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玲
(蘇州大學 機關黨工委,江蘇蘇州 215021)
由于高校在認識、能力、思路和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成效還不盡如人意,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如何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仍是迫切需要認真思考和破解的難題。
破解認識不清難題,一要認真審視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的重要性。
首先,它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學功能的發展進程充分說明,大學服務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依歸,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大學的引領作用,體現大學的價值所在。
其次,它是高校和教師自身發展所需。哲學社會科學要發展,需要科學研究出真知、學科建設有發展、人才培養高品質、經費支撐實力強,而這一切都能在加強與地方合作、融入社會建設中得到支持和提高。同時,高校教師服務社會也有利于走出唯發表論文為評價標準的誤區,使更多人關注現實生活,學以致用。
再次,它是現實社會發展所需。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貢獻率還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主要陣地的高校有著義不容辭的提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的責任。
破解思想認識不清難題,二要堅持將服務社會與御用學問區別開來。
作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是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以此為舞臺,不斷普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燦爛文化,不斷將優秀的文化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活動,不斷指導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走向新高度;二是將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智慧落實在調研報告、決策建議中,幫助政府、企業、行業等理性地認識現狀、分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建設和發展社會事業;三是借助社會給予的平臺和機會,針砭時弊、堅持真理、確立標桿、經世致用,以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和知識素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力所能及地糾正某些利益集團的需求和作為,避免某些偏差和錯誤。
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功能主要有思想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會管理功能、決策咨詢功能等,可以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圍繞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和作用積極拓寬視野,增加服務社會內容,創新服務社會方式。
破解思路不寬難題,一要樹立“頂天立地”發展理念。
首先,既要樹立“頂天”發展理念,面向學術前沿和黨與政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為服務社會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又要樹立“立地”發展理念,直接面向區域轉型升級需求,積極開展應用型、攻關型研究,提高對政黨、政權、各種政治組織以及社會各階層的作用和影響程度,為指導社會活動、助推區域社會發展做貢獻。其次,要加強社會調查,服務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決策等。
破解思路不寬難題,二要堅持開放辦學。
首先,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等向社會開放,將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精品課程制作成網絡課程,與社會共享知識財富。其次,要拓展繼續教育空間,推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破解思路不寬難題,三要主動融入地方文化宣傳教育活動。
首先,要鼓勵教師在引領地方文化事業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要鼓勵教師以參與媒體訪談、參加社會講堂建設等形式,投入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化、普及化工作中,促進教師參與地方文化知識普及、市民修養提高等活動,實現研究成果向公共文化產品、大眾普及讀物轉化,引導社會價值觀念,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引領文化功能。其次,要挖掘地方文化及產業優勢,組織出版精品力作,宣傳地方文化,唱響文化品牌,做優做強地方產業品牌,以優秀的應用性成果為人們提供鑒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準則,幫助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從而直接影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風尚,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高校是人才匯聚的地方,具有各類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的精英很多。但是,當前高校對于社會多方面形勢的反應遲緩,使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明顯不足。一是對于社會發展的宏觀形勢和需求缺少了解,在與地方合作時缺少系統的規劃和長遠的部署,顯示出戰略謀劃的不足。二是對區域發展所需的學者類型缺少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師資隊伍建設與地方脫節。三是對地方發展所需的人才屬性缺少了解,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等與社會需求和區域發展脫節。
破解能力不足問題,一要加強組織管理,積極構建服務社會大格局。
高校要設置專職于區域合作的組織管理部門,著力加強與社會的對接,做好服務社會頂層設計和外部環境營造工作。首先,要加強對社會和區域環境的認識,增強管理部門宏觀部署能力。其次,要加強對外聯系,搞好與社會的多層對接關系。
破解能力不足問題,二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培養服務社會骨干力量。
首先,要重點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其次,要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注重培養中青年人才。再次,要建設創新服務團隊。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服務社會成效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主要表現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教學、科研具有獨立性、個別性、封閉性等特點,教師與社會的交匯面較窄,信息閉塞,教師與社會需求缺少必要的結合平臺;二是教師教學科研任務較重,相當一部分教師分身乏術,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于社會服務;三是高校缺少應有的激勵機制,導致有限的能力又調動不起來。
破解保障不到位難題,一要大力構建教師服務社會平臺。
首先,要搭建教師與社會合作的平臺。要針對地方發展現狀和社會需求,發揮高校研究優勢和人才特長努力與政府、企事業單位構建合作的研究機構。其次,要積極探索對接地方需求的新模式新機制,如事業法人研究院和聯合實驗室等,發揮高水平應用研究成果的作用。再次,要發揮研究生作用,建立健全研究生工作站等。
破解保障不到位難題,二要著力構建激勵保障教師服務社會的機制。
首先,要減輕教師負擔。高校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制度,要為那些服務社會有特長、有能力的專家、教授松綁,減少他們的教學時數,減輕他們的縱向科研壓力,保護他們服務社會的積極性,保證他們有時間、有精力、有熱情參與文化普及和服務社會問題調研,為他們提高決策、咨詢質量提供便利。其次,要構建激勵保障機制。高校要在現有的針對社科教師考核的激勵機制基礎上,增加服務社會發展的指標體系,即針對教師的考核應由原來的教學、科研兩大塊增加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塊,將從事服務社會活動的成效計入考核指標。
破解保障不到位難題,三要努力營造高校服務社會的濃郁氛圍。
高校要加強服務社會發展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社科工作者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一是拓寬宣傳內容。二是拓寬宣傳和動員的方式。三是營造高校服務社會發展的濃郁氛圍,形成全體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師生“比、學、趕、幫”服務社會的生動局面。
[1]肯尼斯·普魯伊特.社會科學與第三世界:美國的局限性[J].羅鳳禮,譯.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85,(1):183—190.
[2]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