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崢
(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南京210046)
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之管見
朱 崢
(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南京210046)
人才培養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首要標準,是一所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校必須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在分析了國內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了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若干對策和建議。
高校;人才培養;建議與對策
人才培養始終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熱點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對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來,教育部門和各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啟動實施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學分制、主輔修、三學期制、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等,取得了積極進展,積累了有益經驗。但也要清醒看到,由于人才培養的復雜性和改革的長期性,改革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任務依然非常繁重。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趨同。高校有不同分類:按最高學位授權分,可分為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四類;按科研規模分,可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等四類,等等。不同類型的高校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結合自身實際,確定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而國內很多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存在“大一統”問題,統一標準、共性趨同、缺乏個性特色,同一專業出現雷同的培養目標,專科人才培養甚至成了本科“壓縮版”。
(二)“以生為本”理念薄弱。現有的培養模式重視學生的整體性,忽視學生個性發展;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國際社會把“學生滿意度”作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要求學校一切工作為學生發展服務。我國高校在教育教學制度設計、日常管理、教學評價、校內服務等方面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不強,服務水準與國外大學相比有較大差距。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缺乏科學的制度性安排,還沒有真正實行嚴格意義上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
(三)專業設置問題突出。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的自主權很小,國家制定統一的專業目錄,專業名稱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專業劃分的過細,有些專業口徑狹窄,不同專業之間涇渭分明,不同學科之間知識遷移難以實現,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走上社會后適應能力不強,創新能力較弱。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結構性偏差,且不能緊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導致社會急需專業學生培養滯后或培養能力不足,社會需求量不大的專業畢業生供遠大于求。
(四)課程體系不合理。課程體系缺乏多樣性、靈活性和選擇性,普遍存在專業課比例過大問題。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專業課知識深度和難度,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課堂教學,輕課外引導,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特別是選修課程資源不足,選修課比例小、數量少、類型少,導致選修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目前高校院系越設越多,學科越分越細,分割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了文理交融和跨學科跨專業合作,特別是交叉課程和綜合課程的開設。實踐環節薄弱,主要表現為,實踐形式單一、實踐比重小、實踐內容窄、實踐實驗設施陳舊,影響學生實踐技能的形成。
(五)社會參與度不高。高校普遍尚未建立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校企合作尚未實現統籌運作,高校和企業表現出“一頭熱、一頭冷”,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實際需求存在“兩張皮”。因此,“怎樣構建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家長和中介組織多方參與人才培養的機制,讓社會參與評價人才培養質量,讓社會檢驗人才培養成果,是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1]
(一)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校辦學永恒的主題。一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把一切為了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工作的首要追求,堅持從培養創新型人才出發,把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二要樹立協同育人的理念。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高新技術開發區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加強高校之間協作,促進資源共享、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推動科研與教學結合,把學校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和育人資源,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充分發揮科學研究的育人功能。探索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向學生開放科研平臺,組織學生參與科研和各類科技創新活動,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早進實驗室。三要樹立實踐育人的理念,注重知行統一,把實踐教育與專業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3]積極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倡導和支持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讓學生在社會服務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四要樹立中外合作育人的理念,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合作,積極引進先進課程資源,探索推進學生赴海外學習,并認可學生在海外取得的課程學分,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二)優化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政府部門要簡政放權,允許高校依法依規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并加強人才規劃和需求預測,引導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專業。高校要拓寬專業面向,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對學生實行分流培養。要調整課程結構,改革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三層樓”模式,構建通識課程平臺、大類(學科)課程平臺和專業課程平臺的“三平臺”新模式,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課程體系。要前瞻市場和科技的發展動態,建立課程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及時讓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目前,我國許多高校之所以不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關鍵還是課程資源不足,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非常有限。要下大力氣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在堅持本校教師自主開發的同時,通過吸引社會力量開發、引進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等多種渠道,增加課程門類和數量。
(三)擴大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要建立開放有序的學生轉專業機制,在教學資源和教育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尊重學生意愿,努力滿足學生合理的專業選擇要求。要改革課堂教學方式,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促進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學習,扭轉一言堂、滿堂灌的現狀。美國大學課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包括Syllabus、Project、Presentation等等,充分體現了生動活潑、民主互動的特點。要加強對學生學業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規劃學習。美國大學注重對學生學業的服務,安排專門的學生顧問為學生提供輔導,學生可和顧問一起探討自己的學習規劃,顧問會根據學生具體條件制訂個性化方案。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選擇范圍較大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培養實踐能力。在美國,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被視為大學教育有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社團如同選課一樣重要,學生十分重視課外鍛煉和積累。
(四)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大學之大,在于大師。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話。高校要堅持培養和引進并舉,集聚業務水平高、學術造詣深、能帶領本學科趕超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杰出人才。重視培養青年人才,使具有發展潛質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選派更多的教師赴國外深造,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大力引進高水平外籍教師,提高教師國際化程度。建立教學激勵機制,堅持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的基本制度,把承擔本專業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學。建好教學發展中心,整合校內優質教學資源,加強教學改革研究,幫助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加強對現代化教學手段、學科前沿技術等的培訓[4]。通過教師培訓、教學咨詢等項目切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
[1]《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報》.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Z].2010-10-09.
[2]杜玉波.堅持立德樹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3-11-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2]4號,2012-03-16.
[4]陸小兵,錢小龍,汪 霞.試論研究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江蘇高教,2013,(4):73.
(責任編輯朱旗)
G647
A
1003-8418(2014)05-0104-02
朱 崢(1973—),女,江蘇武進人,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