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遠強
高職教育以培養地方經濟建設、生產服務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為目的。音樂無國界,音樂作為人類共同的語言,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廣西是中國與東盟交往的橋頭堡,近十年來,兩地的文化、經濟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東盟博覽會搭建了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平臺,開展了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活動,不僅有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還有文化交流活動。當下東盟國家與中國的交流日益頻繁,東盟音樂與中國音樂之間的交融日益融洽,筆者作為一名高職音樂教師,認為在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中應當加入東盟的音樂文化,使得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有更加廣泛的知識空間。
現代職業教育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變革,系統培養生產服務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類型。教師是一所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高職院校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中國—東盟經濟自由貿易區的不斷發展擴大,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融洽,職業教育也應順應這一發展潮流。
音樂教育不僅是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應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作為一名高職音樂教師,應結合東盟背景盡快從理念上進行轉變,加強現代高職教育思想和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在全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環境下,教師應認真學習、深入探討,用先進的職業教育理論去指導理論教學、學生實踐、專業設置、課程改革,盡快掌握現代高職教育教學規律,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結合當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教材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在高職音樂教材的編寫和選擇方面要結合東盟這一背景。在教材的編寫人員組成方面,除了職業院校的教師外,最好邀請社會、行業、演藝團體等一些專業人士合作編寫具有特色的職業教材。教材內容除了包括音樂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加入東盟十國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宗教等方面的內容,做到教材具有先進性和適用性,充分反映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同時,將東盟國家的一些著名音樂素材加入教材。比如,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想到《梭羅河》《照鏡子》《星星索》等歌曲;提起越南音樂,人們會想到《憶河內的秋天》《大樹之歌》《母親》等歌曲。這樣在教學內容里,既有音樂專業知識,又有東盟的音樂內容,以及與東盟相關的背景內容。在教材編寫好之后,可拿樣稿與東盟方面的音樂家進行溝通,讓他們對教材內容提出建議,以便更好地對教材進行完善、修改。還要配套相應的教學課件、視頻、音頻、圖片、教材指導書、網絡資源信息等輔助教學資料,滿足教學需要,做到理念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課時安排上,留取一定的課時讓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第一,教師是實施教學活動的關鍵,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決定作用。在現代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學團隊的建設尤為重要,音樂課教學團隊的建設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學隊伍的組建上,一是要提高教師的職稱與學歷,做到兩者合理搭配。二是要加強教師團隊的教學專業能力、科研工作水平,要求做到人人是教學好手,個個能寫(論文)能做(課題)。三是要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加強雙師素質人員的培養。安排專業教師到演藝行業、社會團體學習,進行頂崗實踐等。四是要加大力度將社會、行業的能工巧匠、行業能人引入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加大校外兼職教師的比例,爭取實踐教學課由他們擔任教學。五是要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人才充實現有的教師隊伍。六是要利用進修、讀研、出國學習等方式提高現職教師的學歷和專業知識,鼓勵教師申報更高的職稱。七是要引入東盟國家音樂人才和教師。在東盟的背景下,音樂教育只靠本學院的教師進行教學顯然是不夠的,要充分利用廣西與東盟十國之間的地域優勢,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平臺,大力引進東盟音樂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從而為更好地進行音樂教育打下師資隊伍基礎。
第二,對于新加入教師行列的新教師,要進行崗前培訓,落實崗位要求。(1)從職業教育出發,加強新教師職業教育理論的學習,比如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教師法》等相關文件法規;(2)讓新教師觀摩優秀教師示范教學,之后集中討論、交流學習;(3)培訓的每一位教師要說一次課、寫一份課程設計、制作一節多媒體課件、到企業頂崗實踐三個月;(4)完成職業教育理念的思考題。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培訓、學習,提高新教師履行教師崗位職責的能力,使其熱愛教師事業,加強自身修養,做到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能力。
第一,現代教育技術將網絡教學資源、視頻、音頻、圖片等直觀的教學內容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傳統的教學手段受到極大的挑戰。項目化、任務化教學模式將學生帶入課堂與實踐地點一體化場景,這樣更適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分組演繹、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第二,利用電腦的互動功能,將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編寫曲目,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能從實踐中掌握電腦制作技術,為今后工作增加一項技能。第三,加強現場實踐教學介入。從1993年起廣西開始舉辦民歌節。人們在民歌節上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共同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民歌成了飛架于廣西各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彩虹。從2005年開始,“同唱友誼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賽每年舉辦一次,如今已成為中越兩國廣播電視合作的典范,成為中越兩國人民交流文化、深化友誼的重要平臺。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音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廣西與東盟開展的這些文藝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東盟藝術家的表演,達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目的。第四,加強立體化的實踐活動。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并把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有著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模擬小型演唱會或晚會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編排、策劃、表演等,培養學生的演藝才能。這樣學生從中充分享受音樂的快樂,加深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心、表演力及創造潛能,增強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廣西與東盟各國可以說是“一衣帶水”的關系,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對音樂教師拓寬教育視野、增加閱歷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可以到東盟國家學習、考察當地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促進兩地文化建設。在“走出去”的同時,還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邀請東盟國家的藝術家、音樂家擔任音樂教師或課程院外帶頭人,和他們共同制定音樂教育的大綱、教學計劃,共同開發教材,進行課程改革。在與外籍音樂專家的共同工作中,學習他們好的經驗和方法。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完善以東盟為平臺的高職音樂教育,為培養出既有音樂理論水平,又有東盟音樂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做出有益嘗試。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日新月異,作為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音樂課程也加入了改革的行列。音樂教師應該緊跟形勢,轉變職業教育理念,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為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