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偉
(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0094)
2004年4月,北森測評網、新浪網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共同設計實施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0%的大學生選擇工作一年內更換工作;75%的大學生會在兩年內更換工作,流失率較高[1]。為什么大學生們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選擇如此輕率,原因在于隨著整體就業壓力的增大,很多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從而導致找工作過于盲目,往往存在先就業再擇業的思想。本次調查還顯示:對于問卷中列出的各種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項目,很多大學生選擇了“無此服務”,其中最缺乏的是“一對一、面對面的職業咨詢服務”。面對職業困惑,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有4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學校沒有這項服務。與此同時,該項調查顯示,有82%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就業中心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54%的人愿意接受收費的服務,但是當他們在面臨職業選擇或職業困惑時,找過專業職業咨詢機構的卻僅有一成[2]。從上述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接受,但與科學的職業生涯教育目標的達成還有較大差距,國內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尚未形成,職業發展輔導服務供給非常有限,高校就業輔導服務工作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當前高校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普遍存在一些誤區,一是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普遍缺乏,把生涯規劃當成可有可無的事情,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純屬紙上談兵,簡直是耽誤時間。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的行動總會偏離最佳路徑,現實要求我們未雨綢繆,積極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如果有了清晰的認識并明確目標之后再付諸于求職實踐,職業發展會更好,也更加科學。二是很多學生把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職業的選擇,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只是對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就業方向參考信息;提供了大學畢業生與具體用人單位之間的雙向選擇機會,只是為了單純的尋找一份工作。其實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的選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應包括確定志向、評估自我、確定短期和長期目標、制定行動計劃和內容、選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徑等五大步驟[4]。顯而易見,職業選擇只是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一個環節。三是多數人認為只有畢業生才有必要接受就業指導,其他在校學生沒有必要進行這項工作。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主要面向畢業年級,而很少從職業發展理念出發,將低年級學生列為指導對象。很多學生到畢業時才發現自己知識與能力的缺乏,而此時正面對激烈的競爭。
如何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如何引導大學生認清自己,挖掘自身成長資源,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引導他們設計屬于自己的人生,一步一個腳印地為自己心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嶄新課題。
1.觀念的更新和重視是前提。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雖然現在大學生就業是市場導向、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選擇、畢業生自主擇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對大學生的求職擇業就完全可以放任不管,甚至撇清責任。相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加迫切需要高校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有效的職業生涯教育不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人員增強生涯輔導的意識,更需要學校、整個社會、家庭都牢固樹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識,共同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合理恰當的輔導,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成才,促使大學生形成自我發展觀念。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關鍵環節,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體系,促使大學生自覺地對照未來的職業發展要求,把達到未來需求標準的壓力轉化為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的動力。作為未來職業發展的主體,在校學生更應該摒棄和改變過去傳統的就業擇業觀念,積極準備,在校期間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更積極地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塑造并完善自己。
2.開設課程,加強高素質職業生涯輔導隊伍建設。課程是教育內容規范化科學化傳遞的有效載體,建立健全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體系,迫切要求高校學生工作從簡單的就業推薦發展到以課程的形式為核心,以集體輔導、個體咨詢為補充,以社會實踐為延伸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系統職業生涯發展輔導。健全這一模式,要求學校積極組織教務處、學工處等相關部門制定并實施職業生涯的規劃體系和制度,成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構,在實際工作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在課程建設方面,要結合中國的人才需求情況以及文化背景,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本土化操作化,使之成為可以直接指導就業創業的理論工具。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加強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根據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熱心職業生涯輔導、擁有扎實專業技能的職業生涯輔導專家,設立職業生涯咨詢服務中心,負責對全校的輔導員進行職業生涯輔導教育的培訓。徹底改變以前大學生認為上了大學就等于進了“保險箱”的思想,全方位培育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全面提升大學生適應社會、駕馭未來的綜合能力。
3.倡導職業生涯輔導形式多樣化。職業生涯輔導對大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不但可以使學生明確將來的就業目標,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大學四年的學業規劃。應根據就業形勢、學生各自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且具有綜合性、開放性、人文性等特點的職業生涯輔導工作。
要把職業生涯輔導全面融入到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納入常規教學計劃之中。學校應成立由學校相關部門教師組成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協會”,由這些教師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結合當前職業形態、大學生成長的心理和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卓而有效的職業生涯輔導活動,從而為在校學生搭建自我設計職業發展路徑和人生走向的平臺。同時,組織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職業發展協會”,吸納綜合素質優秀并對職業生涯規劃感興趣的在校學生,支持他們對自身和同學中存在的就業誤區和生涯迷茫的現狀開展調查研究,在發現問題的同時讓更多的學生主動關注并參與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提升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要倡導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生活化。職業生涯輔導教育既是一項工作,但它不同于其它工作,我們應結合學生的特點把其作為一項主題性實踐活動來開展。以大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生活的歷練和經歷中積累職業發展經驗,全方位了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切實領會職業生涯規劃的要訣,直面就業問題,從而變被動引導為主動探求,最終把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內化為自身知識結構的一部分,轉化為職業生涯規劃和實踐行為。
4.深化大學生職業輔導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處于萌芽階段,因此,我們要積極借鑒國外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互動,不斷鼓勵有關工作者對職業生涯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探索出符合實際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外的職業輔導理論本土化,從而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具有針對性,實現大學生活與職業生涯的“無縫銜接”,以利于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
職業生涯輔導是一項系統工程,已成為大學教育中一個必要而緊迫的工作。學校應認真研究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以及形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應進一步探討緩解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對策思路,這個對策既要從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特別是社會職業的現實要求出發,又要根據大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職業生涯輔導。在實施中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生涯輔導經驗,盡快出臺職業生涯輔導的相關制度和政策,使職業生涯輔導工作職業化、本土化,探索出符合中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輔導之路,使其在學校教育中扎根,發揮出其足夠的影響力,這樣才能真正想學生之所想,給他們搭建走向成功的平臺。
[1] 北森測評網:調查報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分析[EB/OL].http://edu.sina.com.cn/l/2004-08-10/79018.html
[2] 項目調研側記[N].中國教育報,2005—08—14.
[3] 舒暢.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策略探討[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
[4] 邱美華,董華欣.生涯發展與輔導[M].北京:心理出版社,19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