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娥
(廣州大學外語學院 廣東廣州 510405)
語用學在現代語言環境中的應用及意義
李淑娥
(廣州大學外語學院 廣東廣州 510405)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通過語言來傳遞,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分支,主要就是研究在何種語言環境下人們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加上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一個詞匯或是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或是語氣中都會包含了不同的意思,因此本文將主要探討語用學在現代語言環境中的應用以及所存在的意義。
語用學;語言環境;意義
語用學作為現階段一門比較新興的學科,其存在的價值被人們越來越所認可,并在很多領域廣泛應用,比如英語教學,翻譯以及外交活動等方面,因為一個人通過掌握語音、詞匯以及語法后會熟悉一種語言,但這并不代表他就能很好地將這門語言進行使用,因此不僅需要熟知如何使用語言,而且更加要重視如何理解所表述的語言,這樣才能讓溝通交流變得更為順利,效果也更佳。
語用學是一種根據實際處在的環境,對于語言的一種實際應用。因此對于語用學而言,實際的情況與環境非常重要。以下就對語用學的相關內容進行闡述,并且在闡述過程中實現對于語用學的應用和分析。
(一)語用學的概念以及研究的對象。語用學是在近些年才被作為獨立的一門學科而存在的,以往都是蘊含在哲學或是邏輯學等學科里面,因此關于語用學概念的界定至今為止還沒有得到學者們一致的觀點,現階段多數人都認同的觀點是語用學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研究人們所說的言語想表現出來的意思,以及如何使用語言才是合適和恰當的一門學科。從說話人和聽話人的角度出發,語用學是一種規則,并認為人們語言所表達出來的行為是受到社會各方面制約和約束的行為,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下人們的語言行為是不同的。
(二)語用學的原則闡述。由于在語言的表達和溝通中至少是存在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雙方只有保持一種默契,比如有時間讓說話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或是聽話人認真聆聽說話人所表述的內容,這樣才能使交流正常進行,以及達到雙方溝通交流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包含了說話人所表達的話語,不多說也不少說,突出重點,把需要表達的事情全部表述清楚,以及要說與主題相關的話語,即為量和相關性的內容。其次是質的內容,質追求是需要說實話,不隱瞞事實。最后是方式,有些說話者喜歡隱晦或是嗦,這都將影響談話的效率,因此需要避免晦澀、歧義,簡單明了以及有條理的表述。實際上很多人在交流時也都沒有按照所規定的規范說話,甚至有些人還故意違反規則,但其中也有些人違反規范是出于語用學的禮貌原則,比如外國人不喜歡人問他們的年齡,如果被詢問道,他們可能不會正面回應這個話題,但出于禮貌,所以采用隱晦的回答方式,這就是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再比如在詢問天氣時,有人會說“天氣變好了”,另外一個人會說“是的,太熱了”,這也是屬于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上述原則是語用學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使用比較多的,考慮到一些文化或是地域性的差異,這些原則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比如中國人得到贊賞會表現的比較謙虛,但外國人則會表示接受并感謝,這就是差別。
(1)關于在言語行為方面的應用。由于在說話的過程中,說話人想表達的意思并不是單純的字面含義或是靜態的意義,而是要聽話人通過一些心理推理,結合特點的語境進行考慮,從而發現所蘊含的真實意圖,因此人們在說話時一般將出現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這也是語用學在現代語言環境中經常運用的。具體分析,言內行為代表這句話或是這個詞匯所代表的字面意思,言外行為是說話人想在特點的語言環境中想表達的真實想法,而言后行為則是因為說話所帶來的結果或是事態的變化。比如有教師在上課時會說“有人在說話嗎”意思是太吵鬧了,不要說話,影響上課效率了,理解這句話意思的學生就會停止講話,保持安靜,因此也就影響了事情的發展變化方向,這就是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的具體表現。
(2)關于在不同語境背景方面的應用。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處于同一時代的人們會有相同的想法以及采用相似的表達方式,其實是很不一樣的,要根據實際交談的情景來建立語境的特征,從而理解說話人的意思。例如在談話中其中一個說“想要吃點蛋糕嗎?”,另外一個人回答是“你有嗎?有的話我就吃”,這句問話在不同的人看來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對于亞洲地區的人會認為這種回答沒有問題,屬于正常情況,但對于英美國家的人會認為“你有嗎”就是多余的,因為問話的人已經將他有蛋糕這個語境勾勒出來了,不需要再詢問,只需回答要還是不要就可以了,這就是語用學中背景語境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性。除此之外,談話身份等級的不同、年齡差異等都會造成不同的語境,和不同的談話效果,比如作為學生,在和教師談話時是一種場景,作為孩子,與父母談話時又是一種場景,這些情景都是通過人們心理主觀構建出來的,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中所體現出來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3)關于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應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一個是重視整體性,一個是重視局部性和分析,加上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在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誤會,所以要采用不同的交際風格,適應對方文化習慣的表達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漢語中音調的改變也就意味著可能蘊含了不同的意思,但是在英語中音調的改變導致意思改變的情況比較少。除此之外,在日常對話的結構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中國人喜歡談正事之余還會聊聊家常,以以后再聯系,再見等作為結束語,而英語中的結束語則是就這樣吧,好的等來表示結束,這也是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學。
(4)關于語用策略在日常交流或是正式場合交流方面的應用。語用策略是說話人選擇哪種語言形式的基礎,為了達到交流的效果,是采用直接、間接還是隱含的方式進行語言的表達就是語用策略,比如語用含糊不清策略,語用大膽策略等,在商業的談判、職場交流等場合都經常使用,而且語言的表述不僅僅是要讓聽話者理解和明白,還需要有感染力和說服力,這也是需要采用語用策略,因此語用學中的語用策略現代語言環境中使用還是很重要的。
語用學不僅僅研究的是漢字、詞匯以及語言結構等靜態的知識,而且還涉及到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心理活動以及人們的認知水平等方面,因此在現代語言環境中使用語用學一是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熟悉語言和語用學之間的關系、語言的本質以及語用學規則等,而且也對語音、語義等都有影響,從而加深對語用學的認識深度。二是語用學的使用,增加了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從而進一步幫助人們更加有效、得體的使用語言,擴寬了語用學的研究體系。三是語用學涉及到社會學、哲學、邏輯學等領域,其研究的成果也能促進其相關領域研究的發展,因此在現代語言環境中使用語用學不僅是幫助本領域的發展,和提高溝通交流的效果,而且也能促進相關知識體系的建立。語用學的獨到之處在于可以根據實際環境將我國的漢語言進行良好的應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于漢語言的一種推廣和深入應用。對于現代社會而言,由于網絡的應用和計算機的不斷推廣,造成了我國的語言文學的一種衰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漢語言的一種喪失。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加強對于我國傳統語言文化的一種傳承。加強對于語用學的推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對于我國漢語言的一種傳承。因此,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語用學具有更大的發展作用。
本文主要對語用學在現代語言環境中的應用和意義進行了展開分析,包含了語用學的概念以及研究的對象,語用學的原則闡述,并研究了語用學在言語行為方面、不同語境背景方面、在跨文化交際方面以及語用策略在日常交流或是正式場合交流方面的應用進行了探析,也研究了其使用給語用學本身以及相關知識所帶來的重要意義。
[1]任蔚香.語境在語用學研究中的作用[J].凱里學院學報,2010(4):92-95.
[2]張燕.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8):77-79.
[3]李瑞雪.語用學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0(9):67-69.
[4]李亞林.語用學在高職雙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2):141-142.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the modern language context and its significance
Li Shu-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 China)
The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need to pass through language, pragmatics a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mainly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which people express the meaning,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often a word will include different mean tone in different contexts, so this paper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the modern languag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pragmatics; language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H030
A
1000-9795(2014)05-0137-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8
李淑娥(1965-),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從事英語教育、語用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