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杰 張賀達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到來,我國經濟社會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要求的質量規格比以往更高。受其影響,職業院校畢業生面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職專生在就業層次、就業主動性和穩定性上相對處于劣勢地位。怎樣才能改變職專學生這種地位,如何提升他們就業競爭力,是職業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強調:要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其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職業崗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職業教育是以人為本的能力教育,其核心是以就業為優先目標。而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因此必須努力學好專業基礎知識。職業教育應主要著眼于職業的現實需要,始終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這個主題,突出應用性、技能性、實踐性。因此,在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某種職業崗位的單項技能與基礎技能所需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某一生產崗位機器設備的性能、使用方法,如何解決其操作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對其進行保養等。還要特別注意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的透徹性、準確性。理論知識教學應以職業工作崗位的“必需”和“基本夠用”為度,以培養職專學生崗位能力為主。基礎理論教學的切入點,要根據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做到簡單易學,讓學生通過學習實現對知識的運用和轉換;要便于學生掌握實踐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更加扎實。
動手能力的培養是職專教育的核心環節。通過這個環節把職專學生技能的學習掌握與未來就業崗位技能需求有機結合,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專業知識與未來所需職業技能的有效對接。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采取的是“2+1”的教學模式。在保證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增加實訓學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改進理論教學,即把理論課教學挪到實習基地,使得理論學習更直觀,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緊密,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通過加大實訓基地建設的力度,不斷完善中職教學中的實踐環節,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實踐。
開拓創新,是指運用已知的知識、技能,靈活而有創造性地生產出獨到的、具有某種商業用途的新穎且具有積極意義和社會價值的物質的或精神的產品。從某種角度來講,也就是“標新立異”。
開拓創新實質上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作為職業院校要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能力,就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要求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進行開拓創新能力的鍛煉。為此,就必須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好知識,因為知識是基礎,是學生增強智力、提高技能、實現創新的前提。
培養開拓創新能力不是培養單一的認知能力就可以的,還要注意培養想象力,即發散思維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它可開拓世界上的一切。”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所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需要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將豐富的想象力轉化為開拓進取的動力,以利于他們將來在職業崗位上,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從事生產和建設。職專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還應包括一定的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語言是人類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把個人的思想“表之于外,達之于人”的一種技能。它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作為口頭語言,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口語交流能力。職專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了解語言應用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便在與人交流時做到談吐自如,且意思準確、內容豐富,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一個人無論在求職時,還是在工作崗位上,頭腦清楚、口齒伶俐、能言善講,都會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在這方面,學校要通過開展朗誦、演講、討論、辯論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加強鍛煉,不斷提高這種能力。
交往溝通能力,是一個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是其建立良好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條件。有較強的交往溝通能力,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有效協調群體關系,更有助于不斷推進工作和完善自我。因此,可以說交往溝通能力是個人工作能力的具體表現。
為培養職專學生的交往溝通能力,首先要加強禮儀教育。約翰洛克說過:“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是使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敬重別人,和人合得來。”在現實的人際關系中,講究禮儀能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是說良好印象一旦形成,會產生“成見效應”,對人際關系的發展會產生決定性作用。學校要通過安排禮儀課、講座及其他禮儀實踐活動來加強學生的禮儀修養,使禮儀融于學生的精神風貌。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人,包括與不喜歡自己的人打交道。為此,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別人。因為只有理解他人,進而關心、尊重他人,才能順利開啟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大門。最后,要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平等待人。要使之認識到,人生離不開友誼,而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友誼,與人為善、以誠相見、平等相待是最重要的為人之道;堅持這一為人之道,不僅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還可以使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獲得一個社會支持系統,從而才能順利開展工作,提高自身職場競爭力。
對于年輕的一代來說,他們是未來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又是未來社會生活的組織管理者,相應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是其不可缺少的能力。可以說,組織管理能力是青年人發展進步的潛在勢能。雖然職專學生就業大多都在生產建設第一線,但組織管理能力無疑是需要具備的,這是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生產經營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職場中的每個人都工作在一個特定的集體環境中,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結成各種人際關系,尤其是上下級、師徒、同事等關系,概括地講就是合作關系。現代企業管理講究團隊的團結協作,要求團隊中每個人在充分發揮潛能的同時注重發揚團隊精神,依靠團結協作創造“1+1>2”的工作效能。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是每個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由此形成的相互學習、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實際能力也就是集體協作能力。只有重視職專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培養,才能使之更有效地提高職場競爭力。為此,要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參學校、班級組織的集體活動不斷增強集體榮譽感,珍惜師生之間與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相互協作;支持學生在學習和實訓實習中結成小組,共同完成其承擔的項目或任務,并在相關活動過程中鍛煉和增強集體協作能力。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011年3月在教育部校企合作簽約儀式上的講話中提出,職業教育要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在這一思路引領下,學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關系,大力實施“訂單培養”,由此取得較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是職業教育提高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以遼寧省阜新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為例,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根據所設專業與阜新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又根據行業及新建企業的需求設立了煤化工等新專業。大唐國際是國家特大型國有能源企業,其煤制氣項目落戶阜新,對阜新經濟建設意義重大。為該項目提供技能型人才的支持,是學校辦學責無旁貸的使命。為此,幾年間學校投資一千多萬元建起了煤化工專業實訓基地,培養、招聘了十幾名專業教師,辦起了化學工藝、化工機械與設備等專業。如今,學校已為該企業培訓了新入職員工700多人,以訂單方式為其培養技能型新工人300多人。這說明,作為職業院校在發揮服務央企的潛能方面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訂單培養是校企合作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職專畢業生順利實現就業的有效途徑。通過訂單培養,企業參與學校教學全過程,并對學校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內容提出某些具體要求。而學校則根據企業需求對教學內容與形式實行調整、改進、創新,從而更有效地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培養質量。通過定單培養,相關企業可以享有優先錄用畢業生的權利,這既有利于企業錄用到真正符合企業崗位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又能使職專畢業生在“就業難”的形勢下順利就業。如“大唐工程公司班”“英圖裝飾裝潢班”“港華燃氣班”“特變電公司班”等企業冠名班均為我校訂單培養對象,其就業去向在學生畢業前就已確定了。
在訂單培養過程中,職業院校與企業雙方通過產教結合、相互合作,推進校企一體化辦學,將企業典型崗位的技能要求提煉出來,明確相關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進而共同制訂專業教學計劃,共同確定培養目標。這種根據企業崗位需要來實施教學的做法,其實就是職業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要由企業說了算。在培養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參與專業教學并進行實訓實習活動指導;另一方面需要在相關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利用企業的機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為學生提供學中干、干中學的教學及實訓環境。學生畢業前的實習則由學校專業教師帶隊,到“訂單”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由于是訂單培養,企業要對學生進行觀察考核,學生也會潛下心來致力于學習與實訓,以求學到真本領。學生實習結束即他們畢業之時,經企業考核確認合格后可直接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