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彤,單進軍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中醫學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刻的文化特征。中醫學在形成時期就帶有明顯的自然哲學特點,與其他人文或自然科學相比,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特征。由于中醫學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教育,特別在現代研究生教育中也有其特殊性。除了在課堂上的傳統授課講學模式之外,中醫學的教育主要以“師承”為教學模式,并與臨床緊密聯系。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中醫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既需要表現出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特點,也需要體現自然科學教育的特點。在“師承”模式的培養過程中,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往往表現出人文素質強而科學素質弱、傳統辯證思維能力強而運用現代科學方法較弱的特點。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高層次創造人才工程”,并明確指出了培養具有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高層次人才的緊迫性。因此,提高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近年來,疾病的發生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復雜化,中醫理論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病癥結合的治療理念正在被潛移默化地使用。中醫學的傳承和發展是中醫學專業研究生的歷史使命。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新一代的高層次人才去運用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技術手段傳承并發展中醫學科。這不僅有助于中醫學自身的發展,也有助于中醫學向全世界推廣。
中醫學人才培養幾千年來一直沿襲“家傳師授”的師承教育模式。新中國成立后,中醫教育融入到現代高等教育中,中醫學教學和臨床帶教發展到今天已經有較完整的體系,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也日趨完善。但是,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也發現,中醫學研究生存在知識面狹隘、科研思維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有意識地解決、改善這些問題,是中醫學研究生培養改革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在現代教育中,中醫教學以傳統的基礎知識傳授和臨床實踐為主,輔以西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科學研究的培訓和系統學習少之又少。當今,疾病的發生發展日趨復雜化,這要求我們所培養的中醫研究生能夠運用科研思維和科研的技術去探索、研究這些新的疾病,創新、拓展中醫的內涵和外延。然而,傳統“師承”的教育模式往往將學生禁錮在單一的“中醫傳統理論”中,使得中醫學研究生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從總體上來看并不強。總結原因,主要表現在教育培養上的不適當傾向以及制度與管理體制、導師隊伍等方面:①學校政策制度的導向問題。首先,各個中醫院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完全忽視了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訓。中醫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主要以專業課程為主,較少設置科學研究相關培訓課程。其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完善的淘汰與激勵機制,主要表現為學位論文答辯不嚴格,對論文的創新型要求不高。這使得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輕視科學實驗,在完成論文時完全無視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存在嚴重的科學道德失范的現象。大部分學生會對論文中的實驗數據進行篡改、造假。②導師隊伍的問題。導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具有不容置疑的主導作用。中醫研究生的導師多注重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的培養,忽視了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此外,中醫學導師本身對科學研究的理解以及運用并不深入,他們認為科學研究僅僅是通過現代實驗手段測定某幾個指標。這樣的思維勢必導致其所培養的研究生重臨床輕科研的心態。再者,中醫學導師往往并不是專職的科研人員,沒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系統地去教授學生科學實驗知識,也沒有相關課題和經費支撐學生去進行科研活動。這是造成導師重臨床輕科研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③學生自身的問題。中醫學研究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臨床輕科研,認為科研素質的培養對臨床醫生以及將來的工作毫無作用,真正學好醫術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我們運用現代的技術去證明和詮釋中醫學的科學內涵。這要求現代的中醫學研究生必須在中醫臨床中總結規律,發現問題,通過科學實驗手段解決問題,從而將中醫推向世界。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本質的體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繼承和弘揚中醫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前,現代社會需要復合型的中醫專門人才和中醫人才,中醫專業的研究生在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同時,還需要突出現代醫學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對科研的不斷深入了解。培養中醫學研究生利用現代科技的各種手段對中醫的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過培養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的科研素養,加強中醫科研思路的培養,從而產生中醫的新理論和新診斷,有利于將中醫發揚光大,得到同行和世界醫學界的公認。中醫藥院校要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首先應加強對上述影響研究生科研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的控制,包括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改革研究生教育培養的一些弊端,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培養中醫學研究生科研積極性,在學生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等。
(1)從制度上進行轉變。我國的醫學教育體制改革,除了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外,還應該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對研究生科研素質的培養。適時增加科研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時間分配;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興趣,鼓勵研究生更多地參與科研活動。這對培養學生的開闊視野和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對中醫現代化的發展也有具有不可預估的重要意義。
(2)對中醫研究生提出更高要求。對于中醫學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的培訓時間很短,碩士研究生不參加或僅參見半年的科研實踐,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實踐時間僅在半年至一年期間。這要求各中醫院校必須從政策上給予傾斜,對中醫學研究生參加科研培訓的時間作出硬性要求;對中醫學研究生畢業要求提高一個層次,上升到與其他自然學科同等的地步,對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的規范性、創新性和嚴謹性作出明確要求,制定出嚴格的獎懲制度。研究生導師往往沒有時間去培訓學生,因此,我們可以讓專職的科研人員參與到學生的培養工作中,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的培訓。
(3)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的基本要素:科研創新能力;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能力;資料搜集和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讓研究生學習獨立思考,掌握科研方法及思路,提高科研分析能力及動手能力,培養研究生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態度,使其開闊視野,深入、大膽地思考探索。這要求我們在培養的過程中要求學生:①學習并掌握基本的科研實驗手段,積極參與科研前的科研能力的培訓。②引導研究生走好科研工作的第一步,申請科研課題立項。培養研究生將每一個思考的問題進行隨時記錄,并對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相關文獻查閱。收集大量信息之后,申請科研課題。在撰寫課題申請書的同時,使研究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培養科學素養。③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培養研究生用科研的思維去思考中醫學中的問題,凝練中醫學中亟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學習搜索文獻,查閱資料,了解西醫科學前沿,并將其靈活運用到中醫的科學問題解決中。④引導研究生跨專業學習,包括與西醫學、中藥學、藥學等其他生命科學學科相互交流和學習。
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不斷發展,作為中醫藥院校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做好本職工作、將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培養并提高他們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適應社會多層次的需要。
[1]謝紅莉,瞿佳.近代我國中醫學教育發展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25-27.
[2]王莉,馬恒,余璐,等.通過科研素質訓練全面提高學員創新能力[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5):591-593.
[3]張洋,陳大忠,李冀,等.師承教育模式在中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契合與良性繼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19-121.