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鏡屹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徐州 221116)
淺析河南地區畫像石狩獵圖
鮑鏡屹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徐州 221116)
狩獵,自原始社會以來,在各種藝術載體上都有體現,既是生產生活現實場景的再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又承載著宗教祭祀、軍事演練以及娛樂消遣等功能,河南地區的漢畫像石狩獵圖像與其他地區比較起來,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下文將淺析這些特性并且會初探其原因。
河南;漢畫像石;狩獵圖
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以狩獵為題材的巖畫,春秋戰國以后,這類題材還廣泛存在于青銅器、帛畫、壁畫、漢畫像石和漢畫像磚、陶器等藝術載體上。兩漢時期,作為喪葬藝術主要載體的漢畫像石,在河南地區,無論其數量還是內容樣式,都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根據相關畫像石著作的統計,全國范圍內,發現和發掘超過二百多座漢畫像石墓,河南的畫像石墓就超過五十多座,其中南陽市就占四十多座,出土的畫像石數量在兩千余塊。在諸多題材的漢畫像石中,狩獵圖像的漢畫像石,雖然為數不多,據筆者搜集統計共十三塊,但是其鮮明的藝術特色以及其后體現出的漢代河南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等,卻是意義非凡。
河南漢畫像石主要分布在以南陽、商丘、許昌為主的幾個地域。在對《中國畫像石全集河南畫像石卷》和《南陽兩漢畫像石》這兩本著作中出現的狩獵圖畫像石,進行搜集整理和歸納之后,可以發現,僅有的這十三幅狩獵圖畫像石都出自南陽,具體分布如下:南陽唐河縣唐河針織廠出土四塊,唐河電廠一塊,鄧縣長冢店一塊,臥龍區草店一塊,臥龍區七一鄉王莊墓兩塊,宛城區七孔橋一塊,臥龍區英莊兩塊,南陽市人民政府大院一塊。
該地區的狩獵圖畫像石,依據考古發掘資料來看,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即西漢(包括王莽時期)和東漢(個別延續至魏晉時期)。根據可以推斷出紀年的狩獵圖畫像石的畫面分析,可以發現,不同時期的狩獵圖畫像石,呈現出一些差異。首先,西漢新莽時期的狩獵圖像,在相應畫像石漢墓中所處的位置大都位于墓室墻壁上,只有新莽時期的南陽唐河電廠出土的狩獵圖畫像石是位于門楣。畫面人物刻畫簡介明了,構圖元素簡單,有獵手、獵具和獵物,但是各元素大小在構圖中比例失常,顯得樸拙。如唐河針織廠畫像石墓前室南壁的這幅狩獵圖,左上角刻繪的是雙手持篳的獵人欲網一兔,獵人面前不遠處的兩只獵犬正在追趕一只鹿,中間一位獵手左手抓兔,右手拿一錘,右邊一騎手追趕獵物。畫面無邊飾,素地淺浮雕,將畫面中狩獵場面刻繪的栩栩如生,但是人物跟獵物、獵具大小相當。其次,東漢時期這一地區狩獵圖畫像石,都刻繪在門楣上,在構圖元素上,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畫面的背景都會刻繪以山巒、群山峻嶺。捕獵場景的刻繪較西漢時期,更加明確,線條流暢,雕刻技法更加嫻熟,更加寫實。如東漢早期的英莊墓中出土的畫像石,圖中右邊刻有群山,表現了山林狩獵的情景,山左側是一獵手和一輛軺車,山右側一持篳獵手和一騎手在兩只獵犬的協助下,追趕奔向山林中的三只鹿。東漢中期的鄧縣長冢店出土的狩獵圖畫像石,刻繪了圍獵場面,畫面左側為一騎手彎弓欲射身后一虎,虎的后面則是另一騎手持戟夾擊此虎,畫面右側一騎手手持獵具追擊一熊,畫面上端刻垂角紋,下端刻幾座山丘。魏晉時期王莊墓出土一狩獵畫像石,刻繪的依然是山林中圍獵的情景,畫面左側一持戟獵手牽一獵犬追逐一鹿和兔,獵物右側一獵手跪射獵物,畫面右側模糊不清的則是以騎手馳騁。
綜上所述,河南地區狩獵圖畫像石都出現在南陽,究其原因,可從南陽的歷史地理及經濟發展等方面來考察。西漢時,南陽郡農業和手工業極為發達,冶鐵業在漢代也尤為著名,鐵制工具質量及數量不斷提高,為漢代畫像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正是南陽一帶日益富庶的經濟,使其成為漢代貴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西漢時就有不少王侯被分封在南陽,東漢王朝建立后,宛城又成為京城洛陽的陪都。因此,南陽更成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的集聚之地。漢代普遍盛行“靈魂不滅,視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因此,那些盤踞在南陽一帶的眾多貴族官僚們便將墳墓建得像生前陽宅一樣豪華氣派。就連一些不太富足的中下層地主,商人也不惜傾其家產對其父母實行厚葬,企圖以此舉博得孝名,從而達到躋身仕途,升官發財的功利目的。于是,南陽一帶便出現了大量豪華堅固的畫像石墓。秦時在此設置南陽郡,地處漢水流域,東、北、西三面環山,是一個扇形盆地,林業資源豐富,這為狩獵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客觀條件。狩和獵在古代,有不同的含義,《爾雅》中說“冬獵為狩”,許慎《說文》中對“獵”則是這樣解釋,“獵,放獵逐禽也。”在古代,獵即捕捉禽獸,而狩特指冬天捕獵。由此足以看出,古代,打獵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河南地區該類圖像明顯少于其他地區,則反映出兩漢時期,該地區的狩獵,并不是作為一種生產方式出現,更多的是刻繪貴族王侯生前現實生活場景,用作彰顯其顯赫身份的。
[1]周到,李京華.唐河針織長漢畫像石墓的發掘[J].文物,1973(06).
[2]南陽漢畫像石編委會.唐河縣電廠漢畫像石墓[J].中原文物,1982(01).
[3]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河南漢畫像石(6)[M].河南美術出版社,2011年.
[4]王建中,閃修山.南陽兩漢畫像石[M].文物出版社,1990.
[5]周祖謨.爾雅校箋[M].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
[6]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The portrait stone hunting in Henan area
Bao Jing-yi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Hunting, since the primitive society,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various art carrier, is the reproduction of real life sce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lso carries religious sacrifice, military exercises and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functions, the Han figure stone of hunting in Henan area to compare with other areas, h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t will analysi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Henan; Han stone gravings; hunting
J22
A
1000-9795(2014)05-0069-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10
鮑鏡屹(1981-),女,江蘇徐州人,從事漢代考古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