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本華
(上海金融學院,上海 201209)
近年來,社會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詬病較多,反映人才培養的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缺乏“專”和“博”的有效結合,而應對的有效措施就是推行通識教育。目前,以精英教育為己任的一些國內著名研究型大學在通識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作為國內眾多的應用型大學,一方面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通識教育條件,因此整體上通識教育的效果較差。其中的財經類應用型高校,則因為缺乏綜合性院校的各方面條件,其通識教育更是困難重重。
為提高財經類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的效果,本文將在厘定通識教育概念的基礎上,分析財經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的特點和所面臨的困難,在借鑒國內外高校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中文中的“通識教育”是我國臺灣學者根據國外的general education①國內一些學者將general education翻譯成“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和“一般教育”和liberal education②國內一些學者將liberal education翻譯成“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的思想翻譯轉換而來。對于其內涵,筆者認為應該從“通”、“識”兩個方面加以理解。
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發布著名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認為通識教育是指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應該接受的那份教育。如一位美國知名教育家所言,通識教育就是“讓年輕人不是準備著去處理社會中那些各種職業人士所碰到的特定問題,如化學家、木匠、建筑師、會計師、商人、家庭主婦;而是準備好去處理社會所有人都共同面對的問題,比如我們的內政外交、政治領導,我們自然界的關系和人生哲學。”因此,通識教育不僅限于在大學階段,在基礎教育階段也應該進行通識教育,并且兩個階段的通識教育應有效銜接。
因此,關于通識教育中“通”并不是“通才”,而是應理解為普遍性,即每一個普通公民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都應該接受的一般教育。在這種一般性教育中,涉及到不同的學科知識。重要的是,學生能對這些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最終成為健全的個人和合格的公民。
對于通識教育的“識”,不能僅僅理解為一個合格公民的人所應該掌握的知識,而更應該理解為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所應該具備能力的培養。美國哈佛大學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認為應培養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作出明確判斷的能力;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能力。當然,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各種學科知識的傳授,但是這種知識的傳授絕對不是片面的灌輸,而是應注重思維方式這種深層次素質的培養。因此,通識教育的重點在于“育”而不在“教”,即以學生為中心,以開拓學生視野和培育各方面能力為宗旨。
不可否認,作為培養“完整的人”的通識教育,應具有共性,即中外的通識教育都應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但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類型高校的通識教育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為不同高校有不同培養的定位和教學條件,其作為教育對象的“人”也存在著差異。所以,為貫徹因材施教,提高當前財經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的效果,就必須在認識當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所面臨新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分析財經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的特點及所面臨的困難,并相應采取措施。
當前國內無論是重點大學還是民辦本科院校都比較重視通識教育,從機構設置、核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許多高校的通識教育存在著盲目移植國外經驗和歷史上的做法,缺乏對當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特點的把握,因此效果就差強人意。對于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的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筆者認為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新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的本科生都已經是90后,其中的獨生子女比例越來越高。關于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引起了關注。不可否認,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正面效應是主要的,但其負面效應也不可忽視,如教育問題和社會養老問題等。從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霍爾開始研究獨生子女教育問題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可否認,我國90后的獨生子女具有很多優勢,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識和能力非常強,思維獨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較強的平等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等,如姚玉紅(2013)在研究中發現,90后在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校園適應好于非獨生子女。但與80后的獨生子女相比,在意志和品質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更多。一是抗挫折能力更差。90后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因為近20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加上家庭的溺愛,因此其物質需求大都能夠得到滿足,所受的挫折較少。二是自我意識更強,包容性較差。90后獨生子女成長的時代,是一個更為張揚個性的時代,與80后相比,有更為強烈的自我意識,與他人合作共處的意識和能力較差。因此,解決獨生子女意志和品質問題已成為當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
美國學者Zoglin(2000)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則應該所有人都接受。[1]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基礎通識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基礎通識教育對于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將使其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基礎;對于其它學生,基礎通識教育將使其成為獲得充實生活的個體和崇尚民主的公民。
近年來我國在改變應試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重視素質教育,并真正付之于行動。但在我國獨生子女政策下,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期望越來越高,加上大學生就業困難,雖然政府力圖改變應試教育導向,但高考競爭反而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考上重點大學作為唯一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基礎教育功利性越來越明顯,過早進行文理分科,在人文、心靈和智慧方面的通識教育越來越弱化,甚至因畸形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學生品質問題還需要通過高校通識教育進行糾偏。這一切都加大了高校通識教育的壓力。
毫無疑問,當前的大學生是網絡化生存的一代。所謂網絡化生存,是指人們將在互聯網中活動作為自己生活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網絡化生存的特征更為明顯,相當多的學生幾乎每一天都離不開網絡。大學生的網絡化生存方式既給高校通識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學生能利用自媒體主動去接受各種外界信息,其獨立型和批判精神將進一步加強,這與通識教育的目標實際上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網絡化生存使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特征日益明顯,影響其系統接受各學科知識的傳授;同時,網上信息泥沙俱下,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此外,網絡化生存還使一些大學生進一步封閉自己的心靈,對網絡之外的生存空間失去興趣,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一切都對當前高校通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教學內容上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同時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手段。
當前財經類應用型高校的通識教育也面臨著以上挑戰,但應用型的定位和財經類的特色使其通識教育也具有自身一些特點,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
1.應用型定位要求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更為緊密
在關于高校通識教育的許多論述中,都非常強調通識教育的“非專業性和非功利性”,這當然沒錯,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對立起來。因課時和學分的限制,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矛盾,但從培養“完整的人”這個角度出發,兩者應該是相互融合的。通識教育的內容主要應該是非專業性的,但通識教育培養的能力卻是為學生接受專業教育所必須的。作為應用型高校來講,在淵博和高深的知識方面對學生要求可相對降低,但是對實踐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這一類高校在制定通識教育教學計劃時需加強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在保持通識教育獨立性的同時更好地為學生接受專業教育奠定基礎。
2.財經類特色要求通識教育要重視學生倫理教育和分析計算能力的培養
作為財經類學生,今后大部分將從事經濟工作,在倫理教育方面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謂倫理是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們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和行為的秩序規范。作為財經類學生,不僅需要了解和遵守這些程序規范,還需要了解和遵守商業倫理方面的要求。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表明,缺乏商業倫理的金融機構高管對社會的危害是如此之大,因此在財經類高校通識教育中,在一般的倫理教育之外,還應將商業倫理教育應該作為其重點之一。此外,財經類學生要求有較強的計算分析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則主要依靠通識教育的培養。
當前財經類應用型高校與其他高校一樣,在通識教育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除前文所提到的三個方面的問題外,與其他院校相比,財經類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較為突出的問題。
1.通識教育的供求矛盾更為突出
目前,國內財經類應用型高校的生源普遍較好,學生的素質較高,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對從事通識教育的教師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其有淵博的知識,并且對各學科知識能夠融會貫通,講課能夠深入淺出。但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財經類應用型高校的優勢專業和學科主要集中于經濟和管理專業,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等學科的力量較為薄弱。因此能夠滿足學生這些要求的教師不多,開設出的通識教育課程在量和質上都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2.缺乏更有效的課外通識教育方式
通識教育需要課堂內教育和課堂外教育的有效銜接。國內外經驗表明,住宿學院制被認為是將課堂內外的通識教育銜接的有效方式。2005年,復旦大學試行住宿學院制度,成立復旦學院。復旦學院不僅發動全校資源,建立導師團,為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學業指導,同時還下設四個書院,通過書院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構建跨學科交流的平臺。而作為財經類應用型高校,一方面學校的學科和專業較為集中,將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跨學科交流較為困難;另一方面學校的財力和師資力量都制約了這類高校采取類似于復旦學院這樣的住宿學院制。此外,這些高校在推行經典導讀、小組討論這些課外通識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難度。
3.學生更不重視非功利性的通識教育課程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雖然一些財經類應用型高校提倡“經世致用”,但在激烈的職場競爭壓力下,學生更重視“致用”,而無暇顧及“經世”。因此相當多的財經類應用型高校學生將大部分的課外時間投入在考證、考研上,課余時間能夠深入閱讀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經典的很少。而且這些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在選課上對非功利性的通識教育缺乏興趣,選修通識教育課程也只是為了湊足學分,在學習課程上沒有投入太大的精力。
為提高我國財經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的效果,根據其特點及所面臨的困難,在借鑒國內外高校通識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建議。
沒有統一的部門負責通識教育這一體制機制問題已影響了當前財經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的效果。近年來,國內一些高校非常重視這一問題。2012年9月,復旦大學在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下設立通識教育委員會,負責全校的通識教育,同時整合了原復旦學院、教務處和本科招生辦公室的職能,全面推行住宿學院制度。作為國內知名的財經類院校,西南財經大學則于2007年在人文學院的基礎上建立通識教育學院,負責全校一年級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及相應的教學組織、學生管理工作,學生在二年級離開通識教育學院進入相應的專業學院。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財經類應用型高校則一般是在教務處領導下由人文藝術系、社科部以及各專業院系等部門共同承擔全校通識教育課程。這種分散的通識教育體制機制不僅無法形成合力,還無法適應當今將課堂內外通識教育溶為一體的發展潮流。
考慮到當前國內財經類應用型院校建立住宿學院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筆者建議這些高校將相關部門合并,建立統一的通識教育部門,負責全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提供師資力量。至于低年級的學生管理,筆者認為繼續由各專業學院負責,但通識教育部門可通過導師制等方式參與其學生管理。通識教育部門除在本部門內選聘通識教育老師外,還可以通過課程負責人制度利用其他院系的師資,此外,還可實行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特聘教師制度,引進校外實力較強的師資來學校講授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的合理設置是通識教育成功的關鍵。在《美國高等教育》一書中,哈佛大學第25任校長博克認為核心課程是迄今為止在理念上最完美體現通識教育精神的一種課程實施方式。[2]1977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關于共同基礎課的報告》提出,專門設置一組獨立于院系的課程,即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為新生入學后第一年所必修,內容包括寫作、數學、非西方文明、政治和道德哲學、現代社會分析等五個領域。在具體設置核心課程中,哈佛大學秉持四大理念:繼承自由教育的理念;培養有教養的人的理念;增強大學凝聚力的理念;平衡選課自由和組織秩序的理念。[3]近年來國內一些高校也非常重視核心課程設置,如復旦大學,其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六大模塊近180門課程: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
從財經類應用型高校的實際出發,按綜合性大學模式設置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比較困難,一些專業特色比較明顯的高校其經驗更值得借鑒。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其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分為四個模塊:人文社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數學或邏輯學。與復旦相比,上海交大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設置體現了該校工科院校的特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更為密切。在財經類院校中,西南財經大學則構建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人文科學著力解決以感性為“軸心”的思想和智慧問題,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自然科學則著力解決以理性為“軸心”的科學知識與方法論問題;經濟學通論、管理學通論、經濟法律通論等課程的設置則突出體現了該校的財經文化特色。
因此,筆者認為,在財經類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設置中,所涉及的模塊不要過多,以3-4個(方法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較為合適,并且明確各模塊在通識教育中所體現的功能。在具體課程設置中,除體現通識教育的普遍性外,最好能有2-5門彰顯該校財經特色的核心課程,如統計學通論、經濟學理論通史、中外金融史、經濟學經典閱讀等。針對獨生子女的意志和品質問題,還應加強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方面的內容等。
國內外許多高校的通識教育實踐表明,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在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培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耶魯大學為例,該校在通識教育中不僅采取了住宿學院制,還實行導師制。每一名耶魯大學新生在入學時都會由住宿學院指定兩名導師,從第二學期開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更改選擇導師。兩名導師中一名負責學術指導,從學校教師隊伍中挑選;另一名負責論文寫作,由住宿學院從社會上聘請知名學者、作家、科學家擔任。實踐表明,耶魯大學的導師制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4]
在國內,一些財經類應用型高校也采取了本科生導師制。例如廣東財經大學(原廣東商學院)三水校區于2010年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分為專業導師和課程導師兩類。每班配備一名專業導師,由各學院專業教師擔任;數學、大學英語課程導師由任課教師擔任,根據需要配備若干名教師參加輪值答疑輔導。導師的職能主要定位于專業引導和學習指導(包括課外科技活動的指導等),對一年級學生以專業引導為主,對二年級學生以學習指導和課外科研活動指導為主。導師的管理以各學院為主,以校區管委會為輔,校區管委會建立本科生導師的激勵機制,給予優秀導師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應該說,這種制度對于提高該校通識教育的質量有一定的作用,但這一制度只不過是為了適應該校異地辦學的實際困難所推出的無奈之舉,與國內外一些知名大學的本科生導師制有很大的差距。
筆者認為,基于當前國內財經類應用型高校的實際,實行與住宿學院制度相配套的本科生導師制有一定困難,但應該嘗試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形式可以與耶魯大學、復旦大學的不同,但其精髓應相同。因此,筆者建議財經類應用型高校中可在部分學生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即根據雙向選擇的原則挑選部分學生,盡量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分入同一小組,每組10人左右,由學校統一負責通識教育的部門選定導師,從責、權、利三哥方面建立對導師的約束和激勵機制,真正促進導師與學生的交流。試點成功后,再向全校逐步推廣。
面對網絡化生存的一代,財經類應用型高校應充分發揮網絡的正能量,采取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方面發揮微博、微信等網絡交流方式在通識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將國內外優質網絡課程納入本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的核心不僅是“教什么”,關鍵是“誰來教”,如復旦大學核心通識教育課程都由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以及知名教授擔任主講教師和課程負責人。互聯網時代,為充分利用校外優質師資資源,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通識教育中引入超星爾雅網絡教學平臺。目前該平臺上的網絡通識課程主要包括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生、經濟與管理思維、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七大領域,都由國內著名學者講授,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講授《魅力科學》。2011年9月,青島農業大學試用了超星爾雅網絡通識課程平臺,首批開設11門課程,試行半年中,選課人數為1762人,109986人次登錄網站進行了訪問學習。2011年12月,該校正式開通了該平臺。[5]還有些高校則將視野轉向國際,例如在2012年,陜西師范大學將耶魯大學的《聆聽音樂》、斯坦福大學的《商業領袖與企業家》等六門國際優質網絡視頻公開課納入該校通識教育課程,規定選修這些課程學生,通過在線觀看所選課程的網絡視頻,自主學習,通過課程考核,即可取得相應的通識教育選修課學分。[6]
作為財經類應用型高校,學校本身通識教育師資力量較弱,因此筆者建議將國內外優質網絡視頻課程納入本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同時實行相應的配套制度,如成績考核制度和助教制度等。
[1]Zoglin.李紹東譯.大眾通識教育[EB/OL].http://www.fudan.edu.cn/tsjy/article.php?id=140.
[2]〔美〕博克,喬佳義譯.美國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3]周月玲.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4]盧曉東.耶魯大學住宿學院制度研究[EB/OL].http://www.fudan.edu.cn/tsjy/article.php?id=151.
[5]楊 洲.青島農業大學正式開展網絡通識教育課程[EB/OL].http://news.qau.edu.cn/n12377c2.aspx.
[6]王文博,孫崢文.我校啟動國際優質網絡視頻公開課納入通識教育選修課試點工作[EB/OL].http://news.qau.edu.cn/n12377c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