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雷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比較
嚴 雷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盛唐時代,涌現出一個個燦若星漢的詩人群體,他們在中華文學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成為中國文學的瑰寶。在這個時代,其中的山水田園派詩人,有兩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維和孟浩然,文學史上并稱“王孟”。他們的詩既有相似的精神風貌,又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從他們的對比中,進一步了解境遇和個性對他們的影響,其詩歌的藝術以及訴諸筆端的情懷。
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差異
眾所周知,山水田園詩起源于《詩經》,成于魏晉,及至盛唐而至大成。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大批山水田園詩人,而王維、孟浩然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作家。如果說孟浩然沖淡中的壯逸之氣夯實了南方山水詩的骨力,那么王維則以雄渾壯麗與空靈自然相結合的風格,開辟了北方山水田園詩的境界。他們的詩歌運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出山水田園的清新自然,寧靜優美,意境幽遠,以描繪自然山水和田園風光為內容,表達返璞歸真、怡情養性的情趣,抒寫隱逸生活的閑情逸致。他們二人的詩歌,清雅而不失風韻,平淡而不減意蘊。然而他們由于社會環境和本人境遇及個性方面的差異,二人的隱逸思想演變各自呈現不同的情況。
孟浩然是盛世背景下極少數以布衣終身的詩人,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隱逸詩人,據《舊唐書·孟浩然傳》載:“隱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可見,孟浩然并不是一味隱居方外,他之前的隱居學習也是為后來的出仕做準備,他的隱居與仕宦是緊密相連的。孟浩然一生布衣,雖寄情田園山水,但仍不免失意。因此,他在描寫山水的心境里,很明顯地流露出一份抑郁和對社會冷淡的情調。譬如同樣聽到蟬鳴,在王維是一種陶醉和享受:“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在孟浩然卻是“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了,由此也不難看到他們由際遇而內心世界的不同。他身在山林,卻心懷魏闕,頗有些孤寂不平之情。
與孟浩然相比,王維則較為幸運。他在開元九年進士及第,為太樂丞,被岐王所重。這時候的他有著盛唐詩人昂揚進取的精神。后因事被貶,亦開始了半官半隱的生活。但他有著曠達豪情、也有對宦海沉浮的思索,以及內心的煎熬。這個時期的他《贈從弟司庫員外絿》寫到:“少年識事淺,強學干名利。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政治熱情極大減退,開始思念山林。王維晚年的歸隱,確已達到了他在《裴右丞寫真贊》里說的“氣和容眾,心靜如空”的“無我”境界。他在《山居即事》中說:“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這是其獨自隱居山時的心態寫照。王維在處理仕隱關系時進退自如,他能享受孤獨,甘于寂寞。王維心戀山水,詩歌中多閑適自得之趣。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詩歌也多行旅覽勝之作。他似乎是以一個不斷移動的旅行家的眼光來看山水的,所以其山水田園詩移步換景,多有動感,如一幅幅山水田園的連續鏡頭組成的長卷。出現在孟浩然詩里的景物描寫,常是他生活環境的一部分,有即興而發、不加雕琢的特點。如廣為流傳的《春曉》,如一幅春日起居圖。他的田園詩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一詩描繪農家風光,簡直就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的圖畫。讀來雖平淡如水,卻將農家的淳樸自然、景物清新恬靜,詩人與朋友情誼的真摯深厚融會和諧。孟浩然的田園詩就像一幅幅的風俗畫,融入生活,“余”、“我”等字樣常出現在詩里。有“我”、有景、有情,詩語淳樸自然,很是接近“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王維是詩書畫音樂藝術的全才,他畫名極高,詩名尤著。“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對王維詩歌的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成為大家對王維詩的一致公論。他善于以畫家的眼睛用來構圖詩歌風景。他一生多隱居山林,很少出游,故他的山水田園詩多用“靜”的畫面來表現,以物觀物,層層設色渲染,色彩對比鮮明,畫內景與畫外音的配合,宛如一幅幅的寫意水墨。詩歌多空靈澄澹,很少有“我”的存在,善于以側面展示他的內心。
王維“以畫入詩”,所以他筆下的山水田園景物的布局都錯落有致。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簡單的幾個意向已成為一幅完整的構圖。而那些姑娘,那些漁人,又為這大山的美景增添了無限的靈動之氣。風景如畫,詩歌如畫,在靜逸中透出生機盎然,如一幅純美的秋日圖,把詩中之畫向我們漸漸鋪展。
孟浩然作為隱逸詩人,他的隱逸帶著絲絲的無奈,常在山水田園的描寫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景物也染上了一層清冷的色彩。求仕與隱居的矛盾在他的內心一直存在,儒家用世的思想對其影響頗深,故而他的詩,借景抒情,總透出一種寧靜而清冷。山水田園是他的一份寄托,也是他的一種牽掛。
孟詩缺乏對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風格是恬淡孤清。如《夜歸鹿門歌》中“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閑淡雅,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一個“惟”字,一個“幽人”,不免透出孤獨寂寞之感和無可奈何的幽怨。政治上的失意,激起他的牢騷,但又無法發泄,只能把心思和感情寄托于山水田園之中。
王維的歸隱是在看到社會上諸多矛盾之后而自甘退隱的,“氣和容眾,心靜如空”,他的內心趨于平靜的,是充實的,在詩中便呈現出一種真正恬淡美好的風格。這與他篤信佛教有巨大關系,他素有“詩佛”的稱號,以禪入定、由定生慧,他的詩借景寫心,許多詩歌透著佛光禪影。如他的詩《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全詩寫了遠望終南山的景色,層次鮮明,詩意明朗,透出詩人的精心布局與禪思。“詩的頸聯更是超出了一般詩歌的視鏡,王夫之評《終南山》:‘工苦安排備盡矣,人力參天與天為一矣。’”他的《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更是把退隱后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俞陛云評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云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詩人的閑適與禪意盡顯于此。王維的詩歌則往往滲透著佛家的禪思,詩人追求的是那種遠離塵囂的空而寂的境界,這也正是王維詩歌中常常無“我”的原因,不見詩人的影子,卻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靜的快樂中,達到人與景的合一。
王維、孟浩然作為山水田園詩人,引領了山水田園詩,他們上乘《詩經》、《楚辭》及漢賦中描摹山水景物的方法,又吸收了魏晉南北朝山水田園詩的優點,更是將陶謝二人加以融會貫通,使一度綺艷的詩風變得平淡自然,是唐詩發展的重要一環。有唐一代,無數詩人都有山水田園的作品。
[1]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13-22.
[2]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6-205.
[3](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62.
[4]李景白.孟浩然詩集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8:12-78.
[5]盛亞軍.王維、孟浩然詩歌創作上的相同之處[J].大眾文藝,2011,13(12):157.
Comparison of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s pastoral poetry
Yan Le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emergence of a poet group, they stay the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become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era, the pastoral poets, there are two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called "Wang Meng"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ir poems are similar in spirit, also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ir contras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ir character, his poetry art and feelings in words.
Wang Wei; Meng Hao-ran; pastoral poetry; difference
I207.22
A
1000-9795(2014)05-0114-02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12
嚴 雷(1979-),女,吉林長春人,講師,從事古代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