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光
談京劇演員表演的“寫實”與“寫意”
趙小光
京劇藝術千百年來魂系國人,成為中華戲曲的國粹瑰寶,也為豐富人類文化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世界藝術百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京劇藝術漫長的成長發展歷程中,不僅創造了擁有自己獨特表演體系的藝術形式,而且展現出博大包容的創作理念。京劇藝術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不斷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集各種表演優長于一身的奮斗史。它所表現出的眾體兼備的表現方式和由此而產生的表演體系,不僅使京劇藝術擁有迷人的魅力,也讓京劇舞臺的演出風格和表現形式更加別具一格,異常豐富。本文通過自己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僅就京劇表演中的寫實風格與寫意風格略作探討。
京劇舞臺表演中,“寫實”風格主要表現在生活化的表演和口語化的道白中,而“寫意”風格主要表現在歌唱、虛擬化的表演以及舞蹈和韻律化的道白中。用通俗一些的意思表達,“寫實”其實就是指表演風格更接近生活原態,而“寫意”就是表演風格離生活原型遠一些罷了。例如,京劇演員表演時,小生和旦角出場時,展現在觀眾面前的裝扮都是凈臉,演員不過略施粉黛而已,但老生出現在舞臺上都要戴髯口,而且那胡子遠比生活中正常人的胡子要長得多,這樣的胡子就明顯帶有夸張寫意的色彩。再如,演員表演中,要使用大量的口語化的臺詞來表現人物或交代劇情,這些口語化的臺詞觀眾一聽就明白,是對生活的直接模擬,因此這種口語化的道白,毫無疑義被稱為寫實風格。但是,京劇舞臺上各類行當表演也經常采用韻律化的道白,這種道白自然離生活原貌就有了距離,所以韻律化的道白就有了寫意的色彩。
中國戲劇的審美要求雖然認為演員表演越接近生活越好,人們對一個演員的最高贊譽也是“演得像”,“裝龍像龍,裝虎像虎”,“活靈活現”等等。但在中國戲曲藝術的舞臺實踐中,沒有任何一種形式能夠將生活中的一切現象和一切過程都原原本本地照搬到舞臺上。“寫意”這個詞就是從中國的繪畫藝術中借用到戲曲中來的。元代著名的美術鑒賞家湯垕就曾將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畫蘭謂之“寫蘭”。但無論是“畫”還是“寫”,都讓我們感受到在藝術創作中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將二者兼備,兼收并蓄,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引發美的感受。京劇藝術也是如此。京劇表演中,寫實風格與寫意風格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將兩種風格融為一體,形成寫實與寫意風格的完美結合。梅蘭芳在表演京劇《貴妃醉酒》時有一個聞花的動作,他采用“臥魚”的身段表演來完成。表演時聞花的主體動作是“聞”,所以完成這個動作時他通過躬身、下腰等細膩真實的動作表現來完成。因為如果動作不真實,觀眾就不知道”臥魚”這一身段的含義了。但在此表演過程中,還需要有表情、氣息、手法、步法等一些輔助動作進行配合,共同完成整個動作。這些輔助動作看似與主體無關,實際上卻是整個表演動作的修飾與加工,雖然不要求它像主體動作那樣寫實,但仍需要表現出充分的美感,對主體動作的完成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再比如,幾個演員同時在舞臺上表演“跨溝”這個動作,有的演員可能像真實生活中的跨越一樣,直接來一個“蹦子”,而有的演員則形象化的翻一個“筋斗”,寫意的味道很濃。但不管哪種表現,觀眾都能夠接受,都明白這些動作表達的都是“跨越”的意思。由此可見,京劇舞臺表演中,表達一種內容既可以采用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可以采用寫意的表現手法。只有很好的將二者結合,才能讓表演感動觀眾,魅力四射。
京劇藝術“虛實結合”的美學思想,是貫穿于整個藝術實踐過程之中的,是生活真實經過長期舞臺藝術實踐后,變形夸張藝術處理后的結果。作為京劇演員,必須對京劇藝術的這些本質特點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在自己的舞臺創造中將劇本規定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恰到好處的展現出來。演員只有在舞臺上表現出最具說服力的技術技巧和最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才是對自己藝術創作水平的最好肯定。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