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維成
(四川民族學院 四川康定 626001)
一類模式民族預科數學教育的困境及突破
帥維成
(四川民族學院 四川康定 626001)
當前一類模式民族預科數學教育存在的不足和民族教育相關政策法規決定了一類模式民族預科數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整合教學內容,編寫專用教材,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雙語教育等措施,從而使一類模式民族預科數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具有民族性、區域適應性和可行性。
一類模式;民族預科;數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面簡稱《綱要》),第九章明確規定: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眾所周知,民族預科教育是為少數民族學生舉辦的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1]對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使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升入本專科學校學習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目前發展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發展困境,今后如何發展,采取什么樣的發展策略,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由于課題研究需要,筆者對四川民族學院民族預科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調研,在調研基礎上對一類模式民族預科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做了一些探討和思考,希冀對民族預科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一)數學教育處于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狀態
一類模式民族預科學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們來自偏遠的農牧區,學校教育發展相對滯后,進入預科教育前,除了漢語文以外,所有學科的教材都是藏文版,教師的教學語言都用藏語,學生的漢語水平較低。但是,在預科階段,除了藏語文以外,所有的學科都用漢語授課,所有的教材都屬于漢文版,形成的鮮明的對比。很多一類模式學生反映:因第一次見到漢文版的教材,接受漢語授課有些不適應,其他學科還可以勉強能學習,但學習數學很吃力,甚至對有些數學名詞感到陌生。而預科教師的反映是:一類模式學生剛入學時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渴望獲得新的知識,但由于基礎差,語言障礙等因素,雖然放慢了教學進度、刪減了部分教學內容、降低了教學難度,可還有很多學生反映難度大、進度快。特別是到了第二學期學習線性代數、概率論等相關知識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始下降,數學課的出勤率也開始下降,即使數學課程的早、晚自習,很多學生也只看藏語文,導致即使考試難度只相當于中考的難度,也有很多學生不及格。因此,形成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另外,由于數學成績和其他自然學科成績不理想,進而這些學生升到本專科時,幾乎不會選擇與數學、自然學科相關的專業。而這些學生畢業后又幾乎都要回到農牧區工作,他們才是高校為農牧區輸送的人才,可是,由于自然學科知識欠缺,他們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貢獻不大。
(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缺乏區域適應性是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主要原因
其一,學生的漢語水平較差。由于這些學生基本上都來自牧區,在接受學校教育前很少接觸漢語,甚至根本不懂漢語,所以,從進小學開始,他們選擇接受一類模式的教育。小學、初中、高中除了漢語文以外,所有學科都用藏語授課,所有教材都屬于藏文版。到了預科教育階段,雖然大多數同學都能聽懂常用的漢語,但漢語和藏語的語法順序不同。由于教育教學和生活中幾乎長期使用藏語,已經習慣于用藏語來理解相關的概念。所以,學生在聽課時,把教師的教學語言在頭腦里先翻譯成藏語才能理解。學數學本身就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先要把所學知識在頭腦里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才能理解,這就導致學數學時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強的理解力。因為,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思維和語言的關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思維以語言為工具,思維的成果需要語言來鞏固,語言可以幫助思維逐步深化和條理化,幫助其將思維成果傳遞給別人。另一方面,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都依賴于思維,語言的交際過程同樣依賴于思維。基于此,一類模式民族預科學生學習數學相對于完全用漢語的學生而言難度更大。
其二,高中數學和預科數學教學內容的銜接有問題。一類模式民族預科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比同一階段中小學生所學的知識簡單,高中畢業時大多數學生的數學水平相當于初中畢業生的水平,而且教材都是藏文版。到了預科階段,不僅教材完全屬于漢文版,而且所用教材和普通預科生的教材一樣。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刪減了部分難度較大的內容,但是,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結構是不變的。導致大多數同學無法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甚至對很多數學概念感到很陌生。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難教,學生難學。
其三,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不恰當。一類模式民族預科學生在接受預科教育以前,接受的教學語言屬于母語(藏語),每課時安排的教學內容少,重點、難點部分教師都安排較多的時間反復強調,而且通過大量的例題、習題和測驗等方式來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根據大多數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教內容和教學難度。可是,到了預科階段,不僅教學語言完全屬于漢語,而且每節課安排的教學內容增多、難度增大,而做習題、測驗的時間減少,教師幾乎只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來了解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然而,課堂上只有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與教師互動,而大多數學生并未表現自己的實際水平,教師誤以為大多數學生已掌握所傳授的知識技能。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緊接著開始厭學,最后就逃學,而教師也開始厭教。
其一,1984年3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在《關于加強領導和進一步辦好高等院校少數民族班的意見》中,對有關民族預科班的教學和管理問題做了明確規定,規定預科階段的任務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特殊措施,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為在高等院校本、專科進行專業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其二,1984年頒布,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規定,決定本地方的教育規劃,各級各類學校的設置、學制、辦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用語和招生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有條件的應當采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并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
其三,1992年國家教委、國家民委印發的《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國家教委和中央部委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的高等院校,要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繼續辦好民族班和民族預科班;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各地要根據當地經濟、教育發展的不同程度,合理確定和調整本地區各級各類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速度以及教育結構和辦學形式。”
(一)整合教學內容,編寫具有實用性、民族性和區域適應性的專用教材
其一,預科教師要鉆研一類模式學生高中階段的教材,在此基礎上從普通高中教材和預科教材中選擇適合這類學生的教學內容,最后根據知識的系統性把知識結構化。這樣,教學內容就具有可接受性和系統性,才能解決大多數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
其二,預科教師要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工藝,比如建筑、雕刻等,了解這些工藝活動中所隱含的數學原理,然后把這些內容加到相應的章節后面,作為實踐教學的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三,預科教師要與藏漢翻譯教師合作,把教材翻譯成相應的藏文版,這樣,不僅幫助學生容易理解所學知識,而且也為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打基礎,從而提高了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和個體發展功能。因為,這些學生幾乎都要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他們要用母語與當地的人交流、討論這些知識技能。
(二)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以前,數學知識的傳遞方式幾乎都是這樣一個模式:給出定義→給出若干個性質→運用公式推導。學生機械的學習、做練習題,但不知道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用,也就是不明確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久而久之,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對基礎知識較差的一類模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一類模式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掌握定理、原理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
而實踐教學要基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直接經驗,體現區域特色。比如,藏區的水力資源很豐富,所以,很多地區都建了很多水庫,開發電站。引導學生利用相關知識計算容水量大約1億立方米的水庫,每年大概要蒸發掉5000萬立方米的水。而藏區有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庫,每年要蒸發掉多少水資源。通過計算,學生意識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性,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用有關的代數知識和幾何知識探討原理。另外,木雕藝術、寺院建筑、編制工藝、泥塑藝術中也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2]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產生活相聯系,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知識的實用性,而且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學生意識到這些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科學性,進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三)加強雙語教育,培養雙語師資
全球化的今天,無論是民族與民族之間,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要相互交流。而要交流則必須要有共同的語言,要懂得對方的語言。所以,掌握兩種或幾種語言可以說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而且,很多研究已經證明,雙語教育不僅可行,而且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因此,一類模式民族預科采用藏漢雙語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
近年來,黨和政府在藏區的雙語教育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財力,使藏區的雙語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這主要是藏區文科雙語教育方面,而藏區的理科雙語教育是藏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個環節。[3]因此,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在作為理科基礎課程的數學教學中實施雙語教育。
通過對藏區一類模式數學教師的訪談和國內外相關理科雙語教學的研究報告的查閱得出,數學雙語教學要取得成效特別需要注意幾點:其一,數學概念、術語的翻譯具有科學性、通俗性,還要注意在藏區不同方言區的相通性和差異性。其二,數學符號要保持全世界通用的符號[4]。其三,教師對漢語和藏語要有折中的態度,要客觀的對待藏漢語的作用,使學生的藏漢與水平都得到最佳的發展。而要保證以上三點的實施就要大力培養合格的數學雙語教師。
[1]宋太成,劉翠蘭.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1):101.
[2]申玉紅,楊啟祥,周長軍.少數民族數學文化與中小學數學課程開發[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243.
[3]肖杰華.青海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多元化重構與文化反思——以藏族地區數學教育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2(3):78.
[4]甲任.試論藏區數學雙語教學原則[J].民族教育研究,1999(1):49.
Plight and breakthrough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a class of national preparatory
Shuai Wei-cheng
(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angding Sichuan, 626001, China)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a kind of model minor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compiling specia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so that a class of mathematical curriculum model national preparatory course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with national, regional adap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a class of model; national preparatory; mathematics
O1-0
A
1000-9795(2014)05-0207-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7
帥維成(1977-),男,四川民族學院數學系講師,從事數學教育方向的研究。
教育廳科研項目“康巴藏區民間藝術與基礎教育課程整合研究”(11SB12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