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系 廣東廣州 510000)
從中英法律詞匯缺項談法律英語教學
(廣州現代信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系 廣東廣州 510000)
法律詞匯是構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法律語言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法律詞匯的對象性和我國與英美等西方國家在法律文化上的差異性,使得中英法律的翻譯不可避免出現了法律詞匯缺項(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本文在探討這一現象的同時,對法律英語翻譯教學提出相應的對策。
法律詞匯缺項;語義虧損;翻譯教學
法律詞匯是表示法律概念,描述法律現象,體現法律意志的基本單位。在中英法律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英兩國在法律文化、法律歷史、法律環境、法律習俗和用法、社會體制、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差異,法律詞匯的對等翻譯十分困難,這不僅對翻譯工作者直接造成影響,也給法律英語翻譯教學帶來被動。
法律詞匯缺項是指是中英兩種語言之間在相互轉換和翻譯時很難找到嚴格意義上的對應詞,這里有兩層,一個是客觀缺項,是由源語言的指稱對象在目的語中根本不存在造成;一個是主觀缺項,是因為語言價值的不對等,造成翻譯者注重詞匯概念上的對應而忽略內涵意義的對應而帶來的語義虧損。就前者而言,法律英語詞匯的數量遠遠大于法律漢語的詞匯量,“據估計,25%的法律英語詞匯沒有對等的法律漢語詞匯。(Linda Picard Wood 1996)”[1]就后者來看,法律詞匯在特定的法律語境中代表了不同的法律概念,在翻譯時,我們容易被語義現象迷惑,比如,costs,我們常翻譯為“訴訟費”,其實,在西方,它的內涵意義遠遠大于我們所指的單一訴訟開支,它還包括了一系列的法庭費用,如果用英語翻譯漢語的“訴訟費”,應該是“court fees”。由此可見,中英法律詞匯缺項的問題十分嚴重,很多譯者甚至認為普通法不可譯成漢語。對法律詞匯缺項,宋雷和張紹全(2010)給出的定義是:“……法律詞匯缺項,是指因源語言(source language)的指稱對象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的法律文化中不存在,或因不注意區分和界定所導致的兩種語言之間沒有對應或基本對應的詞語存在之現象。”[1]
(一)學生理解上的難度
根據筆者對自己所教的英語專業班級學生的調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希望從事翻譯工作,其中,有很多同學對法律等適用領域有濃厚的興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是,他們又深深感到,由于理解、選詞和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有相當大的困難,對法律文本的學習和翻譯很是棘手。首先,是他們自身知識基礎不夠堅實,在理解原文,確定詞義,掌握習語和常用句型上不足。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法律詞匯的缺項平添了阻礙。
例如:This factor develops the philosophy of ‘Gillick competence’. The child’s wished will be judged in the light of his ageand understanding.
該例出自英國卡文迪什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的《家庭法》(Family law),該書為一部法律教科書,里面既有許多法規又有許多判例法。“Gillick competence ”源于1985年吉利克訴西諾福克和英國威斯貝奇區衛生當局(Gillick v West Norfolk and Wisbech Area Health Authority and another)一案,特指未成年人在醫療中做出決定的判斷力和智力,用來判斷未成年人(16歲及16歲以下)在無父、母的允許或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同意醫生對其的醫療。Gillick competence正是英國判例法引進的一個法律概念,用于醫學法律中。而中國大陸的法律則是以成文法為基礎,判例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因此在法律漢語中找不到與判例相關的術語。同學們在翻譯這段話的時候,對Gillick competence無從下筆。其實,如果我們對英國法律及相關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完全可以用直譯生造法把它翻譯為“吉利克能力 ”。
(二)教師講解上的難度
趙鎮江在《法律社會學》中指出,法律文化是“支配人類法律實踐活動的價值基礎和這個價值基礎被社會化的運行狀態”[2]。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本來就要花大量的精力講句子、句群及文本的理解,講詞組、短語和習慣用語表達法律上的特定含義,以期達到學生正確理解中英不同法律文化的目的。其中,那些沒有現成對應的法律詞匯,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攔路虎,也是教師最頭痛的難點,是我們必須在課前準備、課堂講解以及課后練習要解決的重中之重。
例如:under the inherent jurisdiction of the High Court in relation to children.
怎么理解“inherent jurisdiction”?在備課時,筆者查找了大量資料,知道了這個詞是英國普通法的教義,指高等法院對審理任何案件都有管轄權。從這一解釋來看,“inherent jurisdiction”(固有管轄權)是英國普通法特有的術語。事實上,在加拿大也有該術語,但在中國確實沒有。但是,漢語里有個詞叫“管轄權”,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根據法律在刑事案件的管轄權范圍內訴訟、調查和審判案子的權利。它與英國法律的術語jurisdiction相似,但仍有些區別。jurisdiction在《布萊克法律辭典》(第九版) (Garner 2009)中的解釋是“法院辦案或判決的權力”(the court’s power to decide a case or issue a decree)[3]。而漢語的“管轄權”屬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包含從起訴到調查到審判整個程序。
又如:Section 41(1) of the Act states that, in care and supervision proceedings, a children’s guardian (formally called the guardian ad litem) must be appointed to represent the child unless they are not needed to safeguard the child’s interests.
在英國,1989年《兒童法》中規定了“the guardian ad litem”。它是指兒童受到來自父母的重大傷害時,法院必須發布照管令和監督令,而“the guardian ad litem”(訴訟監護人)來保護兒童的權益,這些人被稱為服務官或威爾士家事訴訟官。我國也有“監護人”這一概念。如未成年人有父母,父母就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如果未成年人沒有父母,其親屬如哥哥或姐姐將成為其監護人。但是,在中國卻沒有“the guardian ad litem”(訴訟監護人)這一概念。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講詞語的內涵差異,還從中國的國情入手,擺出我國雖然有些父母會虐待子女,但子女不會控告父母的事實,并指出其根源,第一,因為歷史原因和法律體系不夠完善,中國的私法不夠發達。第二,中國人講究孝。在大多數人眼里,子女公開起訴父母是不可原諒的。使學生加深對“the guardian ad litem”這一概念的理解。
法律詞匯缺項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無論如何,翻譯總是必不可少的。中國已是WTO的一員,隨著中國對外貿易與交流的發展,涉外法律問題也逐漸增多,法律英語和法律漢語的交流與翻譯也隨之增多。而且中國為了完善自身的法制建設,必須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法律概念與文化,翻譯和翻譯教學更是必不可少。如何提高翻譯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翻譯教學的方法可千變萬化,但指導思想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度”
這涉及到準翻譯目的問題,即譯者要知道譯文是為誰服務,根據譯文讀者的理解水平與閱讀能力去選擇恰當的譯文。法律詞匯雖然具有精英性,講究的是“法人法語”,但其最終是為公民服務,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必要特意為了追求精英性而忽略大眾的理解能力。如“the rape crime”(強奸罪)是英語國家的特定罪名,我國相應的只有“猥褻罪”。這類詞語的翻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按“強奸罪”去轉換,但對廣大讀者,應該按“猥褻罪”去翻譯,其理由是,對學生嚴要求,使之最大限度地掌握中英語言詞匯的差異性,而對一般讀者,方便他們最大限度地理解文本的意思。
(二)體現“量”
法律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翻譯時遇到難解的詞匯或新的詞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除了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記熟常用的專有名詞、習慣用語、常用詞和短語,盡可能擴大自己的詞匯量以外,還要養成勤查法律辭典,特別是權威辭典的習慣,反對望文生義,自己亂造新詞。同時,建立自己的詞庫,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缺項詞匯的正確翻譯。
(三)實踐“信”
清末翻譯家嚴復在1898年就翻譯標準提出了“信、達、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主張“信”(忠實)是翻譯的首要標準,這和西方的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是高度一致的。[4]法律語言的翻譯,和其他使用領域的語言一樣,必須做到“百善信為先”,失去了“信”,再流暢再美麗的翻譯都會失去意義。因此,要教導學生從忠實的角度去進行翻譯實踐,學會從整個語篇去理解和把握詞匯的內在涵義,從而確定一個比較合適的譯文。切不可“管中窺豹”,單純用“拿來主義”將現存的在法律概念上似是而非的目的語中的法律詞匯去僵硬地對應原文詞匯。
在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中解決詞匯缺項的矛盾,既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廣博的知識含量,必要的應對能力,還必須要有過硬的思想作風,我們要牢記學海無涯,“譯海無涯”的道理,勇于學習,善于創新,敢于實踐,大膽挑戰中英法律詞匯缺項這個攔路虎,我們的翻譯教學水平和翻譯質量就一定會有大的提升。
[1]宋雷,張紹全.英漢對比法律語言學:法律英語翻譯進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趙鎮江.法律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Garner, Byran A. Black’s Law Dictionary (9th edn) [M]. Thomson Reuters,2009.
[4]魏海波.實用英語翻譯[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On legal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
Xiao Jun
(Business English Department,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510000, China)
Legal words are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law. Becaus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legal languages, the objective of legal vocabular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legal cultures, the 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 is inevitable during legal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henomen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is put forward.
the 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 the loss of mean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H313
A
1000-9795(2014)05-036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10
肖(1982-),女,湖北武漢人,助教,從事英語翻譯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