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敏萍, 丁功誼
(井岡山大學,江西吉安 343009)
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在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各級政府紛紛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江西省把文化及創意產業作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抓。新時期,如何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產業強省的轉變,提升江西省文化軟實力,是擺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2004年以來,江西省的文化產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0%以上,比同期GDP的增速高出約6個百分點,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推動力量。據統計,2012年,江西省從事文化及相關產業(以下簡稱文化產業)的法人單位的主營業務收入已經突破1400億元,達1460.25億元,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3.4%;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407.3億元,按同口徑和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0.1%,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個百分點,比江西同期GDP增速高9.5個百分點。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首次突破3%,達3.15%,按同口徑計算,比上年提高0.25個百分點。[1]
2012年,江西省以傳統文化產業為主的核心層、以新興文化產業為主的外圍層和以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相關層的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8:13:79,增加值之比為11:20:69。其中,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創造的主營業務收入1157.8億元,實現增加值280.3億元,超過以廣播電視電影、新聞出版和文化藝術等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現代新興文化產業得到極大的發展,逐漸改變著以出版、廣播電視為主的的傳統文化產業格局。[2]
近年來,江西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一批文化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以江西日報總社、江西廣播電視集團和江西出版集團為龍頭的骨干企業。2012年,江西日報社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20%;總資產18億元,同比增長14%。江西出版集團總資產、總收入雙雙過百億,進入全國出版發行企業前五名,連續4年入選中宣部“全國文化企業30強。江西廣播影視業總收入124億元,同比增長238%。全省有線電視總用戶達567萬戶,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47%。全年影院票房突破2.7億元,同比增長64%,從2011年的全國第21位升至2012年的第16位。同時,也涌現了金太陽、巴士在線等一批有較強實力的民營文化企業。
盡管近幾年來江西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但與其他先進省份相比差距較大,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限制其發展和壯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是文化產業的根本支撐點,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文化產業不僅需要文化藝術專門人才,而且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又擅長經營管理的企業領軍人物,特別是懂外語、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從人才現狀來看,2011年底,江西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達到27萬人,但中高端人才偏少,文化產業的領軍人才、創意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短缺,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領域高科技迅速發展和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時,江西受經濟不發達等制約因素影響,人才吸引力相對較弱,不但人才難流入,而且不少有能力的人外流沿海發達城市。文化產業人才的嚴重匱乏已成為制約江西文化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表明,網絡技術、電子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高新技術是現代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目前,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大企業或企業集團都在通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其文化產品及服務的科技含量,以開辟新的文化生產和消費領域,增強市場競爭力。目前,江西文化企業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明顯不足,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原創能力更是薄弱,導致文化產品檔次和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和市場占有率偏低,文化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骨干企業和自主品牌,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江西文化產業在總量和規模上有很大的提升,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上規模、上水平的龍頭文化企業偏少,骨干企業和自主品牌不夠。盡管江西也打造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活動,如紅歌會、紅博會等,但傳統的優勢文化資源仍需加強開發和深度利用,如紅色、陶瓷、道教、青銅等領域內并沒有形成龍頭企業和優勢產品,導致江西省文化產業缺乏明顯的競爭優勢。[2]以動漫產業為例,2011年,全省登記在冊且有一定規模的動漫企業就有18家,獲得國家認定的動漫企業9家,獲得全國重點動漫企業認定的1家。與動漫之都——浙江杭州相比相差甚遠。2009年杭州市就有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動漫的企業113家,動漫產品年生產能力為1.5萬分鐘,全市原創動漫占全國總產量21%,居全國首位,實現銷售額20億元。相比之下,江西的動漫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完善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但目前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仍存在若干缺陷,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和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規模不大,信貸、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不夠完善。有些政策還過于原則性,缺乏實施細則,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缺失或落實不到位。二是生產要素市場的發展明顯滯后。人力資源、技術設備、產權交易等市場仍不完善,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仍存在許多障礙。三是缺乏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國有企業壟斷市場,非公企業面臨較高準入門檻,中小企業受到貸款歧視等問題仍是制約江西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目前江西對于文化產業的管理由廣電、文化、工商、公安、版權等多部門同時管理,多頭管理的情況普遍存在,難以形成合力。五是文化消費體系建設仍不完善。政府在優化文化消費環境、完善文化消費平臺、培育文化消費意識等方面缺乏更有效的促進政策和措施,文化消費疲軟成為制約江西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立足江西獨特的文化資源,不斷破解人才、科技、企業和體制等制約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江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新的動力和活力。
首先,創造優化人才成長的環境,在保證較好的待遇基礎上,搭建發揮才能的創業平臺,讓他們有施展抱負、實現自身價值的空間和舞臺。其次,選拔一批優秀干部充實到各級文化領域領導崗位上來,培養一支擅長文化業務和管理水平的干部隊伍。再次,要大力培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把培養基層文化骨干、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等作為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突出任務,配好配齊鄉鎮、街道宣傳文化力量。最后,要充分利用本區域大學、科研機構的資源優勢進行高端文化產業人才的集中培養。依托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等本地院校的辦學和研發能力,加強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同時,充分利用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為文化企業與相關高校聯合研發文化產品創造條件,實現產、學、研的優化整合。
科技創新是促進文化產業優化升級的基本動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不僅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先進的手段和豐富的形式,也催生出許多新興的文化業態。江西文化產業競爭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運用程度不高。為此,要大力促進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用高新技術提升文化產業,如將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電影、電視、廣播等,力爭在新興文化產業領域中搶占先機。同時,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培植開發新興文化產業和業態,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江西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
骨干企業是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中間力量,決定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只有培育競爭力較強和影響力較廣的文化骨干企業或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才能增強江西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首先,要通過跨區域、跨行業的兼并、聯合、重組、參股等形式整合現有文化企業,推進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形成一批典型的龍頭文化企業。通過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帶動,重點培育和發展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的大型骨干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并盡快做大做強。就目前來說,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江西出版集團、江西日報報業集團以及江西廣電傳媒集團等大型文化企業,成為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者。同時,要大力支持中小企業進入龍頭企業的供應網絡,構建企業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關系,形成產業集群。其次,發揮優勢,彰顯特色,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品牌。針對江西省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特色,當前應重點培育和提升3個特色文化產業品牌。一是紅色文化品牌。積極用好用活國家振興原中央蘇區的政策,將紅色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以紅色旅游為抓手,建設紅色文化產業聚集區,打造全國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帶動贛西和贛南的經濟發展。二是生態文化品牌。積極響應國家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戰略,以廬山、龍虎山、三清山等為生態文化產業聚集區,將自然文化遺產與旅游結合起來,以生態旅游為重點,發展贛北、贛東經濟。三是傳統文化品牌。以構建廬陵文化、臨川文化、客家文化等區域文化產業聚集區,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景區。
體制機制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江西應積極推動文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的文化管理職能,把政府職能轉移到制定規劃、完善政策、強化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上來。
2.推動國有文化企事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將各類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推向市場,改制為文化企業,特別要推進發行、出版、影視制作、非公益性報刊和文藝院團的企業化改制步伐,使之充滿進入市場的動力,參與競爭的活力。改制單位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
3.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在工商、財政、稅收、土地等各方面,積極扶持中小型文化企業的發展。在投融資方面,開放市場,引入民間資本,降低文化產業準入門檻,形成以政府引導、企業投入、金融支撐,市場融資為主導的文化投入機制,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文化資本格局。
4.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技術創新服務、金融服務、法律服務、信息服務等平臺建設,為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做好全方位的服務工作。[3]
5.積極探索培育高中低端齊全的文化產品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把握消費結構升級的“脈搏”,以內需推動文化消費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總之,文化產業引領著江西未來的經濟發展。我們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堅定發展文化產業的信念,創新思維,認清現狀,找準問題,謀求發展升級突破點和支撐點,努力將文化產業建設成江西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1]江西省統計局科技環保統計處.2012年江西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EB/OL].http://www.jxstj.gov.cn/zh_cn/News.shtml?p5=3823071,2013 -9 -25.
[2]劉忠林.加快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探究[J].老區建設,2012(6).
[3]陶曉紅,劉曉青.江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J].求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