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敏
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和發展教師的主要場所,是中小學教師的源泉所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的質量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密切相關,而做好師范新生的入學教育工作則是整個師范教育邁出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義。師范新生入學教育與普遍意義上的入學教育不同,它是由“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因此,當前高等師范院校如何有效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前,我國師范院校對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上升,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在對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構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長期以來,越來越多的高等師范院校在新生入學的教育內容、教育主體上下功夫,而沒有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育最終要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來實現。因此,當前師范院校這種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趨勢勢必影響入學教育的質量。
在師范院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中,學習者是師范新生,因此,教育活動的開展應切合師范生的特點。但是,我國師范院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也沒有體現出師范生的特殊性。師范生是未來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人才,我們要根據教師職業的時代發展需求,對師范生進行專業素質、職業素質、基礎素質的全面教育,從而提升師范生的綜合素質,以便更好地接受社會的歷練。
當前,我國師范院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時間、空間上表現出不合理之處,這深深影響了入學教育的實際效果。我國師范院校的新生入學教育,開展活動的時間過于集中,這樣的安排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開展活動的空間則局限于學校,這與師范生較強的專業實踐性特點相背離。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上,我們都應看到現有模式的不足,應積極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師范院校入學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新生入學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我們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適合師范生未來發展的教育模式。
1.確立以人為本理念在入學教育中的地位。以人為本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深遠的意義。以人為本的實質內涵就是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在大學入學教育中則表現為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這將大大改變傳統意義上把學生純粹視為被教育對象的現狀。在高校尤其是高等師范院校的入學教育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弘揚大學精神、提高教學質量、加深師范生關于“教師”這一職業的重新解讀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2.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1)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入學教育中,教育學生的前提是了解學生。我們要了解學生對新學校、新專業的看法,了解學生對大學階段學習所做的初步計劃,了解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看法,了解學生的整體特點和個性特點,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為學生入學教育內容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入學教育中,由于地域的差異性造成了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尊嚴,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入學教育體系的構建。(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意義上的入學教育總是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者,是受教師控制的對象,然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意識到學生在整個入學教育中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認識的主體。一方面,入學教育的內容要具有可選擇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校制訂的培養計劃并結合自身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相關內容,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立性,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超越教師的限制,科學地提出不同的觀點與方法,創造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是學生主體作用的最高表現形式。
在高等師范院校的入學教育中,由于“師范性”的既定性和特殊性,我們要根據現代社會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開設與此相關的教育內容,使師范生更加明晰“教師”這個職業的特點,使他們自入學開始就培養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向“教師”靠近。
1.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素質。為了提高師范生以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素質,師范院校入學教育要優化課程設置,制訂切實可行的培養計劃,具體做到以下幾方面:(1)增設相關課程,拓寬師范生的專業知識。高等師范院校要增設與所學專業知識有關的課程,實現“量”的拓展,使學生能夠不斷地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同時,針對本專業的重要知識部分設置“深化課堂”,使師范生所學的知識得到“質”的深化。此外,學校要設置以“教育學”“心理學”為核心的“精品課程”,作為教師專業知識的必要補充。學校在新生入學之際,將這些課程納入師范生的培養計劃,講解這些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這些課程的興趣,使師范生既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又有了精深的學科知識,從而為以后從事教師職業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2)優化課程設置結構,發展師范生的專業能力。教師的專業能力就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順利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和本領。①根據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我們在入學教育中要優化課程設置,把與教法課、班級管理課、技能訓練課等專業能力有關的課程納入課程設置中,使其與專業知識課程交錯進行,培養師范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設計教學能力等,使師范生在入學之初就對教師基本技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以便在大學學習中努力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
2.擴大教育資源,提升師范生的職業素質。師范性決定了師范院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特殊性。在師范院校這種專業性較強的院校中,職業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國高等院校新生入學教育也把以職業規劃、職業道德為主的職業素質的培養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1)利用學校資源,完善師范生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是學生針對未來就業和實現職業理想而制訂的計劃。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我們要能夠充分挖掘學校這一場所中可供利用的資源,充分發揮學校的作用,使師范生在入學之初就能樹立職業理想。在學校,我們可以動員優秀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組成教師隊伍,為學生系統全面地介紹教師這一行業,從而使他們了解教師行業的特點及需求導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職業導向制定職業規劃,為師范生的就業打下基礎。(2)拓寬資源意識,強化師范生的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的基本行為規范,是教師自己對職業行為的自覺要求。②對教師而言,這些規范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熱愛學生、誨人不倦、以身作則,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國入學教育形勢來看,高校師范院校過于忽視校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要拓寬教育資源,邀請教育界精英人士進入校園,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立足于教師職業,向同學們介紹職業心得,傳授職業經驗。從優秀教師身上,學生更容易看到“職業道德”這一抽象概念在實際教學中的體現,從而使師范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發揮為人師表的作用。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對學習者進行教育的途徑。當前,我國師范院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在時間、空間安排上缺乏合理性、科學性,為此,我國師范院校從時空入手,創造多時空的教育方法,完善我國新生入學教育的模式。
1.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的統一。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是針對時間而言的,集中教育是將師范生入學教育的各項內容在一段時間內連續完成的教育方法;而分散教育則是將這些教育內容穿插在其他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完成的教育方法。在我國,目前多以集中教育為主,這種教育方法既會使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又便于學校進行協調管理。但是,結合師范新生的特點來看,他們剛經過緊張的高考進入大學,對大學生活及所學專業有些茫然,過于集中的教育會加劇學生的緊張心理。因此,我國師范院校要一改過去只注重集中教育的方法,采用逐步引導、緩緩進入的方式,將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統一起來,以適合師范新生的心理。
2.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統一。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是針對空間而言的,以學校教育為界,將教育的方式分為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一直以來,校內教育深受我國師范院校的喜愛,并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校內教育這一教學方法的影響下,我國師范院校往往能夠協調專業老師、輔導員以及優秀學生的引導作用,能夠合理利用校內傳播媒介,進行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從而對新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但是,在新時期,校內教育無法滿足師范新生的個人和時代需求。對師范新生進行校內教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校外教育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到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中,走到具體的工作單位中,參觀實際工作場所,了解社會的實際就業壓力和就業需求。這種“走出校園”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的心理受到沖擊,促使師范院校的新生盡早樹立職業目標,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樹立精神動力。
高等師范院校新生入學教育是整個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改進,使入學教育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注釋]
①②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2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