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娟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淺析墨子的社會理想
王新娟
(鄭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貧賤,代表當時小生產者和勞動者的利益,追求以“兼相愛,交相利”為倫理基礎,政治上“尚同”、“尚賢”,經濟上“節用”“節葬”“非樂”,外交上“非攻”的“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的完美的平民理想社會。
墨子;社會理想;兼愛;尚賢;節用;非攻
墨學和儒學在戰國時代并稱為顯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墨家學派創始人叫墨翟,世人尊稱為墨子,魯國人,一稱宋國人。墨子所生活的這個時期正是我國春秋戰國交替之際,處于我國古代第一次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中期。這個時期,社會改革不斷興起,戰爭不斷,給人民帶來較長期的痛苦。墨子出身于社會底層,在現實生活中對這種痛苦感受至深,這是墨子創立學派的深刻的社會原因。
墨子作為“農與工肆之人”(《墨子·尚賢上》)的代表,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而這恰恰構成了墨子的社會理想。墨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個以“兼愛”為倫理基礎,政治上“尚同”、“尚賢”,經濟上“節用”、“節葬”、“非樂”,外交上“非攻”的完美的平民理想社會。
墨子提出的十大主張中,“兼愛”是其思想核心,是墨家思想體系賴以存在的社會倫理基礎。墨子作為小生產者的思想代表,極其痛恨戰國初期激烈的社會沖突和頻繁的兼并戰爭。在他看來,社會動蕩、戰亂不已的根源,正是社會上存在等級差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矛盾。他把這些社會矛盾稱作“別”,正是由于社會有“別”,即:不兼相愛,而產生了“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墨子·天志中》)等各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由于不能兼相愛,才出現了“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的局面。(《墨子·兼愛中》)而要消除這些不合理的現象,墨子認為,只有“兼以易別”(《墨子·兼愛下》),用兼代替別。所謂兼,就是視天下若一體,不分人與我,彼與此。其本質上是一種“愛”的關系,即“天下之人皆相愛”(《墨子·兼愛中》)。這對天下之人來說,都是有利的。
總之,墨子所追求的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體現了公平和正義的社會,他所提倡的“兼愛”是沒有親疏遠近,超越階級階層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大愛。墨子的兼愛學說代表的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著眼于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實際好處,實現“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墨子·非命下》)的社會理想。兼愛學說是墨子社會思想體系的核心和出發點,也是其思想的精華。墨子用“兼愛”觀組織了其學說體系,其他學說如“尚同”、“尚賢”、“節用”、“節葬”、“非樂”、“非命”、“非攻”、“天志”、“明鬼”無不是以“兼愛”為出發點展開的。
墨家整個理論學說以及為此付諸的實踐活動,都是為了實現“兼愛”的理想,因此把“兼愛”學說應用到政治上,必然會得出尚賢和尚同的結論。因為在墨子看來,上至天子,下至里長,都是各自范圍最賢能的人,所謂“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墨子·尚賢中》)說到底,每一個官位的獲得,都是兼愛原則的產物。
尚同思想是從尚賢思想引申出來的,是為了貫徹兼愛學說的人才選拔而提出來的。墨家尚同思想認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墨子·尚同上》)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無政長”:“夫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墨子·尚同上》)要改變這種狀況,尚同思想必須要求尚賢:“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墨子·尚同上》)只有天下一同了,人們才能夠相親相愛,社會就會穩定,而尚賢和尚同在兼愛的基礎上就有機統一了起來。
總之,墨子的尚賢思想,打破了舊的貴賤等級觀念,否定了世官世祿的制度,反映了中下層知識分子強烈的參政愿望,具有深邃的思想文化內涵。而其尚同思想雖然存在著社會分工以及階級差別,但在墨家學派看來,分工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每一個人的才能,其本身并不構成身份上貴賤高下的等差,全體社會成員都是平等的。
墨家“兼愛”學說在經濟上的反映就是“節用”,這也是墨子把兼愛學說應用到改善平民生活處境上必然得出的結論。
墨家“節用”思想從“兼愛”出發,打破等級界限,認為一切衣食住行,只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即可,其他一切都屬于鋪張浪費,“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饜,歿世而不卷。……是故古者圣王制為節用之法?!?《墨子·節用中》)
墨子提出的“節用”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增加社會財富。這是針對統治者的窮奢極侈和普通百姓的貧困生活提出的適用于所有人的經濟消費標準。
針對當時流行奢靡的喪葬禮節和繁飾的禮樂的現狀,墨子提出了“節葬”和“非樂”。從內容上其實和“節用”并沒有本質差別,目的都是反對揮霍和浪費,提倡節約,增加社會財富。
“節葬”是“節用”的推衍,墨子從“節用”的觀點出發,提出“節葬”,認為厚葬久喪使人耗盡財富,疲憊精神,削弱身體,影響社會生產的正常運作,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輟民之事,靡民之財”(《墨子·節葬下》)“國家必貧,人民必寡,刑政必亂”,(《墨子·節葬下》)為此,“子墨子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沮漏,氣無發泄于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墨子·節葬下》)由此可見,厚葬久喪對百姓有很大的危害,而此處的危害主要針對“王公大人之為葬埋”之奢侈浪費。
“非樂”思想也是“節用”的應有之義,根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墨子認為不是音樂不能給人以快樂,但是因為它“將必厚措斂乎萬民”(《墨子·非樂上》),“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墨子·非樂上》)
墨子基于中國小生產者和勞動階級的立場,在當時大多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認為“樂”既不能直接幫助生產,又不能保家衛國,而且還妨害統治者聽政。因此應該取締。
總之,墨子為其理想社會設計的經濟總原則就是適度消費,“節用”原則,“節葬”和“非樂”為其延伸,三者結合,構成其完整的經濟消費思想。
墨子非攻的思想基礎是兼愛學說,把兼愛的學說應用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處理上,自然而然得出“非攻”的結論。針對當時國與國之間戰爭頻仍,下層人民飽受戰爭摧殘的社會現實,墨子從兼愛原則來看,“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墨子·法儀》),而天是讓人互愛,不讓人互相殘殺的;何況戰爭對于交戰國雙方都無利可圖,而是兩敗俱傷,損人而不利己。對于被伐國來說:“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墨子·非攻下》)而對于戰爭發動國來說,則是“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今唯毋廢一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墨子·非攻中》)
總之,“非攻”是墨子為解決當時國家之間的矛盾,實現其理想的必然結論。墨子“非攻”思想代表了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下層人民的利益。
綜上所述,墨子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言人,意欲打破人與人之間原有的貧富、貴賤的地位,代之以彼此平等的地位,提出了一個符合人類精神的“兼愛互利、公平正義、選賢任能、節用惜財、戒奢崇儉”的完美的平民理想社會。盡管墨子社會理想在春秋戰國時代歸于失敗,但是墨子關于人類社會理想的追求及其理論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永遠不會失去光澤的瑰寶。
[1]姜建設.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薛柏成.墨子講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黃梁.墨子理想社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5.
[5]徐敏.墨子的理想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3).
[6]王素香.淺議墨子對古代和諧社會的構想[J].理論界,2005(8).
An analysis of Mo-tse's social ideal
Wang Xin-juan
(Chinese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450001, China)
Mo-tse is a famous politician, thinker, the founder of the Mohist schoo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o-tse was born poor, on behalf of the small producer and the interests of workers, the pursuit of "mutual love, mutual benefit" as the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ethics, pursue perfect civilian ideal society.
Mo-tse; social ideal; universal love; Shangxian; used; Feigong
B224
A
1000-9795(2014)05-0021-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8
王新娟(1984-),女,河南新鄉人,從事先秦兩漢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