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萍,李園,戴媛媛
(河海大學能源與電氣學院,南京210098)
職業發展能力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等因素,既能適應目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又能滿足自身未來職業繼續發展的需求。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能力是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礎之上的。在此,把與職業發展相關的素質能力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一般能力,是具有各種能力的共同特征的綜合能力。它展現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且適用于所有或大多數的學位[1]。如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為個人職業能力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第二個層次是專業能力,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能力既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能力,也是職業發展的能力基礎[2]。專業能力與特定的學科領域的知識密切聯系,如處理法律事務的能力、網絡技術能力等。職業發展能力是一個人完成任務、保證活動效率所必備的前提條件,是影響工作效果的基本因素,也是保證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職業發展能力強的人,更能使工作順利進行,更容易獲得成功。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自己能否被社會認可和被自己認可,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甚至對自己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也有重要的影響。
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開發與培養順利進行的前提是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素質充分且正確的認識。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對自己的能力素質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認識,知道自己有什么興趣、愛好、知識、能力、性格、氣質、特點,客觀地考慮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做到所謂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作為“80后”、“90后”的大學生,在人生價值觀、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上還未能達到準確認知自我,對自我能力的評價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在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刻意回避自我不足的潛意識,從而造成過高的自我評價,對自我能力過度的自信,進而忽視對職業發展綜合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氛圍里的謙虛意識可能造成過低的自我評價,使學生不敢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的能力,同樣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都會造成個人定位的偏差,這是影響大學生職業發展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
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隊伍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的“瓶頸”。目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的師資力量主要是以兼職人員為主,這部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難以形成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指導工作的職業認同,在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很是欠缺,他們往往只是將這項工作作為人生職業生涯的過渡性職業。并且欠缺過硬的業務素質,在工作中對學生缺少使命感與責任心。因此,高校大學生職業指發展導隊伍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師資隊伍的加強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開發與培養是一項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活動,需要企業為其提供實踐機會,在職業實踐中才能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而目前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責、權、利缺少明確的規定,雙方無法建立長期、穩定和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企業的積極性不足等問題,使得校企合作難以深層次推廣,制約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續、健康發展[3]。所以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開發與培養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和課堂層面,大多數大學生還沒有機會真正參與到職業實踐活動當中,對職業環境不熟悉,導致職業能力的現狀與職業理想的實現能力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些提供實習機會的企業也大多是“走過場”,沒有給予應有的支持和監督。校企聯動的欠缺,導致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要脫節,造成人才短缺、產學脫節、校熱企冷的困境。
正確的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在其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導向、調控的作用。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的軌跡難以準確的預測,但明確的職業理想可以在任何時候指導其不偏離自己的奮斗目標,幫助他們對自我職業能力有一種認知,并朝著職業理想方向培養相應的職業發展能力。
職業理想具有超前性和導向性。正確的職業理想能夠指引大學生找到個體和社會的契合點,使個人的職業與社會的需要和諧統一,能夠為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自身價值的實現;不合理的職業理想則會引起大學生自身和社會需求的不平衡,導致大學生就業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流動,在增加社會負擔的同時,也對自身的就業增加難度。目前,科學民主精神的倡導,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大學生在受益的同時,也使大學生在確立職業理想的時候帶有很強的急功近利的色彩,這主要表現為:對職業的報酬、福利、社會聲望、經濟待遇和實際利益的考慮多于對社會事業和個人發展的考慮。樹立科學的職業理想,要求大學生要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組織發展與個人發展的統一性,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時,要善于調整自我,勇于犧牲個人的利益,顧全大局,做一個胸懷寬廣、視野開闊的人。
師資隊伍的建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增加專業隊伍的數量,減少兼職人員數量,而是在數量增加的同時,注重師資隊伍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的指導師資隊伍的組成結構,應包括以下三支主要力量:一為專職人員,主要為專職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和專職的職業發展規劃指導人員,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由他們承擔完成。二為兼職人員,由普通的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與專業學習相關的指導,以及學生輔導員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指導。這部分人員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三為外請專家,如杰出校友、企業家代表等,負責通過系列講座報告對學生進行集中輔導。
校企合作的加強應從三個方面切入:首先,學校和企業加強合作,為不同層次的大學生提供不同領域的實踐訓練。其次,在企業與學校合作時,建立一支專業培訓隊伍,發揮高校教育的師資優勢,通過真實和虛擬的職業情景相結合,訓練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再次,學校通過在企業內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實踐和素質拓展訓練基地,為學生提供長期穩定的實習實訓平臺。此外,實踐單位對實習學生要建立考核測評機制,不只是流于形式的接受,要密切配合政府和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相關調查測評,為高校人才的培養供給預測,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和決策依據。同時將學生在單位實習情況及時反饋給學校和學生本人。這是為了有利于學校了解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與企業人才需求方面的實際差距,以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同時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單位的具體情況和不同崗位的相應要求,對自己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興趣有更清醒的認識,及時評估和調整自己預定的生涯規劃,對自己所缺乏的知識和能力,及時進行補充和提高。
[1] 許德仰,許明.歐洲關于大學生一般能力的界定[J].教育評論,2005,(2).
[2] 滕杰.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探索,2011,(1).
[3] 廉維亮.加強校企合作緩解大學生就業難[N].人民政協報,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