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良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南京210046)
新時期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幾個重要原則
徐俊良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南京210046)
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認證和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重要的評審指標,無論是接受評審還是從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質量角度出發,制訂好人才培養方案是關鍵的環節。現在的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存在不少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制訂過程中忽視了主動性、整體優化、因材施教、強化實踐注重創新、專業教育與素質拓展相融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等原則。
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原則
在十一五“本科質量工程”和十二五“本科教學工程”的特色專業、重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等項目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成為項目評審的重點內容[1]。近年來開展的專業認證和即將開始的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審核性評估方案中,人才培養方案更是成為重中之重,這說明了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的重要性。
通過網絡調研,我們部分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還存在不少問題,其原因主要是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忽視了方案制訂的部分原則,現歸納闡述如下:
新制(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要適應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各專業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未來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慮人才的社會適應性,面向市場,緊扣行業準入要求;要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尊重教育教學規律,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科學合理地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這個原則最為重要但修訂時卻易被忽視,最終造成培養出來的學生像是倉庫里壓存的過期產品,與行業和社會的需求脫節。
新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不能忽視整體優化的原則。在制定前,要仔細研究各專業的專業規劃和專業認證的相關要求,更要注重研究新一輪本科教學水平審核性評估的指標體系。要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能力培養為主體,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內在聯系和教育教學規律整合課程設置,明確課程內容,規范課程名稱,并依據課程內容的邏輯關系理順和優化各課程之間和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關系,構建融會貫通、緊密結合、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對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已制訂專業認證標準的專業,要保證專業認證所要求的基本知識點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出發,對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進行整合與改革,同時通過改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等改革課程模式,精簡課堂教學學時,加強課外指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科學合理地處理理論和實踐、動腦和動手的關系,優化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整合后納入培養方案,實現兩大課堂互動互融,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育活動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新制(修)訂的培養方案,在注重共性的同時,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要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一專多能”的需要,要在保證專門人才基本規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礎上,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目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培養和成才途徑。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基礎、興趣愛好等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求,對部分課程實行分層次教學;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行業對各類人才的不同需求,在科學、合理、精選、優化以專業主干課程為骨干構筑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同時,增加選修課比例和選修課程模塊,增加學生的選擇性,為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長創造條件,改變“千人一面”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完善輔修教育制度,促進跨學科知識復合型人才成長,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創造進一步發展的條件,既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又滿足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要求。
新制(修)訂的培養方案,在課程總學時不變的前提下,適當壓縮理論教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時數,要進一步加強對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和課外教學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系統的優化設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方案要明確各實驗(實訓)和實踐教學環節在總體培養目標中的作用,明確表述實驗(實訓)教學的具體組成結構,加強實驗(實訓)教學的創新與改革,更新實驗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推動開設綜合性、設計型實驗項目和選修項目,各專業安排有實驗的課程中,含有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課程比例不低于80%,要科學合理地開設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在注意綜合性的同時要防止與相關課程要求脫節。
新制(修)訂的培養方案,明確各專業的能力結構要求,并分解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學習和教學環節設計中,明確課程和教學環節設計在學生能力結構培養中的位置和作用,構建有機統一貫穿教育全過程的創新教育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改革課程模式,引導和培養學生反思批判精神,推進研究性教學,調動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把知識的學習過程變成對知識的研究探索的過程。要參照理論課程的管理辦法對第二課堂的活動進行規范管理,科學設計,統籌規劃,統一組織,單獨考核,單獨計算學分;第一課堂要主動向第二課堂延伸和輻射,第二課堂的開設要增進學校的學術氛圍,拓寬學生的學科視野,積極倡導學生參加科研實踐訓練項目和創新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由學習知識向學習知識與發現、發展知識相結合的轉變,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使學生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實踐、軍事訓練、公益勞動、課程設計、素質拓展、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課程,要制訂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提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實施步驟(計劃)和考核、評價方法,并按有關要求保證足夠的教學時數。尤其對于容易忽視的社會實踐、公益勞動、素質拓展等項目,一定要注重實效性和針對性,并有計劃地向課程化方向發展。
設置素質拓展模塊的目的是倡導學生個性發展,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人才素養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要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構建包括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方面的素質拓展模塊??梢砸幎ㄔ撃K的必修學分數,并明確各類素質拓展活動項目可對應獲得的學分,要求在畢業前必須達到規定的學分[2]。
遵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原則,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視人文社科教育,加強文理交叉滲透,要積極面向理科學生開設哲學、社會科學方面課程,面向文科學生開設自然科學方面課程,專業課程教學中要體現和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學生人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在培養方案中增設人文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推進素質教育。
各專業要在認真調研,了解把握本專業發展的前沿動態和同行業院校的建設狀態的同時,還要通過問卷調查、討論會、座談會等形式,組織調研社會、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需求和對本校畢業生的評價[3],認真聽取專業任課教師和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組織調研已畢業的在行業內工作多年的學生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恰當引入學生滿意度調查[4],研討和分析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充分吸收各利益相關方對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意見建議。
[1]董秀華.專業認證: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復旦教育論壇,2008,(6):34.
[2]梁兆光.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學分制的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6):13.
[3]李宏勝.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21):11.
[4]龔 放.聚焦本科教育質量:重視“學生滿意度”調查[J].江蘇高教,2012,(1):4.
(責任編輯沈廣斌)
G642
A
1003-8418(2014)05-0096-02
徐俊良(1974-),男,江蘇如皋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