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群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基于水電特色的翻譯碩士(MTI)培養模式的思考
程愛群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宜昌 443002)
翻譯碩士(MTI)培養方案是這一專業能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而課程設置又是培養方案中的核心部分。在MTI專業在全國持續升溫時,注重這一專業本地化特色可以說是保持良性發展的最基本保證。文中從基于水電特色的本地化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課程目標,課時數以及具體教學模式進行逐一的探討,以期能對翻譯碩士的培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水電特色;翻譯碩士;培養模式
根據“本地化行業標準協會”(LISA)的定義,本地化包括“取得產品并將它成為在語文上和文化上適合目標地區(國家/區域和語言)的產品,并且可以在這些地區使用和銷售。” 本地化課程則是為培養本地化翻譯人才而設置的一系列課程,其課程涵蓋翻譯軟件技術和項目管理諸多方面,課程的首要目標是培養譯員的本地化技術能力。自MTI 開始招生以來,情形如何呢?2009年首批獲得培養資格的15所高校中,同濟大學、上海交大等只招收筆譯學生,其他都是口筆譯學生兼收。目前全國有158所院校招收了翻譯碩士,也制定了相應的培養方案,筆者對17所院校的培養方案進行了研究,在課程設置等方面有許多共性。都是根據教執委“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制定了本校培養方案,區別在于少數院校開設了本地化課程,如上海海事大學針對本校特點開設航運與經貿課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開設了本地化與國際工程等等,這些課程的開設都是基于一些院校的專業設置特點以及院校所在地的行業及技術優勢。
根據教執委制定的培養方案,翻譯碩士(MTI)要能培養滿足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可見職業化和專業化結合成為了MTI與學術型碩士的根本區別,而在本地化課程培養方案指導下培養的學生將成為這個領域的特殊群體,這也許是MTI能得以保持長久生命力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1.本地化課程設置的潛在因素
我國“翻譯理論與實踐”學術型碩士培養已有了30多年的歷史,各個院校都有一批在翻譯領域頗有建樹的導師,但由于培養方案的中并無對翻譯實踐的強調, 致使翻譯學術型碩士的培養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既沒有培養出許多翻譯大師,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也頗令人擔心,一些用人單位不敢啟用剛畢業的翻譯碩士的原因在于他們缺乏一定的翻譯實踐,談起翻譯,很多還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翻譯起來不能得心應手。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的急需就使得MTI 應運而生了。 MTI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為專業翻譯人才培養填補了空白,全已有一些院校培養出了第一批畢業生,事實上對于翻譯碩士的培養很多學校都還在摸索階段,課程的設置、翻譯實踐的考察、學位論文的形式等都是各院校需要進一步認真探索的領域。
怎樣在MTI 培養大潮中把握自己的方向,顯示出自己的實力和特色就成為了關鍵。著名語言學家黃源深和秦秀白教授來提到MTI的前景時指出,能爭取到MTI的培養資格固然讓人鼓舞,但要將這一專業辦好,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大部分院校都有多年的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專業的辦學經驗,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這一專業就會在一陣狂熱之后逐漸失去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因此有必要進行本地化課程設置探討,增強辦學實力特色。
本地化課程設置的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出臺的新申辦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不再與是否具有學術性碩士學位教育資格掛鉤的政策將使一大批沒有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加入MTI 教育隊伍,那么這些還沒有學術性碩士學位教育資格的教育機構要想在專家云集,師資力量雄厚的眾多有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中能有一席之地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優勢,通過本地化課程的設置體現自己的特點,這樣才能使這一專業的辦學獲得健康良性發展。
2.本地化課程設置的保證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很多企業開始在發展中國家安家落戶,而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就成為了接收外資較多地國家之一,在這個背景之下,這就為本地化服務市場對接受過本地化課程學習的職業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中接受外資最多的國家,近10年來平均每年有500 億美元外資以直接投資的形式進入我國 一些業內專家測算,目前我國每年本地化服務的市場有效需求為300億元人民幣; 未來5 年內,本地化行業將為我國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提供最多的就業機會” ( 王傳英,2010 )因此,學生如果是在優化的本地化課程設置的指導下完成了自己的學業,那么這樣的畢業生就會在將來的就業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這也就為他們在職場的競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關于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探討,不同學者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馮全功(2009)對筆譯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在他的文中提出了通過案例教學,培養職業譯者。這一研究強調了MTI教學的總原則,那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翻譯能力為最終目標。文軍(2009)對課程設置展開了研究,通過與國外兩所高校翻譯碩士課程設置的對比,提出了國內翻譯碩士課程設置尚需加強的方面,即如何使課程設置貼近市場,貼近社會。
1.水電類學科辦學優勢
筆者所在院校優勢專業為土木工程類和水利水電類,目前這兩大類的專業在部分省市已列入一本招生,這兩大類專業辦學歷史悠久,有多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博士和教授,其中的水利與環境學院科研成果突出。近年來,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國家“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等項目60余項,參與了包括三峽、水布埡等大中型水電站和“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咨詢,取得了一大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科技成果。近5年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多項。
更重要的是,學校所在地位于著名水電之都,緊鄰舉世矚目的水電工程,從這點上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本校的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辦學多年,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和成果。 如果語言優勢和專業優勢能強強聯合,一定能將本地化課程的設置做得更深入。
2.MTI課程設置現狀及思考
關于MTI的課程,王普瑞(2010)強調開設MTI特色專業方向及相關課程,認為特殊專業方向是MTI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陳吉榮(2010)的研究以大連為區域背景,著重研究MTI 翻譯策略與翻譯產業需求的關系,從這一點來說,他的研究與我們設置MTI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這一專業教育的設置,正是為了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的譯者。苗菊(2010)談到的是構建MIT教育特色課程,主要是關于技術寫作與科技翻譯、本地化服務的相關性以及對職業譯者的重要性。苗菊還于同一年發表了另一篇論文,說明了翻譯行業的職業趨向對MTI教育的啟示。苗菊認為MTI 教育應緊緊聯系翻譯產業,注重實用性課程的設置。冷冰冰(2012)本地化展示了她的課程設置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很多院校開始走本地化課程設置的道路。
2.1 課程目標的思考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的MTI 在口筆譯方面都提出了各自的課程目標。 筆譯方向以專業領域筆譯實務為主要內容,主要通過專業譯者指導和一定程度的理論教學,提高筆譯者對翻譯理論的意識和實踐能力。口譯方向著重理論指導與實踐訓練有機結合,在口譯技能方面進行科學強化模擬訓練,充分利用資源保障學員有足夠的高水平實踐和實習兼顧相關理論的學習,提高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培養過硬技能提供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口譯人才。從這一目標來看,與其他MTI培養單位的培養目標基本類似。主要區別在于目前筆者所在學院和水環學院共同合作招收過水電特色班,培養既懂外語又懂水電行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能同時具備這兩方面能力的學生并不多,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一些優秀的水電工程專家不能熟練地使用外語而懂外語的教師對水電知識了解又不深入。
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中除了教執委培養方案中所列課程外,還應增加關于工程技術類課程,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水利水電方面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想體現我校水電特色,應該增加水電技術類科目的門數且使其中的1到2門成為必修課,這樣才會增強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培養。
2.2 工程技術類課程開設的設想
(1)課時數
MTI專業強調的是應用型、實踐性、職業化,那么這一專業的培養就更強調將翻譯理論或技巧在實際工作中得以運用。但如果工程技術類課程設置時課時太多,勢必會使其他與翻譯技巧和理論相關的課程課時數減少,現在MTI的整個課程學分為至少應修讀32學分。筆者認為應適當增加水電工程類課程的開設門類至2到3門,使學生多方面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和實戰經驗。
(2)教學模式和指導原則
授課采用研討課和教師課堂講授結合的方式。授課和論文指導由具有豐富翻譯實踐經驗的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擔任,并聘請外事與企事業部門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參與教學和論文指導。強化實踐環節強調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翻譯案例的分析,教學內容突出口筆譯技能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兼顧翻譯理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傳神聯合公司等單位設立實踐基地,將翻譯實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MTI的師資還處于較缺乏的狀態,長期從事學術性翻譯碩士培養的導師缺乏實地翻譯實踐經驗。 所以目前的問題是需要更多具有實戰經驗的專門技術人才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去,鑒于此,必須大量聘請來自水電部門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來指導我們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培養師資,引進更多既懂翻譯理論又有一定水電工程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翻譯專業碩士(MTI)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還不長,屬于新興事物,關于這一專業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將來的研究仍然會集中在培養模式中的各個環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理念就是為了應對不斷“專業化、職業化和技能化”翻譯產業發展狀況而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的翻譯實務人才,這將會是以后的研究者要注重研究的重點。
[1]陳吉榮,李丙奎.МТI翻譯策略與翻譯產業需求[J].學理論,2010(4).
[2]馮全功,苗菊.實施案例教學,培養職業譯者[J].山東外語教學,2009(6).
[3]冷冰冰.談МТI培養體系中的本地化課程設置[J].上海翻譯,2012(1):53-56.
[4]苗菊,王少爽.翻譯行業的職業趨向對翻譯碩士專業教育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
[5]王瑞普.關于開設МТI特色專業方向及相關課程設置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7).
[6]王傳英.本地化行業發展與МТI課程體系創新[J].外語教學,2010(7).
[7]文軍,穆雷.翻譯碩士(МТI)課程設置研究[J].外語教學,2009(4).
Reflection of Postgraduates Training Program of MTI Based on Hydropower Characteristics
Cheng Ai-q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TGU, Yichang Hubei, 443002, China)
The postgraduates training program of MTI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and the course design is the core of the program.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localization of MTI in the course of the boom of MTI educ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the necessity of course design, objectives, course hours and teaching mode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the guidance for the MTI education.
hydropower; MTI; training mode
G643
A
1000-9795(2014)01-0116-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2
程愛群(1970-),女,湖南益陽人,副教授,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