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輝
隨著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近年高職建設類專業發展喜人。截至2013年,全國開設建設類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含舉辦高職高專教育的本科院校)達1163所,在校生近104.15萬余人。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但是,當前高職建設類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面臨著困境。如何破解高職建設類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這一人才管理的難題,已成為一個必須重視和亟待解決的課題。
所謂雙師型師資隊伍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雙師素質,即專任教師雙師素質化;二是雙師結構,即通過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形成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許多高職院校,尤其是一些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設類專業,通過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一批建筑企業的優秀工程師到學校任教,安排專業教師到建筑企業頂崗實踐,或通過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在校內外兼任學校的教學工作,形成了適應職業教育需求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但是,大多數高職建設類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仍然面臨十分棘手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教育行業與建筑行業收入的差異性,直接導致高職建設類專業師資的日益匱乏。盡管有學者認為招聘建設類專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補充高職教學團隊的做法應該盡快結束,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由于行業收入存在較大差異,建設類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不愿到高職院校任教,建筑企業的優秀工程師也難以被吸引到學校來做專任教師。同時,更讓一些高職院校人事管理部門擔憂的是,已有的高職建設類專業教學團隊也欠穩定。部分培養起來的雙師型教學骨干,也經受不住高薪的誘惑,紛紛跳槽到建筑企業就業。這樣的現象是高職建設類專業師資建設的一大“心病”,也是一時很難醫治好的結癥。盡管學校在科研條件、休假時間上比企業有足夠的優越性,但對于眾多工程師而言,收入比科研條件、休假時間更為重要。薪酬問題不解決,高職建設類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將舉步維艱。
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一批建筑企業的優秀工程師到學校任教,或聘請其擔任校內外兼職教師,無疑是建設類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的最有效途徑。但在具體實踐中,卻面臨兩個不容回避也是十分棘手的問題。
1.高職院校缺乏吸引人才的“梧桐枝”。首先是行業收入差異,無論是公辦高職院校還是民辦高職院校,都很難保證一位對口的工程師收入能不低于或超過其在建筑企業的收入。因此,高職院校的吸引力也隨之降低。其次還必須看到,目前建筑企業尚處于人才“洼地”。以浙江省為例,浙江是全國的建筑大省,2012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達17145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012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全省建筑業從業人員已達600多萬,但建筑類高級人才卻不足15%。據筆者對建筑之鄉東陽市及周邊縣市10余家建筑企業調查表明,一級建造師數量只占員工總數的0.8%,二級建造師的數量只占員工總數的1%,工程師占員工總數的4%,助理工程師的數量占員工總數的8%,造價工程師尤其缺少。而高校是相對的人才“高地”,建筑企業從高校吸引人才的積極性遠遠超過其為高校輸送人才的主動性。由此可以斷論,目前高職院校想以招聘建筑企業優秀工程師作為雙師型專任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為時尚早。
2.聘請建筑企業優秀工程師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存在教學時間上的難度。盡管建筑企業的一些優秀人才,有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的愿望或意向,但他們難以安排出時間來完成160課時的教學任務。眾所周知,目前的建筑企業基本上實行的是“單休日制”,繁忙的工作使得教學工作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愿望。而且,一線建筑工地大都實行早晚施工制,兼職教師們失去了利用晚上時間完成教學任務的可能。這是建筑企業優秀人才缺乏擔任兼職教師積極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立足校本培養既是原則,又是措施;既是戰略,又是戰術。從戰術層面分析,校本培養可分兩層意思:一是立足現有團隊培養,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其相對穩定基礎上,大力培養骨干力量;二是培養新生力量,對已吸收進來的企業優秀工程師和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優秀分子,投入足夠力量進行培養。
現有團隊培養可以分三步走,即“穩固—提高—開發”。所謂穩固,就是要保證現有專業教學團隊師資較好的地位和待遇,確保其較長時期的穩定性。要突破“一刀切”的薪酬制度,采取特殊問題特殊解決的辦法,對建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等特殊專業的骨干教師,在薪酬制度上實行“特殊”政策,以確保專業教學團隊的穩固。同時要切實加強師德教育,提倡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提升教師對學校、對教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所謂提高,就是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和能力。在這里,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是關鍵。就目前實際而言,鼓勵考證是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應出臺政策,鼓勵已經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尤其是已經獲得高校講師以上技術職稱的專任教師,積極取得國家認可的建筑工程師、建造工程師、造價工程師資格證書,使他們真正成為“雙證書型”教師。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現有教師36名,其中專職29名、兼職7名。通過鼓勵考證,目前已有15人獲國家注冊一級建造師證書,9人獲監理工程師證書,4人獲造價工程師證書,1人獲咨詢工程師證書,1人獲一級結構工程師證書,2人獲二級建造師證書;省建筑行業特種工種考核評估員11人,7名兼職教師均為相關行業的技術能手或專家。總之,雙師型教師達30人,占專任教師數的83.3%,建設起了一支業務精干、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所謂開發,就是要開發現有專業教學團隊技術和實驗實訓力量,積極為企業提供服務。要真正認識工程師資格證書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重要性,并積極發揮其作用。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獲得證書,證明了該教師對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熟悉程度,并且具備了服務企業的資格和能力。唯有如此,教師才能成為企業需要和歡迎的人才,從而為校企合作打開方便之門。廣大專業教師通過這種服務,既能證明自身的水平,又能解決企業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在實戰中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要鼓勵建設類專業教師在專業業務對口的條件下兼職和創業,幫助具有雙師素質、能在“產學”中創造效益的教師先富起來,以達到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目的。要發揮學校建筑設計、測量技術、造價咨詢、工程監理等服務中介產業的作用,推動建設類專業的建設與改革,推動雙師教學團隊的建設。
此外,還必須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加強青年教師培養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不容忽視的大事,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要切實推行青年教師導師制,給每位青年教師配備一個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具體指導。要優先安排優秀青年教師下企業,讓他們帶著任務書到建筑企業去鍛煉。通過下企業實踐,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施工工藝、建筑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也可帶著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積累與提高技能。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專兼職教師”,作為重大發展項目的一項內容。但是,高職院校如何能順利實現對企業具有實踐經驗和技能人才的聘任、聘用,還是值得商榷的課題。面對行業收入逆差,人才流動逆向,高職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門唯有把目標定位在吸引少數急需的骨干這一基準線上。當然,作為高職院校人才管理和開發戰略,無論社會背景如何都必須致力于堅持“筑巢引鳳”,吸收骨干力量。
在不斷提高在校教師待遇、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待遇的基礎上,還要向企業優秀工程師們宣傳發展高職教育事業的意義,以及高校教師在資源、科研及休假等方面的優勢。尤其是高校教師在休假方面的優勢,足以打動一部分提前進入小康水平的企業技術骨干。但是,目前社會輿論和高職院校自身的宣傳還尚為欠缺,社會上高校教師的地位還不足以吸引廣大企業骨干加入高職教育事業隊伍。因此,高職院校人事管理部門只有認真分析那些具有從教愿望、家境比較寬松的企業技術骨干,找準對象、各個擊破,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對已經引進的企業技術骨干,一定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以防其再次逆向流動。
要突破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企校雙贏”為目的,充分調動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校企合作主要是企業缺乏合作的內在動力。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首先給予企業提供一定的服務,鼓勵具有工程師資格證的教師到企業兼職,切實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要充分發揮建設類專業教學團隊在建筑工崗位證書培訓方面的技術優勢,積極為建筑企業進行崗位培訓,使企業看到合作的利益,從而積極地與學校合作。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每年為浙江省建筑業現場管理崗位五大員培訓4000余人次,參與建筑行業特有工種(抹灰工、鋼筋工、架子工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200余人次,每年培訓中級測量放線工400余人,使建筑企業獲得了校企合作對自己帶來的利益,從而增強了合作的積極性。
在具體的實踐中,高職院校應在選準合作企業上下功夫,即選擇性地進行合作。如對一般的建筑企業,合作內容可以放在校外實訓基地和聘請校外兼職教師等方面;對人才相對集中的設計院所、咨詢師工作室、造價師工作室等開展的合作,其內容應該重點放在專兼職教師的聘任(聘用)上。通過“細分市場”的方法,增強校企合作的實效性,以暢通建設類專業專兼職教學團隊的來源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