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輝
試析京二胡與京劇伴奏
張麗輝
在戲曲舞臺,尤其是京劇表演藝術中,劇情的發展會揭示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一切除了演員用自己精湛的表演來表達之外,還需要通過音樂的伴奏來加以強化,讓觀眾得到更加強烈的信息提示和藝術感染。今天的人們欣賞京劇大都喜歡欣賞演員的基本功,即“唱”、“念”、“做”、“打”的展現,也就是看“唱”得是否有板有眼,“念”得否抑揚頓挫等等。但戲曲界更有“一臺鑼鼓半臺戲”之說,一語道出了音樂伴奏在演員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京劇的伴奏樂器分管弦樂和打擊樂,也稱“文場”和“武場”。早期的京劇“文場”,只有京胡和三弦兒兩種樂器,后來隨著京劇藝術的發展,又增加了月琴,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京劇樂隊的“三大件”。有一次,梅蘭芳先生在排練劇目時,演唱過程中總感覺樂器的伴奏達不到他的要求,他發現“三大件”的音區較高,而且旦角的假聲演唱同樣也處在高音區,為了增加旦角唱腔伴奏的色彩與厚度,經過著名琴師王少卿、徐蘭沅的潛心研究,在原來主要以京胡、月琴、三弦兒伴奏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京二胡。這種旦腔伴奏的全新嘗試,受到京劇同行及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歡迎,取得巨大成功,后來逐漸推廣到各個行當的京劇伴奏中。從此京二胡在京劇伴奏中擁有了重要位置,成為不可替代的京劇伴奏樂器,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京劇發展史上,王少卿先生是為梅蘭芳伴奏的首位京二胡表演藝術家,洪廣源先生則是中華民族器樂史上制作京二胡的第一位樂器大師。京二胡在京劇舞臺上用自己的獨特韻味吸引著觀眾。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京二胡的演奏無論從技巧到風格流派都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而這一切,都與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傳承、教誨息息相關,與京二胡名家們長期積累的舞臺藝術實踐成果分不開。例如,人們熟知的梅派唱腔體系的確立,就是與王少卿、徐蘭沅這些藝術大師的伴奏風格分不開的,而充滿時代特色的張派唱腔體系的形成也是張似云、何順信大師們默默奉獻努力的結果。這些老藝術家用自己的敬業精神與對京劇事業的熱愛,為后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著名琴師徐蘭沅先生,為了能讓京劇伴奏更加美妙動聽、深入人心,一生都在鉆研京劇伴奏,努力讓京胡與京二胡配合得更好,達到更加理想的伴奏效果,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徐蘭沅操琴生活》一書奉獻給讀者。張似云被稱作京二胡藝術大師,是繼王少卿之后豐富和完善京二胡伴奏的領軍人物。他與恩師張君秋在藝術上的相知、相識,二人合作的每一個旋律,甚至每一個音符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標準,成為留給后人學習的藝術經典。
京劇伴奏中京胡是主要的領弦兒樂器,是文場樂隊的領導者。京二胡不是領弦兒樂器,確切地說在京劇文場伴奏中它屬于第二席的位置。因此它必須在京胡的領導下,配合其它伴奏樂器一起演奏,為演員在舞臺上塑造人物“托腔保調”。京二胡的音色不像京胡那樣明亮、激烈,而更加具有渾厚、溫和、連貫的色彩,具有更多的包容性。所以在伴奏中,京二胡在中音區,定音準,音域也更加寬泛。也可以認為,京二胡在京劇伴奏中主要扮演協奏的角色,同時也能主能從,協調其它樂器,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京二胡與京劇藝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輝映、并肩前行的,體現出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進步與創新,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京劇藝術及其京二胡伴奏在京劇發展中的脈絡軌跡。京劇藝術因為帶給人們更多的是藝術魅力,是啟發和享受,所以它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精華。千百年來,人們喜歡它、熱愛它、追隨它、迷戀它。無論是它的唱腔還是伴奏,都不是寫在本子里的固定模式,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發展著,變革著,無論世事怎樣變遷,它的藝術魅力都不會消減。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