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婷
(銅仁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貴州銅仁 554300)
日語教學新模式探討
賀 婷
(銅仁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 貴州銅仁 554300)
在新時期發(fā)展的中國正步入全球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行列,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傾繁,探究的深度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各高校應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復合型與善于交流的國際型人才[1]。中日交流作為國際交流的一部分,當今的日語教育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更多是以語言為基拙的多元化綜合性跨文化交流教學。采取新的日語教學模式,關系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新時期日語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影響中日未來的發(fā)展,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
日本語教學;新型模式;創(chuàng)新
新世紀的中國處于全球貿易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行列。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跨文化交流活動也日益增加。全國高校應培養(yǎng)更多的復合型人才與國際交流型人才,外語教學的規(guī)劃也在不斷改變。日語教學不僅僅只停留在的語言之上.演進為一種綜合性的跨區(qū)域文化的教育,相應的變化使得日語教學的難度增加,學生與教育工作者面臨新的挑戰(zhàn)[2]。
我國的日語教學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顯然存著問題。第一,在教學的方法方面,教學方法多年來只停留在語言教育,絕大多數都為“聽”、“說”、“讀”、“寫”等基礎教學法,只知道盲目的研究其語法結構和句型特征占據傳統(tǒng)日語教學模式的絕大部分。這種使學生只停留在書本上從而忽視對其語言國文化與交際的學習的教學模式,有時候會造成學生無法理解異國的文化,不能適應在異國的生活。導致在國際交流上產生誤解甚至摩擦。其次,在當前現存著多種日語教學教材中,能將其抽象畫的語言與該過實際社會文化相融合,并能借助圖像、音頻等手段形象地將其展現出來,能讓學生快速理解和心里接受的教材很少,而在教學過程中介紹語言國生活、文化、交際等教材幾乎沒有。這對現代語言教學是很不利的。
隨著多年來教學實踐表明:如要解決傳統(tǒng)的日語語言教學模式中只注重語言、語法學習,忽略社會文化的交流而引起文化摩擦這一課題,需要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新的語言教育模式[3]。
1.案例教學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要求選擇恰當的案例,并把案例作為教學的材料之一,以引導學生恰當的運用理論知識來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并借此鞏固課上所學的一種教學新模式。要使用那些能幫助對學生對課上所學知識進行闡明和推理的恰當的案例,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并將其所學知識和社會現實相結合。運用生動的案例分析。學生可以快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來透析案例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這是提高和整理學生大腦中已有的雜亂知識的過程。是尋找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過程。這不只是學生鞏固其課堂所學理論的過程,這更是提升學生思維方式使學生更能快速融入所學語言國社會文化的過程。學生通過案例教學的學習,可以從案例分析中學習整理知識結構,可以把整理完成的系統(tǒng)性知識理論轉變?yōu)樯鐣嵺`能力。此教學模式在日語教學中的運用,筆者認為日語翻譯課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學的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日語原意,掌握翻譯的日與典型文章,并運用翻譯理論綜合進行分析,最后進行整理和分析加強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2.在日語教學中應用雙語教學
使用第二語言進行外語教學是外語教學的突破口。在日語教育中運用雙語教學(采用日語教學),這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計劃的分段式的實施。在日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教課還是要以中文為主,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穿插者簡單的日語教學用語,對一些簡單的單詞進行詞義分析,但一定要標注漢語意義。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慢慢的使學生過度到雙語教學。如果在最開始就使用雙語教學模式會使大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會進一步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在掌握基礎日語知識后,教師在上課時應該交替地使用中、日文,讓學生學會用日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用日語回答問題、積極參與討論。等學生進人了高年級階段,教師可嘗試采用全日語教學的模式,提高學生用日語思考問題的能力,加之引導學生使用《新明解國語辭典》、《廣辭苑》等用日語解釋日語的字典,加深對日語語言的理解能力。并可通過組織學生發(fā)表日語演講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日語學習的掌握度[4]。在考試方面,要注意加強口語所占的比重,加大學生運用日語語言來說的水平。逐步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日語雙語教學的學生,會提高日語交際水平,熟練得使用日語進行交流、書寫、翻譯,使之成為和漢雙語的人才。
3.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日語教學中的運用
多媒體主要指是一種電子技術,集圖形、聲音、文字、動作與一身,再加上網絡共享性與豐富性,在日語教學中,可以把相關的文化信息、圖片信息、文本信息、存儲傳輸等通過形式再處理。事實上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學是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相互結合,它把傳統(tǒng)平面教學升級為三維教學,增加了圖片、視頻等,更有網絡交互教學活動,從而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fā)起學生的主觀學習興趣,增強教師與大學生的溝通方式,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并提高日語教學水平。
將多媒休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域.實現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的完美結合,在中國日語教學中多媒體網絡已經廣泛推廣與應用,并深受廣大師生的重視與青睞,它對增強日語教育中的趣味、歡樂,調動學生對日語學習的樂趣與積極度,有著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多媒體網絡在日語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對多媒體網絡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認為多媒體網絡在日語教學中所發(fā)揮著的作用,為了廣大日語教職人員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適合的學習氛圍。
4.中日語言與文化的差異的對比性教學
語言作為一種初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日語教學不僅包括語言教學。而且還應有更深層次的文化教育。學生學習的外語雖然在語序語法表達上無任何錯誤,而往往在語境中交流就會出現障礙,造成這種結果說明教育還是失敗的。把語言教學深入到文化之中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站在一個文化的大背景下學習語言,才能把握其語言精髓,單純的死記硬背遠遠是不夠的。
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都是使用漢字的東方國家,使用的漢字也如出一轍,但日本語的語法結構與漢語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對日本文化、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考慮[5]。這種隱藏在語言之外的、卻時時刻刻影響著語言的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通過對漢日語言、文化的對比,找出經常混淆漢語與日語存在的不同點,與學生共同探討,幫助學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存在于語言之中的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綜上對幾個日語教學新模式的探討。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發(fā)展不斷深入,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不斷更新。我國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也需要改進,需要不斷地更新與完善。實施新的日本語教學模式,這就需要切實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身水平與道德修養(yǎng),在教學中應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通過改變教育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挖掘學生的能力潛質,為學生以后離開課堂,適應社會發(fā)展,走向國際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1]劉曉芳.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9-21.
[2]羅萃萃.經濟全球化語境下的商務日語教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20-2.
[3]徐曙.日語教育與日本學[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56-70.
[4]顧也力,陳多友.東亞地區(qū)日語教育日本學研究前沿文存[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2-18.
[5]修剛,李運博.中國日語教育概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56-70.
Discussion on the new mode of Japanese teaching
He T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China is ente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new perio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is increasingly frequent, depth of exploration has also been improved, 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more excellent compou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Chinese Japanese communication as a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Japanese education is no longer the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the language for diversified comprehensive basi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ake the new Japanese teaching mod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 focus of Japanese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nflue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have realistic social significance.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new mode; innovation
H36
A
1000-9795(2014)05-0392-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8
賀 婷(1981-),女,山西太原人,講師,從事日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