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湖南婁底417000)
教學管理:尋求學校制度的德性變革
劉超良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湖南婁底417000)
教學管理作為學校制度性的活動,與學校制度存在同質性和異質性。科層體制下的學校制度存在著等級性、專斷性等德性缺陷,不利于教學管理的主體性發揮,也不利于教學管理質量的提高。依循公正的價值理念,變革學校制度的德性是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切實路徑。
教學管理;學校制度;德性;科層體制;公正
制度化教育以來,學校教育就走在制度化的軌道上。教學,由古代的個別教學到近現代的班級授課、分組教學、網絡“慕課”(MOOC)等,組織形式日趨多樣化。教學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人是教學的主體。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以人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無不處于制度化的環境中。然而,當前備受人們關注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已折射出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育人的根本方向。不可否認,肩負教學使命的教師應負其責,因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之所以負有其責,則可追問規范教師教學行為的學校制度。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教學管理人員,都體會到當前學校制度下教學管理對人的壓抑。由此,以規范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為根本任務的教學管理,如何走出學校制度德性的迷惘,是教學管理理論研究應慎重面對的問題。
我們的基本觀點是:在學校教育的框架內,變革并提升學校制度的德性,通過德性的學校制度來匡正教學管理,以促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對此,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其一,在理論層面上,認識學校是制度性存在,教學管理是一種制度性的活動,確認學校制度對于教學管理的價值。
其二,在事實層面上,明確當前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是由科層體制下學校制度的德性缺陷所致。
其三,在實踐層面上,探索變革與提升學校制度德性之途徑,以使教學管理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促進作用。
自教育走上制度化的軌道,“學校是一種制度性存在”[1]。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無不處于制度的規范之中。在此,“制度”是指正式的規則體系。由此而言,學校制度是指引導與約束學校的行為和學校有關組織、機構、人員等行為的法律、規章等成文的正式規則體系。在靜態上,學校制度以文本的形式而存在;在動態上,學校制度以制定者、實施者、執行者對制度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來表現。教學管理之所以為制度性的活動,原因是:
首先,學校作為制度性的存在,構成學校教育活動的環境,影響著學校的一切活動。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其組織、運作等管理活動,無不受到學校制度的規約。由此而言,教學管理是學校制度性的活動。
其次,學校制度作為規約學校成員及其利益關系的規則體系,形成于學校教育活動之中,教學管理之為學校制度所規約,在一定意義上是規范教學工作的需要。因為,教學管理的主體有教師、學生、學校領導、教學管理人員等,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人際關系紛繁復雜,利益關系存在著矛盾與沖突。為協調教學工作中的人際和利益關系,教學管理成為必要。教學管理要做到有序化、規范化,就需要學校制度予以規約,因此,有關教學管理制度“內生”于教學活動之中。
雖然教學管理作為學校制度性的活動,但與學校制度的關系存在著同質性和異質性。
教學管理與學校制度存在著同質性,主要因為:其一,教學管理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學校工作的目標與教學管理的目標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因而,圍繞學校工作目標而開展的學校成員的互動有利于教學管理目標的實現。其二,制度內含著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同樣,學校制度亦必然體現社會的道德要求,規范教學管理,引導與約束教學活動中的各層級主體,以使教學工作按照預期的目標開展。
然而,事實上,在現行的學校制度下,教學管理目標并不一定能得到預期的實現,表現出學校制度與教學管理之間關系的異質性:其一,教學管理的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然而,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為謀求生存與發展而在制度的價值取向上更多地體現社會的需要,比如,為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學管理制度和課程的設計上體現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疏離教學管理的終極目標。其二,當前施行的學校科層制直接造成學校的分層,由此在制度設計上形成學校成員在權利分配事實上的不平等。因而,教學管理中的各層次主體在權利關系上存在著一定的矛盾與沖突,其教學管理行為會偏離學校制度的價值和目標。
教學管理作為學校制度性的工作,受到學校制度的規約,在理據上學校制度對教學管理目標的實現能起到促進作用,但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學校制度與教學管理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價值偏離性。然而,不論是學校制度對教學管理的影響存在著正面性還是負面性,教學管理終究是一種制度性的活動。認識學校制度與教學管理的內外在關系,對于通過學校制度來加強教學管理仍然是有意義的。
教學管理是學校制度性的活動。對這一論題,在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中,我們更多的是把學校制度作為教學管理工作開展的規范性命題來理解,很少去反思作為教學管理前提性條件的學校制度的德性問題以及對教學管理可能產生的影響。欠缺對學校制度德性的認識和對變革學校制度德性的能力不足,是教學管理存在困境的原因之一。對此,要明確教學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對當前學校制度的德性問題進行恰當的認識。
學校制度德性的含義有二:一是學校制度體現著一定社會的道德價值,內含著一定的道德價值與功能;二是學校制度的道德性,對學校制度的道德價值評判。
“每一制度的具體安排都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的支配,制度不過是一定倫理觀念的實體化和具體化,是結構化、程序化了的倫理精神。”[2]同樣如此,學校制度內含著一定時代的社會倫理道德精神。當前學校制度的存在形態是現代工業社會科層體制的產物,具體表現為學校組織的科層化,其制度性的存在則表現為學校科層制。當今學校制度的價值理性移用的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工具理性,這已成為教育理論界對學校制度德性問題進行批評的焦點。以下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為例,對當前科層體制下學校制度的德性以及對教學管理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
首先,在學校科層體制下學校制度強化了教學管理目標,力求高效率,但現實生活的合理性被其功能的合理性所取代,“它需要付出精神或情感方面的沉重代價。過去那種有助于賦予生活以目的和意義的個人之間的忠誠的聯系被科層制的非私人關系破壞了”[3]。在現實教育工作中,地方本科院校科層制下的教學管理表現出機構臃腫、職責不清、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這與理性型的科層體制所追求的機構精簡、職能分明、對事不對人、高效率等形成鮮明的對照。當前,我國“學校所寄居的單位制度不是純粹的科層制度,而是科層制度與宗法制度的結合,同時也是行政制度、企業制度和戶籍制度的結合,是計劃時代的產物”[4]。在這種并不現代性的學校科層制下,“官本位”和人身依附關系使得地方本科院校教學管理中的個人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很難自主獨立地開展工作,教學管理難以到位。
其次,在科層體制下學校按照一定的等級性程序進行運作,學校制度規范下的教學管理按照機構的層次性指令開展活動,而對學生和社會的教學要求則反應遲緩,或置之不理。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是中心工作,以培養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走向社會,社會的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都有相應的要求。因此,學生和社會對教學和教學管理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在科層化體制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在某些方面阻拒了學生、社會對教學和教學管理的需要,這在事實上切斷了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學和教學管理的影響,從而也就不利于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提高。
第三,在學校科層制下,學校制度多由學校領導和有關管理部門制定,較少反映教師、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在這種欠缺公正性的學校制度條件下,教師和學生往往被動地執行學校制度,成為教學管理中的客體性對象,在教學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得不到肯定和體現,甚或教學中的正當權益也難以得到保證。在這樣的學校制度中,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心理具有壓抑感,往往會將教學管理置于身外,漠視教學管理的要求,甚或抵制來自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院(系)的要求。
從上述分析看,科層體制下的學校制度德性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科層體制下的學校制度使教學中的師生和教學管理成員處于等級性關系之中,權利的分層性和不平等性使他們處于壓抑狀態,從而使他們在教學管理中的主體性難以得到發揮;二是科層體制下的學校制度使層級管理具有專斷性,往往會阻隔來自教學管理體系外的意見和要求,這不利于改進與完善教學管理的運行機制和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可以認為,學校科層制下學校制度表現出來的等級性與專斷性,其實質是制度的不公正性。學校制度德性的不公正不利于教學管理中個體的主體性發揮,也不利于教學管理的有效實施和效益的提高。對此,筆者認為,變革學校制度的德性為教學管理改革所必需。
教學管理是在學校制度條件下主體人的活動。主體人的倫理道德觀念無不影響著教學管理的成效。在廣義上,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取向體現在社會制度中,社會制度的德性則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而個體的道德是社會道德風貌的體現,也可以說,社會制度的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體道德的生成。相對于社會而言,學校作為一個小型“社會”,學校制度的德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個體道德養成。
“公正”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道德”[5],是制度的根本德性。同理,公正是現代學校制度應有的價值理念。公正的學校制度應該是對全體學校成員共同意志的表達,也是對平等權利的體現。公正的學校制度因內含現代社會民主平等的價值理念和現代教育的道德意志而為人們所認同。教學管理是教學中的主體人的活動,無不滲入主體人的德性,從而影響著教學管理的價值取向。因而,規約學校成員的學校制度的德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學管理的成效。依循公正的價值理念,學校制度的德性變革,是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切實路徑。為此,筆者就變革學校制度德性以促進教學管理改革提出一些原則性的看法。
首先,學校制度應確立人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學管理的主體性發揮。在現代意義上,制度以協調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旨趣,不僅具有規約功能,更重要的是賦予人以社會活動之自覺自為性。教學管理是人的管理,以協調教學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此,教學管理只有發揮人的主體性,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制度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學校制度亦然,對教學管理的意義在于肯定人的價值存在。在制度的德性上,學校制度的公正性應該以人的存在為指針,確立教學管理中人的主體價值。在學校制度的設計上應該充分考慮教學及其管理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性,規避那種教學管理的人身依附關系和人際層級的壓抑性,充分發揮在教學管理中人的主體作用。
其次,學校制度應由重義務向重權利轉向,保障教學及其管理活動中人的權利。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制度注重對學校成員的義務要求,輕視對權利的規范。比如,在科層體制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注重由上級對下級的規制,缺少對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中一般人員的權利的確認。這在實質上是傳統文化理念和計劃體制下學校制度專制性的表現。而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教育已確立了人的存在與發展的價值。如果現代學校制度只注重對義務的規定,缺乏對權利的確認,那就難以喚起教學管理中人的行動自覺性,更難以激發他們在教學管理中的創造性。對此,教學管理需要學校制度確認和保障教學及其活動中的人的權利,尤其需要保證教師和學生的權利,處理與協調好各方面的權益,從而使教學管理工作得以有效開展。
最后,學校制度應內含現時代的道德精神,以促成教學及其管理中人的職業道德的提升。“社會制度一般說來有助于個人思想意識和道德特征的形成,這點首先被希臘人發現,在現代又被黑格爾和馬克思發現。”[6]好的制度應該體現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統一。反映一定時代先進的道德精神的制度,不僅能規范人們的社會活動,而且能引導人們養成或完善好的道德素質。在當今時代人文精神的關照下,學校制度應該注重以人為本的道德價值取向,不僅要體現工具價值的規范性功能,同時也應賦予人性化的道德價值,關照教學管理中人的精神世界,以提升與完善人們的職業道德素質,從而實現教學管理的人性化,提高教學管理的水平和質量,為人才培養提供豐腴的道德營養。
[1]魯 潔.德育社會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23.
[2]楊清榮.制度的倫理與倫理的制度——兼論我國當前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4).
[3][美]D·P·約翰遜.社會學理論[M].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292.
[4]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42.
[5]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48.
[6][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95.
(責任編輯肖地生)
G642
A
1003-8418(2014)04-0086-03
劉超良(1965—),男,湖南邵東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
湖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本科院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德性及其變革研究”,編號湘教通[2011]3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