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高
1.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即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考慮到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學校開展工作的根本大計。具體體現在應考慮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和發展上,學生不但具備優秀的學習能力還應當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健康的身體素質、積極的精神面貌等綜合素質。在以往的高效管理模式中,過于強調學校建設、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關注。忽視了學生的發展就等于失去了根本,教育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高校工作應重視學生管理工作和學生的發展,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2.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人的主體性在教育環境中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性是人區別于自然環境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屬性。在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為教育工作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為核心。同時,教育工作者、教育機構也應當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高校特別重視制度的作用,將制度建設作為高校建設的中心環節,學生管理必須按照制度的要求來開展工作。其實這種思維是存在偏差的,學生管理不應當以制度設計為中心,而是應當以學生為中心,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再者,教育中學生是主體,其他都是客體,客體是為主體服務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在學校建設、學科建設中體現出來。
3.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學說,個體性是在自然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教育形成的個體特質的總和。自主性和創造性是個性發展的前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注重規范,強調一致,這對于學生集體主義情感的培養大有裨益,且在學生管理中也便于操作。但是過分強調制度就會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作為主體,有很強的自我特色,同時也是不斷變化和成長的個體,制度若不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很容易抹殺學生的個性,使培養出的人才沒有鮮明的個性,也會喪失應有的活力。因此,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4.強化服務意識。在傳統學生管理模式中,學校是管理者,強調的是學生要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學校和學校的規則,主張“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以人為本的現代高校管理模式中,學校應當以服務者自居,以服務代替管理,尊重學生權益,注重保護學生的創造性,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集權式和分權式的學生管理體制。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主要由學生工作處、學生黨組織、團委承擔,以及學生成立自我管理的學生會。這種體制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學校學生工作部門統一負責全校學生工作,即一級管理,集權式;一種是學校和院系兩級單位分別設學生工作機構,分級管理學生工作,即二級管理,分權式。集權式的一級管理體制的最大優點在于管理效率高,校方對學生管理的動態信息掌握得比較及時,便于及時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具體對策。這種體制下的學生輔導員直接隸屬于學校學生工作處,有利于簡化機構設置,提高人員利用率。但這種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各院系沒有專門的學生管理機構處理學生事務,院系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變化,學生工作極易陷入被動。再就是學校工作部門統一實行學生管理工作,人員需求大,工作任務繁重,且校學生工作部門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容易造成管理混亂。分權式的二級管理體制,主要是指學校和院系分別設置學生工作機構,校學生工作部門統一安排部署全校學生工作,院系學生部門對校學生部門負責。這種制度的優點是學生管理工作更具靈活性,因為院系學生部門離學生最近,最有利于開展學生工作,而院系學生管理部門的設置正好契合了這種需求。這種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點,最大的不足之處是各部門學生工作缺乏統攬全局的全面性,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的失控局面。
2.理念未能體現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受管理理念的影響,只有革新理念,學生管理工作才能舊貌換新顏,邁出新的步伐。我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長期受制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僵化思維影響,甚至還有傳統文化中不合時宜的教育思想的影響,限制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和進步。傳統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做到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都是在要求學生適應學校,而不是學校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而進行自身的調整。這樣雖然有利于對數量眾多的學生群體的管理,可以“把群體管理的像一個人那樣整齊”,群體的風格、步調、色彩都整體劃一,但是卻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成長。畢竟學生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差異,目前的管理模式經常粗暴地抹殺了這種差異性,使學生統一到管理者指定的各種政策和目標上來。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模式必須思考改變這種束縛人全面發展的舊模式。
3.心理咨詢工作流于形式。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學階段處于人生心智完善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問題若不能及時疏導,很容易影響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但是目前的大學生心理咨詢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大學生還不能正確對待心理咨詢這一學生管理形式。他們認為只要去了心理咨詢室,就可能說明某人有心理問題,可能會受到同學的歧視。因此,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一直難以有效開展。其次,學校領導對心理咨詢工作的不重視,心理咨詢部門長期受資金和設備不足的困擾,人員隊伍長期得不到加強,既不引進新人,也不培訓老人,心理咨詢工作基本處于癱瘓停滯狀態。
1.創設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是學生與學生管理模式之間建立一種難得的默契。校園環境可以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硬環境是指學校的基礎設施,例如圖書館,體育場,教學設備,實驗室等。軟環境是學校的政策,校訓,校園文化等。硬環境建設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求學校在總體規劃上應當突出照顧學生要求的設計風格,例如安靜的教室與喧鬧的餐廳之間的位置安排,安靜的宿舍與喧鬧的體育場之間的安排等,校園硬環境的每一處規劃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要求,才是以人為本的體現。軟環境建設中也要體現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這種人為關懷即可以體現在學校制定的政策中,也可以體現在教師和校領導的個人言行中等。例如學校成立的各種社團,充分滿足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交流,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也可以成立貧困生救助基金,號召全體同學奉獻愛心,形成關心人、救助人的溫情脈脈的校園文化等。
2.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是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學生成立特定的自我管理組織,加強對自己的管理工作。高校學生管理歷來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我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出現了“學生會”這種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形式。事實證明,高校學生的自我管理不但為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減輕了壓力,同時能夠照顧到青年學生自身的成長規律。在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中,應當繼續強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這種機制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著促進作用,內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學生管理的各種工作和措施只有獲得了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認可,方能起到實效,學生才會心悅誠服的接受。這就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機理。學生管理工作要做好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發揮從內到外的動員機制。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加強學生個體對學生管理模式的認同感。
3.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體現以人為本的關懷精神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工作。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出現的心理問題若不給以及時的疏導和治療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影響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現階段我國社會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能力越來越旺盛,同時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再加上我國近幾年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給大學畢業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目前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已經普遍受到社會各界和教育部門的重視,中央發布的高校學生德育工作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通過加強投入和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同時改善目前的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水平”。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離不開完善的心理咨詢工作的支撐。具體而言,首先,應配置專門人員,在積極引進人才的同時也要加強現有人員的專業培訓,只有加強人才素質,心理咨詢工作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其次,積極開展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評,為每一位學生設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回訪或復查,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健康中的問題。最后,及時開展大型的心理健康論壇或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改變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錯誤看法。這些措施的展開都需要一個功能齊全的組織保障,那就是要建立一個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中心,這種中心就是高校學生管理中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平臺。
4.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識。長久以來,我國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沒有明確可依的法律規范來指導工作,這是因為教育部門或者學校認為學生管理不需要法律,因此以往的學生管理工作就體現出人治的基本特征。這種狀況很不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規范。學生管理工作若無法可依,容易造成工作人員的主觀隨意性較大。基于目前這種形勢,加強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應當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對管理人員的行為做出具體指導和參考約束,并且切實提高管理者的法律意識。
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工作的開展都應當體現出為學生服務、滿足學生需求的理念。但在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中,仍存在著不利于學生成長的管理理念,如對制度和規范的過分強調;要求學生改變自己的步調,適應學校和制度等,這些做法其實質不是以學生為本,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針對這些做法,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加強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完善對策,希望對高校學生工作貫徹以人為本理念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