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淬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題是:“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參加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能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并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取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從而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發展。”工學結合要求教學過程關注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助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因此得到了普遍接受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廣。五年制高職實行五年一貫制或分段教學的高等職業教育。為保證學生達到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整體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統籌安排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都應建立“工學結合”的基本思路。
由于五年制高職學生在校時間長,工學結合舉步維艱,前四年的企業實踐往往有很多問題而不能正常進行,企業對整班學生學習性實習吸納意愿不強,最后一年的頂崗實習學生往往成為用人單位的勞動力,只有簡單的工,而無真正的學。引企入校,使企業成為校中企業,是新型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如何依托校內企業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就依托校內企業進行工學結合的功能實現作一探討。
引企入校的目的是將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深度融合,校企互為依托,開展包括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開發校本教材、共同進行技術創新、資源共享等全方位合作,以達成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目標。引企入校應以能滿足工學結合為基本原則:(1)企業業務應與專業相對口;(2)企業產品能提供從低到高、從部件到組件再到成件的多種產品狀態以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實習需求;(3)企業應有一定規模,以能滿足學生數量需求;(4)企業應有創新動力及能力。比較典型的是以機電大類為主干專業的學校引進機加工或機電設備安裝公司為校內企業。
1.企業生產獨立運行,工學結合扎口負責。校內企業其基本屬性是企業,企業以生產經營為主,其產品結構、生產規模、進度遵循市場規律,有一定的獨立性,學校不予干預,但學生利用校內企業進行工學結合的相關事宜由學校教務部門扎口負責,與企業根據生產狀況協調安排。
2.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并加以執行。根據引企入校的目的、內容及管理的需要,制訂明確的管理制度,闡明引企入校的目的和任務、合作原則、合作條件與內容、合作撤銷的條件等;具體制定管理辦法的細則,既防止工作無人問津,又防止工作重疊或造成互相推諉的情況。對工學結合項目的要求、內容、時間嚴格管理,注重提高活動組織化程度,保障學生實習、教師掛職實效性和項目研發工作順利推進。
3.建立工學結合的評價機制。按照對員工的考核方法(如產品合格率、產量、工時量等)進行考核,考核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并參考學生操作熟練程度、態度、實習總結、實習日記等,對學生做出綜合評價,將學生參加工學結合的相關活動成效計入學分,教師指導工學結合活動計入相關工作量,學校為工學結合產生的產學研項目設立獎勵。
根據校中企業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將“學校即工廠、車間即課堂、師傅即老師、學生即工人”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更新課堂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實現工學結合,使企業得實惠、學校出特色、學生有特長,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1.企業提供學生實習場所,實現工與學的過程性結合。校內企業的生產車間就類同于學校的實訓車間,學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按學期根據相應課程制定生產車間實訓計劃內容,并通過扎口部門與企業協調實施。如機電專業學生一年級的專業認識、二年級的機械拆裝、三年級電氣安裝、四年級的設備維修都可安排在校內企業的機加工生產車間。學生分組配備師傅,主要見習認識生產工序、工藝、工具,了解技術文件形式并在討論理解、參與最基本的輔助工作,生產的關鍵步驟仍是由企業工人完成。這樣既不過分影響生產,又能使學生見到生產實際的情形,加深對相應課程的理解。
2.企業以生產產品向學校提供實踐載體,實現工與學的對應性結合。校內企業階段性有批量零件、部件加工或組裝、電柜安裝,這些實際產品往往限時完成,原先企業因人手不夠而減量生產,現在可以提供學生的實踐載體,學校組織教師現場管理,企業派出管理人員現場指導、督察、檢測。因為面對的是真正的產品,所以學生按圖紙及工藝文件操作,比工藝、比速度、比規范執行,態度、技術素養、產品質量意識都有所提升,這樣的工學結合使學生直接參與了實際生產產品過程,獲得生產經驗,也給企業節省了人力資源。
3.頂崗實習,以技改項目為載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工與學的深度性結合。校內企業的生產是由企業獨立自主完成的,學校不參與具體經營,但企業也從中獲得利益。將機電類企業辦到校園,相關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等專業師生可以成為公司的人力資源,極大地緩解了產能不足的壓力。
校內企業基于對學校培養學生的共同責任,不再把學生當作簡單的勞動力,而是主動尋求給學生的鍛煉機會。機電加工企業或機電設備安裝內企業大大小小的技改項目、創新項目很多,讓學生逐步參與技改、大修項目,對學生綜合技術能力提高有幫助。
4.企業提供相應的課程資源,提高現有學校課程資源質量,延伸工學結合意義。陳解放教授指出: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題更為寬泛,工與學的結合不僅僅是在某一段時間學生參加工作的“階段式”結合,也應該是和專業建設尤其是課程改革相聯系的“全程式”結合。部分專業課程由廠方技術人員承擔,既保證了教學內容與行業實際的無縫對接,又解決了學校師資、資金不足的矛盾。企業技術員具有現場經驗,并結合鮮活的體驗進行教學展示,積極營造真實的教學氛圍,學生有興趣,也理解得快,對學生后續課程學習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
校內企業還可提供許多課程資源,如操作示范、特殊工具的應用示范,這種隱性課程資源提高學生規范操作的意識及能力尤其有價值。專業教師與企業核心技術人員等對學生實習期間的教學任務書進行整理完善,開發有較強實踐操作性的項目化教材。
5.掛職鍛煉,增加了教師的實踐經驗,反哺課堂教學,實現工與學滲透式融合。校中企業為教師的下企業鍛煉提供了便利。由于空間近,教師進入車間的時間方便,無須大段連續的時間,同時學校對教師下企業的具體內容、效果等都可以進行有效的監控。另外,部分老師還參與了企業的新品開發或技改項目,專業老師與企業工程師合作,既鍛煉了教師的科研和實踐能力,又節約了企業的開發成本。
校中企業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有條件進行工與學全程性結合,讓學生充分了解了企業制度、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使學生獲得了學生、員工雙重身份的體驗,豐富了學校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新體系,為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了新路,在教學方法手段上,企業原真性的實踐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幫助學生真正實現與社會、企業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