時間可以進行自我訓練,隨到隨練,技能訓練采用“l+3+N”模式,高年級優秀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帶領低年級學生訓練,通過學生互幫互學的方法,迅速提高參賽學生競賽水平。
4.訓練項目和企業項目融合。通過專業技能競賽架設校企合作的橋梁,吸引合作企業以企業項目為競賽項目,贊助并參與比賽成績評定,讓職業能力培養與企業生產活動融合。結合工作項目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全過程,提前了解企業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使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實際項目中得以應用和鞏固,借助企業項目培育,為學生的技能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障。
1.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開展技能競賽活動,企業技術人員全面參與到技能競賽的設計和準備工作中,也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帶到了學校,使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和制定過程更具有針對性,人才培養目標更貼近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時,企業為校內競賽提供設備和技術幫助,保證了校內競賽的公平、公正。校企合作共辦技能大賽,企業全程參加,對參賽學生有全面的了解,一致認為參賽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優于其他學生,優先錄用競賽成績優秀的學生,使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實現學校辦學模式的轉變。
2.促進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競賽與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相結合。以實際工作任務為競賽載體,依據職業標準、行業標準設計競賽實施方案。實現技能競賽與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的高度融合。將技能競賽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倡導項目化教學,通過導師工作室平臺實施實踐教學,構建合理的導師工作室實踐教學體系,確保知識點學習、課堂實訓和技能培養三位一體的整體性,形成以技能大賽為引導,課程教學內容和技能競賽項目有機結合并相互推進的循環模式。實現技能競賽的項目提煉優化為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反映技能培養的要求,通過競賽檢驗課程教學的質量,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總體水平的提高。
3.促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技能競賽給師生搭建了一個平臺,專職導師和兼職專業導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技能競賽訓練,進行各專業技能競賽時,專門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到場指導,促進教師全面了解企業對相關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及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況,教師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加強“雙師型”優秀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參加競賽訓練和比賽,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學生創新潛能,促進學生專業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參賽學生主動要求進入教師工作室、開放專業實驗室,增加學習訓練時間,針對訓練中存在的問題主動找教師給予操作指導或答疑。在競賽過程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查找差距、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和學習,技能比賽激烈的競爭氛圍也無形中感染著學生,促使學生奮發向上、努力學習。
對于高職教育而言,技能競賽是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有選擇、有組織、系統化的技能訓練和競賽可以顯著提高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對“雙元三層”的“1+3+N”技能競賽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證明,技能競賽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機結合,推動專業改革和課程建設,打造優秀專業導師教學團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