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 蔡紅星 劉瑩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面向全國7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它是繼“211工程”“985工程”和“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后,教育部為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需求,在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一項重要工程;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及高校也紛紛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舉措,逐步構建并形成國家、省、學校多層面立體化的三級“質量工程”建設體系。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百年慶祝大會上明確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為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國家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本科教學工程”),引導高等學校進一步適應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加大教學投入,完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教育部、財政部于2011年7月印發“本科教學工程”實施意見,標志著“本科教學工程”的正式啟動。“本科教學工程”以質量標準建設為基礎,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國家標準,整合各項改革成果,加強項目集成與創新,是“質量工程”的延續和提高。
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當前醫學教育體制中,五年制本科教育仍是醫學教育的主體。但是隨著醫學教育全球標準的問世,必然促使醫學教育模式發生轉變,所以,追求醫學教育的高質量將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求調整高等學校醫學教育結構和規模,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加大醫學教育投入,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地方醫學院校承擔著促進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優質醫療衛生人才的重任。地方醫學院校要以“本科教學工程”為抓手,主動適應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找準學校辦學目標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明確定位,發揮優勢,積極探索特色鮮明的多樣化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立足所在地區,主動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貢獻,是地方醫學院校的重要職責。
1.面向地方需求,培養應用型、適用型醫學人才。地方醫學院校必須通過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和專業、學科建設的差異性來形成和凸顯自己的競爭優勢,合理設計人才培養層次,更好地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
五年制應用型醫學人才的培養仍然是地方高等醫學教育的重點。按照《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2012]7號)的要求,地方醫學院校積極開展五年制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以強化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為目標,使醫學生初步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創新精神、臨床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從事安全有效的醫療實踐。
免費定向本、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加強農村基層衛生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技術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滿足農村醫療衛生需求,面向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適用型醫學人才,應探索掌握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基本知識,能夠勝任基層衛生領域全科醫療工作的醫學人才(全科醫學方向)培養模式,探索“3+2”(三年醫學專科教育加兩年畢業后全科醫生培訓)的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培養醫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以國家計劃內學生的培養為中心,兼顧學歷培訓和非學歷培訓、全日制培訓和業余培訓、校內培訓和校外培訓等。堅持各級基地建設,開展繼續教育,培訓各級各類醫藥專業人才,如全科醫師培訓等。積極探索為基層培養、培訓醫藥衛生類高層次實用人才的具體形式和途徑,如各種集中培訓、委托培養等。為地方各級衛生管理機構和醫藥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學歷教育和課程進修班教育。同時,應注重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2.承擔地區衛生指導,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供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是地方醫學院校首要的社會服務內容。依托學校的學科和人才優勢,地方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充分發揮本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先鋒示范效應,堅持醫教研整體推進,保持和強化其醫療、教學、科研、保健、急救、康復等功能任務為一體的服務功能,帶動整個地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
專業建設是立校之本,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地方醫學院校要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念,按照“準確定位,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原則,加強對專業建設的管理和質量控制,將現有專業按照分類建設的思路,重點建設發展品牌特色專業,扎實推進醫學專業認證。
首先,地方醫學院校應拓寬專業口徑,地方醫學院校要堅持走“發展、調整、鞏固、提高”之路,根據國家醫學專業調整方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適時調整辦學結構,探索專業動態管理機制,依托現有優勢學科培育交叉邊緣學科,尋找新的專業增長點。探索醫學傳統學科與理、工、管等相融合的專業定位,使得學科、專業綜合協調發展。
其次,地方醫學院校應以加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和臨床實踐能力訓練為核心,通過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品牌特色專業為試點,不斷強化品牌特色專業實踐教學及教學方法改革,努力增強品牌特色專業教學團隊培養、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在同類地方醫學院校相同專業綜合改革建設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地方醫學院校緊扣人才培養目標,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以課程建設為重點,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整體規劃,分步實行,深化改革。按照國家級—省級—校級分類建設精品課程,形成層次結構較合理、課程內容較先進、與國內外高校同類學科發展趨勢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反映時代特征、具有學校特色、覆蓋重點學科與品牌特色專業的精品課程體系,充分發揮精品課程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要把課程建設作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納入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范疇,努力使學生在校期間享受更多的優質課程教育。優化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實施模塊教學;增設醫學與人文、自然科學交叉課程。
繼續加大投入,完善精品課程建設的激勵機制,重點申報和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擴大精品課程效應。建成一批滿足終身學習需求,有較高影響力的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建立學校網絡教學資源庫,完善和優化課程資源共享系統,提高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服務能力。同時,課程評估制度常態化。
地方醫學院校要以學生為本,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確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其形成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在基礎教學階段通過鼓勵本科生早期接觸科研實踐和接受專業基本技能訓練,采取資源共享、優化組合的方式搭建開放共享教學科研公共平臺,引導鼓勵學生開展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盡早接觸探索創新性研究等。
以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為目標,以臨床實踐貫穿教學全過程為主線,構建臨床認知實踐—臨床見習—臨床模擬實踐—臨床實習四位一體的七段式臨床實踐教學新體系。積極探索和實踐與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匹配的教育教學效果測量機制。以評價用來改進教學和培養學生為出發點,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加大形成性評價比例,加強對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臨床技能的考核,建立多元化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發揮考試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教育作用、引導作用和導向作用。
地方醫學院校要堅持“人才強校”主戰略,堅持以教師為本,以師德建設為先,按照“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穩定骨干、培養名師、組建團隊”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決定性地位。堅持“引培并舉”,不斷優化隊伍結構,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學科梯隊。加大投入力度,主動尋求、吸引優秀海外學人和國內知名專家來校任教。
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工作。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功能,推進教學改革,建立常態化的教學評估和激勵機制,努力提高本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滿足教師專業化個性化的需要,強化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內動力;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建設來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的示范、輻射、引領作用,強化中心的教學咨詢和示范功能,發揮優質教學資源的輻射效應,為本區域開展醫學師資培訓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和特色專業辦學經驗,推進本科醫學教育教學改革。
地方醫學院校還要以推進高校崗位設置為契機,完善分配制度。深化教師職務聘任制度改革,以崗位聘任為核心,教師個人工資收入與教學、科研業績掛鉤,通過崗位業績考核,使教師看到長處和不足,明確努力目標和方向,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