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元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課部,湖北十堰442000)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黨組決定在全國學校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以下簡稱“三愛”)教育。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明確了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大學生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深入開展“三愛”教育,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具有重要意義(袁貴仁,2013)。
1.創新載體,選樹典型,營造“三愛”教育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深受大學生喜歡的新媒體資源,圍繞文藝活動創新“三愛”教育載體。例如,利用校園網、微博、校園公共微信等積極推送相關活動信息。緊扣“三愛”教育內容,從視覺、聽覺上大力營造“三愛”教育的良好氛圍。精心設計宣傳海報、公益廣告、主題標語、宣傳櫥窗、文化墻等;通過微信網絡、廣播電視等,大力宣傳“三愛”教育的好做法、好經驗。同時為了傳播正能量,積極培育選樹“三愛”教育的先進典型,激勵廣大學生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讓“三愛”教育隨處能見,隨時可學。
2.抓住課堂主渠道,“三愛”教育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把“三愛”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政理論課教學和形勢政策教育之中。思政理論課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途徑。聯系改革開放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推動”三愛”教育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最全面、最系統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其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向大學生介紹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經驗,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在大學生中產生高度自信。教師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及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的總布局、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成功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從改革開放后一個個巨大目標的實現,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等方面的成就進行教育,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中深入發掘“三愛”教育資源,并滲透到教學中,不斷增強大學生踐行“三愛”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3.突出學風建設,升華對“三愛”的理解和認識。優良學風對大學生的學習、成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視優良學風建設,積極營造“篤學、尚學、樂學、勤學”的優良氛圍。通過學風建設專題調研,制定加強教風學風建設的實施措施,狠抓考風考紀,以考風促學風。開展學風創建評比活動,鼓勵二級院系結合專業實際開展各具特色的學風創建活動,完善學風建設考評辦法,創建學風品牌項目。為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要完善新生專業認知教育體系。一是通過有經驗的教師和高年級同學介紹學習方法和經驗,幫助新生明確學業發展方向,強化學習動力,增強學習自信。二是邀請畢業生、用人單位領導、杰出校友等為新生做專題報告,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和人生定位。三是圍繞專業發展、職業規劃、學習方法等,引導學生把國家前途命運與個人學習成長結合起來,不斷升華對“三愛”的理解認識。
4.把握重點時段,“三愛”主題宣講制度化。把開學作為開展“三愛”教育的重要時段,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新生入學教育、新生軍訓、校規校紀教育、校史教育等各項活動都融入“三愛”教育內容。一是組織新生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增強歷史使命感、責任感。二是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中國夢,大學生之夢”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回顧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程,強調愛國主義是時代經久不衰的主題,號召大學生對科學有追求,對祖國有摯愛,對人民有擔當。三是通過新學期升國旗儀式、學習國旗下的講話,組織學生參觀校史展、觀看學校輝煌發展歷程的宣傳片等,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四是通過諸如“校友深情,感恩母校”為主題的專題報告,幫助新生第一時間明確人生意義和學習目標。圍繞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勞動習慣、堅定愛國信念等主題內容,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來校開展以“三愛”教育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將“三愛”的誓言與實現青春夢、中國夢結合起來,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結合起來,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把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哲學、傳統文化、時事政治等內容融入講座之中。
5.結合文明養成,“三愛”教育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全過程。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總體狀況主流良好、健康向上。但由于受各種境外文化的滲透影響,不能辯證看待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某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情況。因此,要將“三愛”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學習中,倡導學生提高道德文明素養,爭做文明守紀的大學生。一是開展“美化校園”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清掃校園,撿拾白色垃圾,清理校園死角,創建美麗大學。二是舉行“感恩父母情”活動,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給父母寫一封信”,倡導大學生關愛父母,以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回報社會。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黨團活動、重大節假日、新生入學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等平臺,開展“三愛”教育活動,增強愛國情感,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高度自信,堅定中國夢兩個百年目標的如期實現[1]。
6.打造文化精品,“三愛”教育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育人功能,高校要大力開展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學術科技、文藝體育活動。拓展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把德、智、體、美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活動中,舉辦以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為主題的書畫作品展、讀經典誦名篇朗誦大賽等活動,結合傳統節慶日、主題黨團日、迎新晚會、畢業歡送會、文化藝術節、運動會、征文演講、讀書報告等,開展豐富多彩的”三愛”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校園文化精品建設,打造“三愛”教育文化品牌。校園文化優秀成果評選和大學生文藝匯演中融入“三愛”教育,使“三愛”教育不斷深入大學生頭腦。加強對社會科學報告會、研討會、講座及廣播電視、校報校刊管理,不給錯誤言論觀點提供傳播渠道和場所,完善校園文化活動基本設施,進一步深化”三愛”教育,引導學生將“三愛”教育內化于心、外見于行[2]。
7.加強思想引導,“三愛”教育占領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加強校園網和校內公共微信平臺的建設管理,努力把握網絡陣地的話語權。高校著力打造具有廣泛影響的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建成集文化娛樂、生活服務、思想教育、教務教學為一體的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引導學術大師、教學名師等參與網絡文化建設,有效開展網上輿論引導與思想疏導。以”三愛”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網上網下教育合力,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和空間。充分利用移動新媒體平臺開展“三愛”教育,通過輔導員博客、思政課教師博客、班級微博和校園微信,及時回答熱點問題,加強與大學生溝通交流,建好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融為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3]。
8.增加實踐體驗,“三愛”教育貫穿于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中。以”三愛”教育為指導,組織大學生到基層去,走進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多接觸工人農民,積極參加生產勞動。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組織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生產勞動、勤工助學和科技發明等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加他們的勞動體驗。探索建立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創業就業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基地,開展學農學工學軍,培育大學生尊重勞動人民和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在實踐體驗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與職業道德。為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自立意識,學校還可把“保障性資助”改為“發展性資助”,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勤工助學模式改革”,創新設崗模式,為大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使他們在崗位鍛煉中勤工助學、提高能力,在服務師生中尊重勞動、感恩回報(馮剛,2012)。
9.發揮旗幟示范,“三愛”教育提升大學生黨建質量。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創新高校基層黨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高度重視大學生黨員隊伍建設,早選苗、早培養,抓好入黨積極分子教育,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堅持”三愛”教育,注重思想引導,開展系統的黨史教育。規范大學生黨員發展、教育培養、組織生活和后續教育等工作。緊扣標準,把優秀大學生吸收到黨員隊伍中。用“三愛”加強黨性修養和先進性教育,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骨干帶頭作用。增強學生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使其成為開展”三愛”教育的堅強堡壘。
10.改進評價標準,建立“三愛”教育長效機制。把“三愛”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測評工作,納入到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索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法,深化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把大學生的“三愛”表現情況作為日常評優、評先、評獎的重要依據。同時在年度考核中,把教職員工在教育教學中開展“三愛”教育的實效也納入其中。
[1] 朱劍松,宋剛.論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
[2] 趙風.校園生態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一種方式[J].江蘇高教,2013,(3).
[3] 張海防.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江蘇高教,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